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export函数)
高二历史选修一 编号:6 使用时间:2012.2 评价:
课题:戊戌变法
编写人:朱丽平 审核:高二历史组
班级: 姓名: 号数: 第 组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
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
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
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合作探究一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问题导引1.中国早期维新派形成的原因、代表人物、主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张、影响分别怎样?
问题导引
2.维新派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
物、政治主张分别怎样?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1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
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问题导引
3.为什么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始从理论宣传走到了政治实践?
⑵主要内容:
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
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
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
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②建立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 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补充)
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首要问题)、要不要兴民权(中心问题)、要不要西学。
影响:资产阶级同封建和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正
面猛烈抨击封建理论基础。
(2)影响:①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②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
⑴直接原因:德国强占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⑵康有为的准备工作:
①1898年呈递
,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1898年4月,在北京组织 ,宗旨是“保国、保教、保种”,在北京、上海设
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
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⑶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史称“百
日维新”。
⑷内容:详见教材108页表格
问题导引
4.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
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变法
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
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⑸对变法内容的评价:
① 积极性: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
术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2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10192396a56170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