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asp程序脚本)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失落的秘境》解读
张晓明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摘 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失落的秘境》。展
现西方现代文明与传统的丛林文明之间的冲突.传递出作家
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以及敬畏自然、回归人与自然和谐
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安・帕奇特《失落的秘境》 生态批评 生态
隐喻
一
、
引言
《失落的秘境》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安・帕奇特(AnnPatch.
ett,1963一)的新近之作,此书给作者带来了极高荣誉。作者于
2012年获《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该小说算是一部
冒险小说,将读者带入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探索发生在
雨林中的秘密的同时,更引起读者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
哲学反思。
小说讲述了斯文森博士为了研发新药,深入巴西雨林中
潜心研究,但总是不主动回报的博士让沃格制药公司担心研
究进度,于是派出安德斯博士前往了解情况.未料不久斯文森
博士传回安德斯死亡的消息却没有多做解释。于是安德斯的
好友,也曾是斯文森博士学生的玛丽娜在公司和安德斯妻子
的要求下,不得已挑起重任前往亚马逊雨林去弄清楚好友的
死因与理应回复的研发现况。
二、现代人对自然的矛盾心理
自现代文明以来.在工具理性和科技至上思维的驱使下.
人类在从自然攫取更多财富的过程中,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
如生态学者王诺指出:“人类的欲望,就像被释放出来的魔鬼,
从原来非正常的被压抑状态,进入同样非正常的恶性膨胀状
态。”(王诺,2008:42)沃格制药公司花费巨额资金支持斯文森
博士在热带雨林里的新药研究,目的就是获得巨额回报。在故
事的最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福克斯先生亲自赶到亚马逊森
林,因为医药研究迟迟没有结果而内心压抑着怒火.但当他得
知首次人类临床试验初见成效——73岁的斯文森大夫怀孕.
“他脸上的表情就变得无限温柔且无限惊喜起来了”.“药物有
效,这是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他对文件、树场都没有兴趣,他
也无需见到玛丽娜”(帕奇特,2013:340)。药物研究取得突破
性的成果,意味着从亚马逊丛林中获得的这种原始物种即将
给公司带来巨大财富。沃格医药公司及其派出的研究者们代
表了现代文明,他们试图融入雨林里的生活.从大自然中获
取更多馈赠。从小说人物的融入过程,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
要传递的生态思想。作者借着斯文森大夫这一人物形象.表
达了自己对现代人研究自然的看法。面对能够延长孕期、使
人免于疟疾感染的原始物种.人类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正视
它,是选择干扰周遭的世界,或选择让它跟你没来之前一样?
在欣赏光怪陆离的热带自然风景的同时,读者或许应该好好
思考这个问题。
小说当中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忘我工作.刻板严格.甚至为
了医学不惜高龄怀孕的斯文森大夫。面对恶劣的环境,她依然
坚强地伫立在雨林之中,试图融入这种“野蛮”文明。但读者还
是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代人融人其中的勉强与困难。斯文森
大夫坚持在雨林里进行医学研究近三十年.但她也不得不承
认“身在丛林里,就很难相信自己了。雨林环境实在太过异化,
无法直接运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帕奇特,2013:154)。大自然
就像是圣地,一方面让人心生崇拜想要靠近,另一方面让人心
生敬畏,难以彻底接近。人们在野生环境下所做的所有研究不
过是自然的赠与.不能也不该改变大自然原有的生存状态。斯
文森大夫很明白这一点。“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选择去打扰周
遭的世界,还是任其像你不在场时一样自行发展。这是一个人
是否尊重土著人的标志”(帕奇特,2013:180)。当一个爬行的
土著婴儿差点从楼板上掉落,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土著孩子把
玩着砍刀,差点砍到一个老奶奶时。斯文森大夫会说:“要尊重
自然规律,一个宝宝失足掉下某一平面。一个学步的孩子把玩
一
把在长大后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以便生存下去的刀,这些都
包含在自然规律中。”(帕奇特,2013:226)斯文森大夫竭力保
持与土著人的距离,因为她很清楚:每个种族总有自己的归属
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斯文森大夫尽其一生,获得了土著人
的信任,但现代文明与丛林文明之间仍然存在难以弥合的间
隙。拉喀什人可以任由斯文森大夫对他们进行试验,但很少与
科研人员分享食物。斯文森大夫同样严令禁止科研人员为拉
喀什人提供自己的食品。她认为“一罐花生酱对土著人的腐
蚀,远远大于一台电视机”(帕奇特,2013:238)。人类学导论中
最基础的知识认为:分享食物是公共生活和睦的最基本标志。
斯文森大夫不愿带她收养的土著聋哑儿童伊斯特回美国做耳
蜗移植恢复听力.因为她觉得不可能把每一个遇到的病人都
变成美国人(可以享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在给土著妇女做完
剖宫产后放任离去,因为她认为没有医生,部落成员也能照顾
好病人。现代文明和雨林文明之间与生俱来的距离感比任何
试图改变对方的极端行为都要更自然。
其实科学家们想要研发出可以延长人类生殖能力的配
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违背自然的想法?部落土著人能拥有这
样的能力,尽管生理上是因为某种环境原因而造成的,但当地
部落间妇女互相的照应,让彼此无后顾之忧,以及相关环境、
生活方式等条件,都能容许这样的情况存在。但在现代化的社
会中。仅凭科技、金钱就想解决所有后续问题是不可能的。科
学家拥有梦想与研究精神本无可厚非,但是自然法则终究才
是人类应该遵循、不可违背的原则,妄想改变自然绝对是最不
智之举。
三、小说中的生态隐喻
1.马丁树和拉普菇的培育失败
拉喀什部落的妇女们从第一次生理期开始,就开始啃食
一
种树皮。科学家们认为.正是因为啃食这种树皮,拉喀什的
妇女才能够具有终生受孕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人对疟疾具
有免疫能力,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马丁树。能够与马丁树共存
的植物只有一种——拉普菇,一种蓝色的致幻类蘑菇。马丁树
及拉普菇的研究价值毋庸置疑,一旦研究成功投入到现代文
明的制药业中就会带来巨大财富。正如科学家们所言:“自拉
普大夫在文章中提到这种菌菇后,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染指
它。”“毒贩子、巴西政府、其他部落的人、德国观光客,谁也不
知道谁会抢先”(帕奇特,2013:288)。因而,马丁树和拉普菇不
仅是热带雨林独有的植物,更是一种意向,是物质财富的象
征。医药公司派科学家们对其进行研究寓意着人类对物质追
求的无尽欲望。然而一味地征服自然、占有资源只会带来生态
的破坏甚至现代文明与部落文明之间的战争。斯文森大夫也
意识到了这点。“我不能引得全世界蜂拥而至,他们将践踏拉
普菇、害死马丁特蛾、吓跑部落人民。”(帕奇特,2013:317)然
而大自然是集所有生命和智慧于一身的。作者对马丁树和拉
普菇的描写也埋下了伏笔。整片马丁树林,其实是一棵树的不
断自我复制。“我尝试培植马丁树,连带一起培育拉普菇,已经
是;试周刊2o14年第72期
葛浩文英文译作《四十一炮》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常继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摘 要: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
出现.“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探
究在《四十一炮》的英译过程中,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如何在忠
实原文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旨在对葛浩文翻译探究做
出补充及改善.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起到
启示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葛浩文 《四十一炮》
1.引言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并在翻译活动中得以体现。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
的标准、方法和技巧,忽视了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
素,其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
提下为达到翻译目的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体
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审美观、翻译理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译者主体性发挥受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制约。内部因素主
要指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态度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源
文本、目标读者、目标语言和文化及赞助人等因素。Lefevere
(2004)认为:“翻译实践是与一定的历史现实相联系的实践,
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按照某一社会群体的利益对原文进行
重新阐释的实践,它本质上是文化政治的实践。译程中译者
不仅仅翻译字词,更翻译意识,他们对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的
选择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外部因素的考
虑。”
3.葛浩文英文译作《四十一炮》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3.1原作的选择
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地位才从传统的边缘位置
走向中心,其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开始得到充分发挥。
莫言的小说《四十一炮》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
品.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构建出立体
的、多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十一炮》的魔力吸引了美
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并将其译介给西
方读者。
2.译者主体性和制约因素
如今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查明
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
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
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笔者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
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在尊重和忠实原文的前
三年了,还不是把它们种到密歇根去,就只是将根的切片带回
实验室培育,用的是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到现在都无法办
到”(帕奇特。2013:288)。因为只有在这片雨林里,人和自然才
可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现代文明想要侵占它谈何容易。拉
喀什妇女即使是啃食树皮也只会挑选大个儿、已被啃过的树,
而不碰那些幼小的树。因而马丁树和拉普菇被代表现代文明
的科学家们培育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这一片树林是一
个整体,来自同一个母亲,正如大地母亲一般,任何想要脱离
的生物注定是不能存活的。
2.斯文森大夫的胎死腹中
斯文森大夫在73岁高龄的情况下能够怀孕,在现代文明
中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热带丛林中,这却是非常普遍的
事情。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斯文森大夫,在研究马丁树的过
程中效仿拉喀什人的生活习惯.亲自做临床实验.最终成功
地怀上婴儿。然而这一举动本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征服自
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斯文森大夫在孕期快七
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非常喜欢和欣赏莫言的作
品。《四十一炮》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及其所展现的主题——
拒绝长大,深深吸引了葛浩文。《四十一炮》并不是葛浩文翻译
莫言的第一部作品,他几乎将莫言每一部代表作都译成英语:
《红高粱家族》(1993)、《天堂蒜薹之歌》(1996)、《酒国》
(2000)、《师傅越来越幽默))(2001)、《丰乳肥臀》(2003)等。葛
浩文(2008)说:“西方读者的偏好和品位是和像我一样的翻译
者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
合适的原作而不是翻译。我选择翻译的小说必须吸引我自
己。”换句话说,这些选择是非常个人和主观的。
3.2原作的解读
3.2.1原作题目《四十一炮》的解读
莫言将原作命名《四十一炮》激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心。
当读者翻开小说就会看到一句话的卷首语——大和尚,我们
劳无益的。
四、结语
科学的发达,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获得更多进步与幸福,但
若因此违反自然界的定律,妄以为自己有能力凌驾一切.则恐
怕将招致更大的灾厄。秘境给了人类很多提示和警醒。原始丛
林的生活看似荒蛮,却合乎野性的生存法则,同时不乏温情。
部落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没有过多
的物质欲求,没有利害关系和无辜杀戮。看似落后,却折射出
人类最本质的东西。身处现代文明困境中的读者,或许可以
从中找到解惑的答案。保护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玛丽娜
于是离开丛林,返回现代文明。这部作品给予读者的不仅是
文学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更是生态视野下对当代社会
的警示,呼吁人们尊重、爱护自然.唤起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
憧憬和愿望。
个月时.身体已经承受不住高龄怀孕带来的痛苦。“手指间的
皮肤都裂开了,淌出血”。“斯文森大夫的脚肿了,脚趾已陷进
去一半。整只脚带有一种不自然的青紫色”(帕奇特,2013:
341)。这些都是不好的征兆。她得了妊娠毒血症。斯文森大
夫自己也很清楚.胎儿已经死亡。斯文森大夫本人也是死里
逃生。玛丽娜替她做了剖宫产手术,取出了一个畸形儿。作者
用这样的安排,暗示人类如果不能悬崖勒马,继续违背自然,
则必将陨灭在自己制造的圈套中。现代文明以人的理性力量
和科学技术为武器,一味地向自然挑战和索取都是愚蠢而徒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
出版社.2008.
[2]安.帕奇特著,何文菁译.失落的秘境.长沙:湖南文艺
出版社.2013.
[3]陈小红.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13.
[4]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学
报,2009(2):130.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失落的秘境》解读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10198889a56203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