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355b钢硬度)

2013年第5期 

(总第268期) 

世纪桥 

No.5,2013 

Shiji Qiao 

(General No.268) 

乔治・ 爱略特小说中的帝国意识 

自我的建构 

季文君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摘要:乔治・爱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百余年来,爱略特以及她的作品一直是评论 

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文学评论界虽然从伦理学、文化研究、女性批评等诸多视角对乔治・爱略特的众多小说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但是,这些小说所体现出的帝国意识主题却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她的作品中白人和有色人种、男权与边 

缘化的女性、文明和野蛮等-.G对立比比皆是,帝国意识贯穿于爱略特的文学创作始末。本文以帝国的自我建构为主要研究 

对象,探讨爱略特小说中的帝国意识。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帝国意识;自我建构 

后殖民主义认为存在“自我”和“他者”的二分法。法 

国哲学家德里达指出对立不只是一个结构关系,而是一 

个力量关系,一个主导、控制另一个。源于二分法的“自 

我”和“他者”概念是一个基于差异的意义生成单位:由于 

“他者”的存在,“自我”得以为其在种族、性别、国家和其 

他领域的优势地位正名。西方人相信他们自己代表先进 

和优等的文明,其他人都是生理上劣等,文化上落后的 

“他者”,这为帝国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明使命”的继承者 

作为殖民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帝国文明或帝国意 

识与被奉为普遍真理的白人神话有着紧密关系。赛义德 

认为知识就是要超越当下,渗透遥远的异域。拥有这样 

的知识就拥有了权威。因此,知识变成了巩固白人和白 

人文明优越性,同时贬斥其他种族的压迫工具。 

对大英帝国来说,它曾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阔 

的疆域得名“日不落帝国”。在维多利亚时期,帝国主义 

达到了顶峰。人们对工业革命满怀乐观的信心,坚信科 

技进步会带动国家迈入现代化。英国作家纷纷写作支持 

这一宏大的帝国意识。乔治・爱略特也不例外,生活在英 

帝国鼎盛时期,她的作品必然带有值得分析讨论的帝国 

分支,而德隆达则是作为本次征服旅程的先锋。尽管出 

身犹太家族,本质上德隆达却是“欧洲原型”,从小受英式 

教育长大,被赋予绅士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知识和贵族地位。 

《丹尼尔・德隆达》中的雷克斯也视为帝国尽忠为其 

未来事业的取向。雷克斯爱上了表妹格温德琳,却遭到 

拒绝。在这之后,他不但没有一蹶不振,还有了新的计 

划。他决定从正在就读的大学退学,转而投身殖民地。 

而且,在雷克斯眼中,殖民地是充满神秘、浪漫气息的异 

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殖民地等待文明人的建构, 

而雷克斯就是去传播文明的使者。 

二、帝国的仆人 

帝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祖辈辛勤劳动,辛苦 

奋斗的结晶。每一个人都要恪尽其守,具有无私的奉献 

精神,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文明的发展和传递。 

帝国的仆人作为“本地代理人”,既通晓当地民情,又 

具有英国本土鲜明的个性。他们代表了中央权威,视东 

方为其从属国,攫取资源为己所用。《丹尼尔・德隆达》中 

的乌尔罕就是帝国忠实的服务者。从小在英国接受教 

育,他将殖民地看作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之地。赴殖民 

地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公职 

人员入职考试。考试对应试者的系统知识有非常严格的 

考量。这在乔治・爱略特的回忆录里也有记载。她丈夫 

卢斯的儿子索恩在去印度前曾参加过这个考试。索恩写 

信给爱略特说竞争很激烈,并请她帮忙查找关于英国和 

德国文学的书籍以及有关印度公务员考试的所有考试资 

印记。 

《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德隆达一直在寻找想要为之 

奋斗一生的职业。但是,不明的身世成为追寻路上主要 

的障碍。德隆达从小受着英国式教育,最终成长为一名 

典型的英国绅士,而这并不是他本人所憧憬的,他希望做 

番事业,但从一开始就毫无头绪,血亲根源上的不确定 

性让他感觉像无根的野草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最后,在 

被莫迪凯告知自己的犹太出身后,德隆达终于从两难困 

境中解脱出来,找到了归属。莫迪凯一生的追求就是要 

找寻解救自己民族的“拯救者”,而德隆达就是最好的人选。 

这一看似带有犹太色彩的民族主义实际是与帝国主 

料。由此可见,当时想做殖民地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相当 

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最终索恩未能如愿通过 

考试,但乌尔罕通过了。 

有些时候,文明的传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会有冲突 

和摩擦。这时,适当地诉诸武力,似乎是必要的。《米德尔 

马契》中当地居民和铁路测量员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例 

子。在小说中,一群穿着工作服、连衫裙的工人的吵闹打 

断了他的思路。弗瑞德随即赶过来 厉声呵斥“你们每个 

人都要在下次巡回审判中被吊死”[TitId.103)0这场面很像一 

场战役。卡莱布的助手像一名真正的战士一样誓死守护 

义不谋而合的。评论家苏珊・梅尔指出,“德隆达的职业 

是帝国意识的延续”。分小说最 梅 认 ‘19世纪英国大部 

后都肯定了帝国意识。” ’根据爱德华・赛义 

德,小说中的犹太人是“欧洲人的原型” 。小说最后 

开放式的结局——将德隆达送到东方,也被视为是与帝 

国意识的同谋,将西方文明带到东方世界。而德隆达事 

实上是服务于大英帝国的扩张运动的。在第23章中, 

着测量用的水平尺。弗瑞德更是满怀荣耀地对卡慕 说 

部分……”, ” 这被看做原犹太复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收稿日期:2013—01—19 

“在应许之地 每个人都要靠努力奋斗赢取属于自己的那 

也悟到了他一直苦苦追寻的职业取向,那就是做一名战 

争英雄。哪里有骚乱,有暴动,他就去镇压,去制止,在他 

“如果骑兵(指自己)不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 

片混战随着弗瑞德“骑士”的裁断而终结,由此弗瑞德 

作者简介:季文君(1986一),女,山 }6i沂人,日 部完助教,英语语言史 色项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 

121 ・ 

看来,这才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职业。 

卡莱尔,也像一名殖民地官员。在他眼中,愚蠢、麻 

木的工人是不可能自觉接受新事物的,这激发了他内心 

的英雄主义情结。他说“老兄,你们阻止不了铁路:不管 

你喜不赢 都要造。倘若要起来对抗,苦吃那你们就是自讨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都无法阻挡进步的 

洪流。 

三、男性世界 

大英帝国,尤其在以父权制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 

是一个以男权为权威的社会。帝国的核心力量是男性, 

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占据着最大多数的财富和地 

位。男性角色通常是强壮的,对于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 

驾轻就熟。忠诚、责任是他们一贯奉行的原则。他们深 

受“传教旅行”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传教、开拓对外市场、 

运动,加上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固有的探险精神,构成了 

英国男性的典型形象。自维多利亚时期以来,最能体现 

男性气概和帝国关系的狩猎题材类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吹 

捧。男主人公通常喜好骑马、打猎和战斗。在《弗洛斯河 

上的磨坊》一书中,叙述者说“只有你驯服了野马,手里握 

园主的孙子,亚瑟——金钱的代言人。海蒂对他的爱恋 

只能带来自身的毁灭。 

后殖民理论家贝妮塔・帕里认为帝国以宣扬秩序和 

进步法则为己任,因此,为确保大英帝国的正常运转,各 

级帝国服务者们应忠诚于国家,终其一生向蛮荒之地传 

播福音。受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的驱使,成千上万 

的年轻人投身殖民地。“文明使命”得以代代相传;已经服 

务于殖民地的公职人员们则时刻监督、巩固着帝国的成 

果。在这样一个男权主导的世界里,帝国的推进得到了 

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Bhaha,H.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 

Roudedge,1994. 

【2]Daniel,B.British Imperi ̄Literatur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Eliot,G.Adam Bede[M].London:Wordsworth Classics,1997. 

[4]Eliot,G.Daniel Deronda[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 

Ltd,2003. 

物着枪 这些畏缩的年轻人才会真把你当作可敬可畏的人 

” ”

[5]Eliot,G,George.Middlemarch[M].London:Penguin 

Books Limited,1965. 

玛吉崇拜勇敢的哥哥汤姆,将他比作圣经里的 

大力士参孙。当他们的父亲面I临巨大的债务危机时,是 

汤姆挺身而出,承担起一家的重负。他将男子气概转化 

为力量,忍辱负重支撑着磨坊。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 

上,汤姆都是整个家族的支柱。 

除此之外,爱略特其他小说里也有很多关于男性化 

气概的描写。对于帝国的男性,职业对于评估他们的自 

[6]Eliot,G.The Mill on the Flos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 Ltd,1997. 

【7]Henry,Nancy.George Eliot and the British Empire[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8]Ania,L.Colonialism/posteolonialism[M].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0. 

身价值至关重要。如果事业失败,那么自我价值就要大 

打折扣。在《亚当・彼德》中,亚当被塑造为理想的工匠形 

象。他“骨骼强壮、肌肉发达”,强有力的臂弯似乎随时都 

能在力量较量中占据上风。 ‘‘透着诚实和智慧的粗削脸 

『9]Semmel,Bernard.George Eliot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nheritance[M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 o】马建军.乔治・爱略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O07. 

庞,没有什么比这更美丽”。 

亚当不但身体上完美无缺,精神上也近乎理想化。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第一个无罪的男人。他和恋人 

海蒂的分手要完全归罪于贪慕虚荣的海蒂。她爱上了庄 

(上接第111页) 

【1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彭丽华.中国乔治・爱略特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学 

报,2004,(5). 

[13]杨乃乔.后殖民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强1 

台向资源平台的转变,并从技术层面上对该平台进行优 

化设计。 

其次,充分体现高校统战网站的优势与特色。创建 

和办好高校统战网站,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以网站丰富的 

内容、P良好的服务、新颖的界面来树立统战部门的形象, 

占领信息网络的阵地。同时,高校统战网站应当充分利 

用学校的优良传统以及优势学科或专业,向统战成员展 

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 

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统战网站的文化含量。此外,也 

要努力充实和丰富网页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 

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网民的需要。促进积极、健 

康、有益的高校统战网络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为构建和谐 

校园奠定可靠的社会群众基础、营造浓厚的爱国民主氛 

条件 围、瓤造广阔的智力支撑平台以及创造良好的外力助推 

。 

再次,创新网络统战工作模式。高校统战网站作为 

宣传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理论、加强统一战线联盟组织交 

流、介绍学校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窗口,是统一战线工 

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立网络统战人士QQ群、统战工作 

短信平台、社区论坛等,交流情感,互通信息,共享资源, 

使其变成宣讲统战理论、争取统战对象的大课堂。通过 

构建网上议政平台,广开言路,拓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的渠道。此外,统战工作者也应当开通自己的微信、微 

博,一方面可以让统战对象直接接触统战部门,深入了解 

统战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从认识上理解统战工作;另一 

方面,统战干部可以通过博客,主动加强与统战对象的沟 

通,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与人格魅力,最终实现在潜移默化 

中以个人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统战对象。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重视发挥网络统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 

作用『J1.中国统一战线,2012,(5). 

【2】肖照青,米广弘.网络统战工作研究综述fJ1.山西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12,(2). 

【3】傅江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高校统战工作fJ].湖北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4174宜红,叶青,郑珠仙.高校统战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 

文化中的功能定位与路径研究fJ1.福建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12,(6). 

【责任编辑:房晶1 

122・ 


本文标签: 帝国 统战 高校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