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27日发(作者:linux删除交换文件)

管理双察 

微博客的文化表现形式初探 

杭璐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市200062 

摘要:微博客的兴起拉开了微传播时代的序幕。通过在微介质上对微受众描述微事件,可将弥散在民众中的细微力量凝 

聚起来,挖掘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素。本文将时微博客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做一探析。 

关键词:微传播;微博客;文化 

微传播的核心概念是“微”,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 Twitter于2009年7月29日将其首页的经典名言“你正在做什 

微生产、微表达、微支付和微娱乐等。体现在微博客上, 

么”改成了“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 

则主要呈现为微生产和微表达。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在微 

“媒介即讯息”表现二:通过微博客,即使新闻源散 

博客上,莎士比亚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由此可见,微 

落在世界各地,用户通过手机或计算机终端依然可以实现 

博客强调的是大众文化,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 

信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流动,及时将信息传传播出去。 

和接收权。 

微博客只允许用户发140字以内的文字信息,传送与存储所 

微博客的流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 占据的网络空间很少,因而即使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传播信 

关系。尽管人们在微博客上发表的内容十分琐碎,但就是 

息。 

这种琐碎而细微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不问断的网络联系。 

“媒介即讯息”表现三:微博客将媒体消费者同时变 

当这些细微的力量凝聚起来的时候,就会逐渐组合成巨大 成媒介内容的创造者。微博客的低门槛参与允许普通受众 

的力量。这种巨大的反差和舆论压力将颠覆和瓦解既有权 成为信息发布者,并由其粉丝进行二级传播。用户本身既 

力和秩序,形成一种可由千千万万普通用户操控的特殊权 

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其关注之人的信息接收者。 

力——指尖下的权力。这种权力改变了信息传受者之间的 

由此可见,微博客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产生了重 

关系。而根据微博客在不同领域的使用,可对其文化表现 要的影响:首先,微博客使信息发布门槛降低,极大地扩 

形式及意义做一探析。 

张了信息传播者的数量;其次,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微博 

客出现之后实现高度融合;第三,信息内容呈现出关联性 

微博新闻: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性大、连续性强,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最后,传播速度比 

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址北配楼发生火灾,网友第一 

起专业传媒机构、博客以及其他一些新媒体更为迅速。 

时间通过微博客网站以图文形式发布在互联网论坛上,不 

因此,随着微博客上传宥与受者界线的消失,微博不 

足14'时点击超过10万次,1个小时之后,新华网快讯证实 

仅成为新闻源头和新闻线索的聚集地,也实现了一种权力 

了这一消息的准确性。 

的转移,普通民众拥有更多的权力和机会去发现新闻、传 

2010年6月15日,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通过微博向反政 

递信息、接收信息和了解信息。 

府武装下最后通牒,敦促他们释放被关押的人质,缴械投 

降。总统的这一做法使得关注此事的国内外民众在第一时 

二、微博问政: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间了解到事情的最新动态。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政协 

从这两个微博事件巾可以看出,如今的微博客不仅是 委员开始带着微博上两会。他们通过微博收集网民提议, 

社交互动工具,也成为信息快速发布及传播的平台。随着 

晒出自己议案、提案,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第一时间 

信息消费的碎片化和精英文化的逐渐消解,信息的发布和 发布到网上,与网下的民众进行实时互动,“微博问政” 

传递在微博客上将更为平等和便捷,民众也将拥有更多的 

应运而生。 

话语权和知情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海鹰用“两低两高”效应来 

哈罗德・伊尼斯认为,现代传播技术扩大了接受范围。 解读“博客问政”这个现象。在他看来, “两低”,就是 

却减少了传播源的范围,这使经济与政治的垄断成为必 

低成本和低门槛;在微博客上,发布一条140字以内的微博 

然。然而通过微博客,民众可以一边发布第一手信息,一 信息所需要的经济、时间、技术及知识成本都几乎都接近 

边接收最新信息,这两者在微博上可以同时进行且并不矛 零。计算机和手机的不断普及为“微博问政”提供了广泛 

盾。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从某种程度上 的群众基础。 

证明了微博客在保障公民自由言论权和知情权方面的良好 而“两高”则是指高效率和高到达率;微博客在传递 

表现。 

信息时是一种“由点到面”的高到达率。微博客实现了时 

“媒介即讯息”表现一:具有信息发布和分享优势的 

间和空间上的统一,突破了原来“点对点”的网络传播模 

微博客可以及时带给我们世界的现状。国外著名微博网站 式,使用户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提高了“微博问政” 

163 

管理艇察 

的现实成效。 

人为乐的思想。 

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主动在微博客上与民众交流, 

不仅使公民获得的政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 

在微博客诞生之前,博客公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 

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网络公益的补充形式。博客是建立 

也令更多民众透过转发新闻关心政治议题。因此,人大代 

在web2.0基础之上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集体智 

表与普通百姓在微博客上的交流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 

慧,博主通过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信息或转载信息,支持 

了一个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由德国法拉克福学派学者哈 

的空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公众在此组成,“民 

意”也在此组成,它主要凸监出公民之问的互动。 

在公共领域的形成前提中,包括公共议题、体制化的 

自己认可的社会公益,从而引起圈子里其他人的注意和跟 

与博客不同,微博客在人际构成上体现出一种控制力 

量的转换,它表现的是非对称性的跟随,即决定权在受众 

贝马斯所提出的,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 

帖。 

手里,只有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才会选择关注。在对公益 

空间和法律保障、展开公共辩论的空间、以及理性的辩论 

信息的一次次转发中,就形成了微博公益效应。同时,这 

六个方面。从这个层面上说,民众通过微博客参政议政, 

样的转载行为也体现出微博客所具有的放大效应:个人观 

围绕某个公共政策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些都 点和局部事件经过微博客的转发在不经意间就会成为众人 

符合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在这里,大家讨论的热点就是 

瞩目的观点。 

公共议题,微博客就是可以展开辩论的体制化空间,代表 

古人云:积水成渊。每一个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都 

和民众之间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视为理性的、非支 可以进发出巨大的合力。做公益的理念是“勿以善小而不 

配性的辩论。 为”。普通民众的加入可以凝聚散落在民间的力量,并重 

此外。在公共领域中,个体可以发展自我,参与社会 新唤起人们心中的常识和伦理道德。在这个微传播时代, 

走向的理性辩论。民众通过微博客提供的意见或建议或许 世界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许多,而是每个人都做 

带有某些偏见,但却反映出各个阶层人民的心声。这也符 

了一点点。 

合公共领域应以能容纳差异为关键原则,在差异、多元以 

及团结的基础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结语 

由此可见, “微博问政”的诞生是微传播文化在公共 通过微博客在新闻、政治及公益等领域的运用,可以 

领域的集中体现。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所 

看出微博客作为公共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加 

说: “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l38 

速社会良性演化进程的力量。这种由“微信息”和“微交 

亿网民。”这些网民中的手机用户及博客用户每天都有可 流”所共同推动的“微革命”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在信息交 

能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但他们凝聚起来的 流、民主政治以及公民道德领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应当 

力量不容小觑,因为这种超越时空的实时交互和渗透,使 拥有的权力。 

得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在同一时空中发酵、冲突,进而将弥 

散在民众中的细微力鼍凝聚起来,对既有权力和秩序形成 

参考文献: 

压力。因此,微博客不仅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 

【1】胡翼青.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新 

也成为他们表达政治诉求的手段。 

闻与传播研究,2007.01 

『2]Chris Barker,罗世宏(译).文化研究:理论与实 

三、微博公益:唤起民众心里的真善美 

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一刷, 

201og6月10日,一则寻找五岁女孩潘敏的信息在新浪 

2007年2月初版四刷 

微博上发布,随即获得博友们的热心转载,丁子峻、杨千 

【3】杨金贵.微博世代,人人都是媒体的中心.2010.6.24, 

http://blog.sina.corn.cn/s/bIog

婵、谢娜等明星也加入了转贴找人的行列,最终孩子被成 

48a86fc201 oojdo1. 

html?retcode=O,2010.6.22 

功寻回。 

【4】百度百科.网络公益.2010.6.22,http://baike.baidu.corn/ 

以往这类慈善信息通常都出现在报纸、广播和电视 

view/1258135.htm 

上,通过媒体进行一对多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 

[5】微时代大趋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公益形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6】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江 

网络公益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推动面向 

西人民出版2007年11月第l版 

公众、具有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投人参与 

【7】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社会服务工作,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而人们 

2001年7月第l版 

在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参与意识和技能的提高,也 

【8】胡泳.从内观到分享和发现微革命新周刊,2010.02 

是公民性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变得越来 

[9】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传媒观察, 

越冷漠,人们的精力被不同的事情弄得支离破碎,很少有 

2008.10 

精力再去关注公益事业。然而,网络公益以一种简单、便 

【lO】赵战花,来向武.微博客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探 

捷、高效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埋藏在心里的真善美以及助 

析——基于Twitter.com.理论导训,2010.04 

164 


本文标签: 信息 传播 社会 公益 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