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塔,位于海南岛北部紧临海口市的定安县城最高点龙滚坡上,是琼北有名的风水塔,多次从塔旁穿过却无缘走近观赏。7月8日,有幸参加嗨海南国际旅游岛采风团应邀到海南热带飞禽世界采风,才得以近距离观赏了塔的尊荣,并登上六层塔身,也算是探秘了一把。 定安见龙塔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定安知县伍文运和乡绅林起鹤等捐资创建,未竣,见龙塔至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再由知县吴先举、乡绅莫某等捐资继成。见龙塔高20余米,八角七层仿楼阁式,见龙塔砖有《千字文》的单字印记,底层正面额上刻有"见龙塔"三字,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据民间传说,建塔时出现了龙卷风,故名“见龙”。后来越传越玄,说是此塔竣工时,此地上空出现一条巨龙,因此称“见龙”。 另一种专家的说法:是《易经》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经》本来是道教的圣经,风水塔也是宣扬道教的载体,所以,这种解释很有道理。而且首层的每一面都刻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不过,见龙塔建成后6年(公元1773年),在定安高林村,海南探花张岳崧出生。定安历史上仅有的两对父子进士——张岳崧与张钟秀、王映斗与王器成也都出现于见龙塔建成后,据史料记载,父子进士在海南历史上仅有7对。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增添了见龙塔神秘色彩,文人墨客每到定安,无不登塔领略奇观妙景,挥毫作颂。青年求读者,不惜跋涉,纷纷登塔远眺,虔诚祈祷,渐成习俗。延至今天,定安县内学生也喜登见龙塔。 在建塔之时,建塔人林起鹤为见龙塔题诗,现在塔的底层还书写在重修时立的石刻上: 擎天一柱突崔嵬,耸入云霄接紫微。文笔南离先焕彩,浮图东巽复光辉。神龙应运腾空见,阳鸟乘时渐陆飞。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
| | 走近塔身你才会更加理解诗的意境,写得是真的恰如其分。 穿过茂密的树林走近见龙塔,塔边花团锦簇,天空瓦蓝瓦蓝,辉映青灰青灰的古塔,绚烂之处,更显塔之古朴。旁边立着一尊大儒董仲舒的塑像,为免脱开大部队木有敢细细琢磨董大儒与此塔有何关系,就慌慌张张走到塔的另一侧了,刚一站稳,就听工作人员招呼大家,“孔雀东南飞”开始了,立马举头仰望,几只大鸟凌空飞过,留下了漂亮的倩影。原是景区设置的一道颇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人说孔雀是凤凰的化身,在见龙塔旁观孔雀起舞,真的是应龙凤呈祥的好兆头。 热带飞禽世界副总驯化师肖春明先生陪同俺和南洋邦邦主海洋教授一道走进了见龙塔。 肖总介绍道,整个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没有水泥、没有铁钉,没有支架。一块块塔砖在糯米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成塔,260多年来,任凭狂风、雷电的肆虐,屹然矗立。 塔除基础外,为七层八面体,每层均开四窗,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半径。底层外围面宽3.52米,内围2.9米;内径3.92米,共设有28个实门,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他5个门都为假门。 令人称奇的是,见龙塔顶上还设计有一个起避雷作用的半米长的铁物。在古塔上设置避雷物在海南古塔甚至国内古塔建筑中也非常少见,而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现代避雷针是1752年,建塔时尚未传入中国。你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气象专家对此有过解释,定安龙滚坡一带是海南岛有名的雷电频发地区,由于该地区多坡岭和湖泊,在其上空容易形成水雾而导电。每年6月至8月,雷电很多,史志上有关人畜被雷电击毙的记载很多。因此,建塔时出现所谓的龙滚风现象,可能缘于该坡地雷电较频繁的闪现。而电闪雷鸣在民间往往是传说中的巨龙正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同时,也为当地百姓观测、总结避雷经验提供了极好的天时地利,这也许就是见龙塔顶上设计有一个起避雷作用的半米长的铁物的根由之一吧。
沿着塔身右侧狭隘的旋转楼梯,俺们摸索着向上攀登。 见龙塔28个实门的设置很科学。 据海南古塔研究专家介绍说,“见龙塔”的首层在东南、西北、西南各开一门,门都呈拱形;到第二层则每面各设一门;第三层又在东北、东南、西南各开一门,其余的面都用缝线刻出假门;第四层是在正东、正南、正西方向各开一门;乍一看,似乎有些零乱。实际上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人讲究建造艺术上的视线美,更主要的是贯穿了力学上的原理。因为,古人为了防止失去塔的整体平衡,必须在上下层之间将门错开,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预防塔身纵向开裂。而且,因为海南的台风较多,风向又不固定,所以,无论来自那个方向的风都能从门洞里穿过,而不致将塔摧毁。这正是见龙塔屹立百年的秘密。 因为“见龙塔”是空筒形的,站在首层中央向上可直望塔顶,也可沿着右边的楼梯口,一层一层、拐弯抹角地攀登,直达塔顶。
由于俺和海洋教授体型硕大,侧身也无法攀登到最高一层,只得在6楼台上驻足,此时向外张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近前绿茵笼罩,远处高楼林立,空中白鹭翱翔,脚下古塔巍然。 置身于古塔之中,身心得到极大宽慰,俺对教授由衷滴感叹,真的不虚之行。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