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c语言编程题简单)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不可否认,张石川与左翼合作的决心并不坚定,而与国民党有着更多的联系。但这些都与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无关。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13:难夫难妻 活无常 五福临门 二百五白相城隍庙 一夜不安 杀子报 店伙失票 脚踏车闯祸 打城隍 老少易妻
1916:黑籍冤魂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劳工之爱情 大闹怪戏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诱婚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可怜的闺女
空谷兰
1926:多情的女伶 好男儿 富人之女 她的痛苦 爱情与黄金 无名英雄
1927:为亲牺牲 梅花落(与郑正秋合作) 田七郎 真假千金
卫女士的职业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少奶奶的扇子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 白云塔(前后集,与郑正秋合作) 火烧红莲寺(一至三集) 同学之爱(与洪深合作) 大侠复仇记(前后集) 女侦探
1929:忏悔 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 新西游记(一至三集)
1930:火烧红莲寺(十至十六集) 强盗孝子
1931:歌女红牡丹 火烧红莲寺(第十七、十八集) 生死夫妻
铁血青年 旧时京华 银星幸运 如此天堂(前后集)
1932:慈母 国魂的复活 战地历险记 啼笑因缘(1—6集 失恋
1933:脂粉市场 前程 残春 泰山鸿毛 二对一
1934:麦夫人 女儿经(与程步高、沈西苓、郑正秋等合作) 空谷兰
1935:热血忠魂(与郑正秋、徐欣夫等合作) 大家庭 劫后桃花
1936:海棠红 女权
1937:压岁钱 社会之花 古塔奇案 母亲的秘密
1938:歌儿救母记 风流冤魂
1939:红花瓶 李三娘 小侠女(与郑正秋合作) 杨乃武 七重天
李阿毛与唐小姐 董小宛
1940:乱世英雄 三笑 孟丽君风流天子 西厢记
1941:红杏出墙记 梅妃 夜深沉 解语花 艳尸 故城风云 恼人春色(与何兆璋合作) 金粉世家
1942:血泪鸳鸯 燕归来 白衣天使 不如归 1943:夫妇之间 芳草碧血 红颜铁血 快乐天使
1944:雪梅风柳 英雄美人
1945:万户更新(与卜万苍、杨小仲、方沛霖等人合作)
1946:长相思(与何兆璋合作)
1948:乱世的女性(与黄汉合作)
电影剧作:
1926: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 她的痛苦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离婚
1929:富人的生活 新西游记(2、3集)火烧红莲寺(2—18集)
1930:黄金之路
1934:空谷兰
1935:大家庭
1938:桃色新闻 歌儿救母记 风流冤魂
中国电影史上的31个“第一”
中国电影转眼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记者从新华网“新华社综合资料库”以及中国电影家协会提供的资料中,查阅到中国电影的31个“第一”。如果您是有心人,不妨也来找一找。
1、第一部反映中国风光的影片:1904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拍摄的由13部中国风光片组成的纪录片。
2、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的影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
3、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演员:1905年在《定军山》中出演主角的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
4、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女演员:1913年在《庄子试妻》中饰侠女的严姗姗。
5、第一个影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
6、第一家电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A〃雷马斯在上海兴建的维多利亚大戏院。
7、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拍摄的《难夫难妻》。
8、第一位女编剧:1925年拍摄的《爱情的玩偶》的编剧濮舜卿。
9、第一位女导演:1925年拍摄的《孤雏悲声》的导演谢采真
。
10、第一部武侠片:1928年至1931年拍摄的影片《火烧红莲寺》。
11、第一部童话片:1925年出品的《飞行鞋》。
12、第一部儿童电影:《水火鸳鸯》,影片中的演员全部为10岁左右的孩子。
13、第一部卡通片:1929年拍摄的《大闹画室》。
14、第一部有声卡通片:1941年拍摄的《铁扇公主》。
15、第一部漫画动画片:1948年的《瓮中捉鳖》。
16、第一部科教片: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预防鼠
疫》。
17、第一次使用特技摄影:1911年,商务影戏部拍打根据蒲松龄小说《崂山道士》改编的《清虚梦》。
18、第一个专门摄影棚:1913年,商务影戏部建立。
19、第一次较大规模地自资摄制电影: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兼营电影事业,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
20、第一部蜡盘发音片: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21、第一部片上发声片:1931年拍摄的《雨过天青》。
22、第一部有声影片:1934年,电影通业公司拍摄的《桃李劫》。
23、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1935年,《渔光曲》参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24、第一个设备完善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
25、第一部木偶片: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皇帝梦》。
26、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片《生死恨》。
27、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49年建国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桥》。
28、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1949年建国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苏联影片《普通一兵》。
29、新中国第一部合拍片:1958年,北影和法国加朗期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风筝》。
30、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魔术师的奇遇》。
31、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的行政法规:《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7月1日开始实施
世界电影之最荟萃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师范学校 四川平昌 636400)
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登记编号:83,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中国青少年科辅协会主办,部分内容在《科技辅导员》1994年3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登记编号:84,省级,国内范围发行,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主办,部分内容在《四川电教》1996年1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登记编号:107,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全部内容在《中国教育电视》1997年7月28日上发表。】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打喷嘎,于1892年拍摄。而表演打喷嘎的人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歌舞杂耍演员费列德·奥特,这一奇异有趣的特写镜头用了五十英尺长的胶片。
世界上最早发明电影摄影机的人是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4年2月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是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28日制作放影的无声电影《工厂大们》、《水浇园丁》。
世界上最早的故事片是英国桥治·梅里爱于1895年摄制的《魔鬼之宅》。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银幕是印尼雅加达的NMAKC电影院,银幕有七层楼房大小。
世界上名称最长的电影院是印度一个有一百个座位的小影院,名称叫:“KaHHNKanapa
MECBapN”。
世界上名称最短的电影院是美国伊利诺州的一家电影院。名称只有一个字母“K”。
世界电影院史上最早的一位女导演是法国爱丽丝·居伊,她于1896年推出她最早导演的电影作品。她导演过许多根据童话、神话、《圣经》故事和原著喜剧改编的影片。从1896年到1915年,她总共执导了270余部影片。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院是美国洛杉矶的“电气剧场”,建于1902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院是莫斯科艺术电影院,建于1911年。
世界上最早使用蒙太奇(剪辑)的导演是美国人格里菲斯。他于1914年摄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运用各种距离拍摄全、中、近、特写镜头。
世界上名导演们拍摄的影片中,最愚蠢出影片是1927年弗里茨·郎导演的《Mc Tponoinc》,内容是讲述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兄弟情谊。
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袄纳兄弟于1927年制成的《爵士乐歌唱家》。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画片明星是米老鼠,1928年主演由迪斯尼设计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
世界上最早的彩色故事片是马摩里安于1935年拍摄的《名利场》。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博物馆是巴黎电影博物馆。展品中有电影发明、发展的历史资料,有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有最原始的电影摄影机,许多优秀影片中用过的服装、道具,还有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拍摄的以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各种影片60万部。
世界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影片是1939年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整整十年,在所有影片中,卖座率一直最高。
世界电影史上最大的悲剧是五十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影星苏珊·海华、阿格尼斯·摩海得和约翰·韦恩突患绝症先后去世。截至八十年代初期,染上同一种病症而相继死去的有46人。
世界上成本最贵的影片是1963年伊丽沙白·泰勒,同理查·赫顿合拍的《埃及艳后》一片,耗资达2.13亿美元。
世界上片酬最高的演员是阿诺德·施瓦辛格参加《终结者》的拍摄,片酬达一千五百万美元。
世界上最受各国人民欢迎的电影演员是卓别林,他的每部影片的观众都达到3亿多人。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上下集影片是美国的上集《荣誉何价》和下集《放眼世界》。
世界上获奥斯卡奖项最多的是美国影片《宾虚》(《宾赫传》),获11项。
世界上最第一部大型动画故事片是迪斯尼根据格林童话摄制的《白雪公主》。
世界上在银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是法国的皇帝拿破仑,至少在163部影片中出现过这个角色。
世界上粗野骂人话最多的影片是1983年摄制的《带伤病的人》,粗野骂人话达一百八十多次。
世界上最长的影片是美国1987年摄制的长达85小时的《治疗矢眠》。
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规模的电影奖—“世界电影奖”于1995年问世。该奖由一个非赢利性质的机构—“世界电影会”举办,为设立这个世界电影奖,意大利著名影评人安东尼·吉里尼已经为此努力了十年之久。第一届颁奖典礼于1995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美国好莱坞的希尔顿大饭店内举行。
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电影是美国宇航员在三次航天飞行中拍摄的《梦想实现了》“球幕电影”。共耗资365万美元。
世界上最早的太空电影院是美国电影制片公司花了100万美元在纽约市建成的一座航天影剧院,可乘坐80名观众。当电影开始后,观众在迷离飘忽的幻觉中飘然起飞,最后一跃,腾空进入广阔无限的太空,犹如宇航员般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师范学校 四川平昌 636400)
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登记编号:108,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中国教育电视》1997年8月4日、9日、22日(连载);发表论文登记编号:113,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新华通讯社办公厅主办,《资料卡片杂志》1999年11期上以《中国“电影之最”荟萃》为标题发表。】
【摘要】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以“最早”的形式记录了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从1905年我国最早的一部由中国人民自己拍摄的京剧戏曲影片《定军山》到1995年我国最早的一部电影诗《唯一爱情的篇章》;从1913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短故事片《难大难妻》到1929年我国最早的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从1920年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教育片《盲童教育》到1948年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从1932年我国最早的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到1948年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从1950年我国最早的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女电影演员石联星到1995年我国最早的一位在世界上获“最具成就导演奖”的张艺谋;从1949年中国人民电影事业进入振兴时期的首部作品,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桥》到1979年我国最早的一次创中国的观众最高记录,全年生产50部故事片,全国电影观众高达279亿人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振兴时期等103个“最早”概括了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轨迹。
【关键词】中国电影;90年发展;概况
我国最早的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摄制的京剧戏曲片《定军山》(片断)。刘仲伦摄影,谭鑫培主演。这是中国民族电影业的开端之作。
我国最早的露天电影院于1906年在上海南市城区里出现。当时有西园和新园两个消遣性的花园,在夏天的晚上,曾公开售票放映过电影。
我国最早的一座电影院是西班牙商人雷玛斯于1908年用洋铁皮搭起的上海虹口电影院。
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短故事片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
我国最早的一位在中国影片中出现的女演员是严珊珊。她在1913年拍摄的无声电影短片《庄子试妻》中扮演使女一角。
最早运往国外放映的国产影片是《庄子试妻》。该片由美国的布拉斯基和万维沙等人出资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利用“入我镜剧社已有的文明戏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发行。”该片于1913年拍摄完成后,被布拉斯基带回美国。这是中国影片运往国外放映的开始。
我国最早的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6年改为“国光影片公司”)。该部拍摄过梅兰芳主演的舞台纪录片《天女散花》,以及风景、教育、戏曲、新闻等方面的纪录片和故事片。
我国最早的艺术纪录片是1918年梅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
我国最早的体育纪录片是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时事片”《东方六大学运动会》。
我国最早的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创刊的《影戏杂志》。由陆洁、顾肯夫二人主办。到了1922年,又编了《影戏半月刊》。
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教育片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于1920年拍摄的《盲童教育》。
我国最早的一批无声长故事片是1921年问世的《阎瑞生》(10本)、《红粉骷髅》(14本)和《海誓》(6本)。
我国最早的电影学校是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后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是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
我国最早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1922年摄制的《清虚梦》,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崂山道土》改编。影片中运用于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之中,物件自己走动等简单特技摄影。由陈春生编剧、任彭年导演、廖恩寿摄像,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
我国最早的影片公司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明星影片公司”。
我国最早的一位女影星是1923年冬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招聘的王汉伦(原名彭剑青)。处女作是《弧儿救祖记》,也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饰影片中的寡妇女媳余尉如。影片公映后,一举成名。
我国最早的一位女歌星是黎明晖,于1925年登上影坛,亦歌亦影。先后主演过《追求》、《女人》、《生之哀歌》、《清明时节》、《压岁钱》等十余部影片。其中《女人》一片曾与《渔光曲》一起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
我国最早的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她于1925年导演了由卢祖同编剧、南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无声长故事片《孤雏悲声》,并在影片中担任女主角。
我国最早的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她于1925年创作剧本《爱神的玩偶》。该剧本由归国华侨创办的长城画片公司摄制成故事片。
我国最早的童话片是1925年由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该片根据德国童话“五月鸟”、“罗仑”改编而成,由潘垂统导演、李青青、杨依依等主演。外景是在庐山拍摄的。
我国最早的一次掀起古装片热潮是1926年。
我国无声片时代最佳女演员是阮玲玉,原名阮玉英。她于1926年开始电影艺术生涯,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挂名的夫妻》,先后主演了十多部影片。她在《新女性》影片中饰女教师韦明,该片1935年春节在上海首映,轰动了上海影坛。
我国最早的一次掀起竞摄武侠、神怪、火烧片的浪潮是1928年至1932年。
我国最早的一家放映有声故事片的电影院是上海南京路口的新华电影院(西班牙人雷玛斯建于1914年,1926年将该院转让给中央大戏院业主张石川等人)。1929年2月4日,放映了美国影片《飞行将军》,这是中国第一次公开放映的有声故事片。
我国最早的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是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我国最早的一部艺术动画片是1930年上海长城公司出品的《纸人捣乱记》,由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制作完成。
我国最早的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国产影片是1930年由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
我国最早的—支电影歌曲是1930年摄制的影片《野草闲花》的插曲《寻兄词》。
我国最早的一部配音歌唱片是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野草闲花》。
我国最早的一部部分彩色影片是1932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啼笑因缘》。由严独鹤、张石川根据张恨水的同名章回小说改编,张石川导演,胡蝶、郑小秋主演。影片集彩色、黑白、有声、无声为一体,别开生面,空前绝后。
我国最早的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是1932年由著名电影艺术家史东山和蔡楚生合作,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共赴国难》。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
我国最早的一批左翼文艺工作者夏衍、郑伯奇和钱杏邨在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任编剧顾问。这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业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我国最早的左翼电影刊物是1932年7月8日创刊的《电影艺术》,聂耳、郑伯奇、司徒慧等左翼文艺工作者都给《电影艺术》写过文章。
我国最早的一个党组织进入电影界是1933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组长夏衍,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王尘无和石凌鹤,它的成立为艰难求生的民族电影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我国最早的一部左翼作品是1933年问世的《狂流》。明星影片公司摄制,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龚稼农、夏佩珍和王献斋等主演。影片在中国电影中第一次描写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开辟了中国电影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我国最早的一次将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影片是1933年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春蚕》。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
我国最早的在片上发音的电影音乐是1933年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联华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片《母性之光》,其插曲是《开矿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声动画片是万籁鸣兄弟于1933年制作的《骆驼献舞》。万氏兄弟经过潜心研究,精心制作,在《骆驼献舞》中首次完成了有声对白,为我国有声动画片开了先声。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声戏曲纪录片是1933年由上海古代有声影片公司摄制、天一影片公司录制的《四郎探母》。由谭小培编剧,尹声涛导演,谭富英、雪艳琴主演。
我国最早的女电影配音演员是安徽省安庆市的舒绣文。1933年她随田汉等人进入艺华影业公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
我国最早的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的《渔光曲》。
我国解放区最早的一架电影摄影机是1938年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赠送的。
我国解放区最早的一个电影机构是1938年秋成立于延安的“延安电影团”。曾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等影片。
我国最早的一批抗战故事片是1938年摄制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等。
我国最早最长的动画片是1940年由万籁鸣兄弟绘制的《铁扇公主》。在这长约八千余尺的大型动画片中,作者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形象。该影片曾在东南亚和日本放映过。
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个电影制片厂是1946年在黑龙江省兴山市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我国最早的木偶影片是1947年拍摄的《皇帝梦》,由陈波儿编导,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
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翻译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8年译制的《普通一兵》。
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漫画动画片是1948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瓮中捉鳖》,由牛丹编剧,方明导演。
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科教片是上海华艺电影制片厂于1948年摄制的《预防鼠疫》。
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戏剧片是上海华艺电影公司于1948年摄制的《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摄制的《桥》。这是中国人民电影事业进入振兴时期的首部作品。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外合拍的大型彩色纪录片是195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解放了的中国》。
我国最早的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女电影演员是石联星。她主演的故事片《赵一曼》在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演员奖。
我国最早的一次在全国举办的新片展览月是1951年3月。展览月在20个大城市放映了《桥》、《白毛女》等26部新片,轰动全国。
我国最早的一个专门拍摄科教电影的制片厂是1953年成立的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我国解放后最早的一部彩色戏曲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国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科教片是羽奇同志于1954年导演的《淡水养鱼》。1956年获得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
我国在翻译片中配音最多的女演员是李梓。她从1954年开始从事翻译片演员配音工作以来,先后为15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其中人物有女游击队员、农家妇女、名门闺秀、阔家小姐、古代美人、风流*女及男孩子等。
最早获得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人是黄宗沾。1955年以《玫瑰纹身》,1963年以《赫特》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摄影金像奖。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体育运动的故事片是1956年摄制的《两个足球队》。
新中国首次影评得票最多的最佳演员是白杨,原名杨成芳。1957年《北京日报》和《沈阳日报》相继举办建国以来首次电影观众投票选举活动。白杨以得票最多被评为最佳演员。
我国最早的一次由文化部举办的优秀影片评奖是在1957年。这次共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智取华山》、《平原游击队》和《家》等69部优秀影片和396位电影工作者。
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故事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的《祝福》。
我国与外国合拍的最早的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公司合拍的《风筝》。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滑冰运动的影片是《冰上姐妹》。
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摄制的《老兵新传》。
我国最早的一次电影创作高潮是1959年。全年共拍摄故事片82部。《林则徐》、《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林家铺子》、《五朵金花》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篮球运动的影片是《女篮5号》。
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是上海天马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的《魔术师的奇遇》。
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幻想影片是1962年王敏生拍摄的《小太阳》。
我国第一座放映立体电影的电影院是上海“东湖电影院”,于1962年将普通电影院改为放映立体电影的电影院。
我国最早的一届电影百花奖举办于1962年。评出;最佳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最佳编剧夏衍、水华(《革命家庭》);最佳导演谢晋(《红色娘子军》);最佳女演员祝希娟(《红色娘子军》);最佳男演员崔嵬(《红旗谱》)。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游泳运动的影片是《水上春秋》。
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彩色木偶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摄制的《孔雀公主》。
我国最早的电影发展史著作是1963年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跳伞运动的影片是《碧空银花》。
我国最早的一部动感电影《冒险旅行》由上海科学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从而结束了国内众多动感电影院只能赖外国影片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指定跳水运动的影片是《女跳水队员》。
我国最早的一次在“文化大革命”中上映新的国产故事片是1974年。“文化大革命”8年后才推出《火红的年代》、《艳阳天》和《青松岭》三部新片,这标明中国电影处于荒芜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批揭露“四人帮”的影片是1979年问世的《十月的风云》、《苦难的心》、《婚礼》、《泪痕》、《苦恼人的笑》和《生活的颤音》等,特别引人注目。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体操运动的影片是《孔燕飞》。
我国最早的一次创中国的观众最高纪录是1979年。全年共生产50部故事片,全国电影观众高达279亿人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重新振兴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足球运动的影片是《球迷》。
我国最早的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是1981年6月1日成立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该厂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四个小伙伴》。
我国最早的圆周电影是美国华特•迪斯尼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在内蒙古等地于1981年联合拍摄的《中国奇观》。
我国最早的一次电影金鸡奖举办于1981年。评出: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最佳编剧叶楠(《巴山夜雨》);最佳导演谢晋(《天云山传奇》);最佳女主角张瑜(《庐山恋》、《巴山夜雨》);最佳男主角(缺)。
我国最早的一次国外规模最大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是于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在2月25日至3月28日期间,共展出135部影片。
我国最早的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立体电影馆是广东省中山县长江乐园从德国引进的一座立体电影馆。该馆于1983年12月24日正式开放。
我国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最多的影片是美术片《神笔马良》。该片在意大利、叙利亚、南斯拉夫、波兰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我国最早的一家立体电影院是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985年10月16日晚,该院举行光学四声道立体声电影首映式,第一次放映的影片是美国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超人》。
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登山运动的影片是《第三女神》。
我国最早的一个获奥斯卡奖的人是在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后转入西柏林自由大学留学的中国作曲家苏聪。于1985年4月11日在美国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上,由中、意、美三国电影工作者参加拍摄的历史影片《末代皇帝》一举夺得9项大奖。获得最佳原作音乐奖的作曲之一是苏聪。
我国最早一部描写乒乓球运动的影片是《元帅与士兵》。
我国最早一座70毫米超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于1986年底在哈尔滨电影院改建成功。
我国最早的一批由中青年编导的探索性影片在80年代问世。这些影片有《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老井》和《红高粱》等。
我国最早的一次荣获“终身成就奖”的电影艺术家是夏衍和阳翰笙。这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在1992年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授予的,以表彰他们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
我国最早的一位在世畀上获得“最早成就导演奖”的人是张艺谋。1995年全世界为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邀请全世界最具影响的一批影评人,评出本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电影导演,在亚洲他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
我国最早的一次评选出“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是《神女》(1934)、《马路天使》(1937)、《一扛春水向东流》(1947)、《万家灯火》(1948)、《小城之春》(1948)、《祝檑》(1956)、《早春二月》(1963)、《天云山传奇》(1980)、《城南旧事》(1982)和《黄土地》(1984)。这是上海影评学会在1995年春季组织专家认真评选出来的。
中央戏剧学院最早的一次学院大奖于1995年举办。拍完新片《风月》不久的巩俐,因在电影事业上有卓越的成就而获得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的嘉勉。与她同时获奖的还有校友吕丽萍、姜文和李宝田。
我国最早的一部电影诗《唯一爱情的篇章》于1995年在北京拍竣。电影诗《唯一爱情的篇章》是根据诗人刘君一的同名长诗创作的,刘君一本人担任了片中的朗诵,并创作演唱了片中的歌曲。
中国电影之最
最早的影片《定军山》(1905年)
最早的影院天津法租界内的“权仙电戏园”(1905年)
最早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
最早的电影放映管理条例《取缔影戏场条例》(1911年)
最早的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
最早的女演员严姗姗(1913年《庄子试妻》)
最早的武打短片《四杰村》(1919年)
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年)
最早的动画片《大闹画室》(1926年)
最早的电影插曲《寻兄词》(1930年)
最早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最早的电影长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
最早的导演郑正秋(《难夫难妻》1913年)
最早的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1922年)
最早的电影皇后胡蝶(1933年)
最早的电影皇帝金焰(1932年)
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最早的女电影编剧濮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最早的女电影导演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
最早的彩色影片《啼笑因缘》(1932年)
最早的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1932年)
1896年
电影传入中国。8月11日,上海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私家花园内的“又一村”在表演的娱乐节目中间穿插放映了由外国人带入的影片,
这是电影在中国放映最早的记录,距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仅半年多时间。当时,中国人把它称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以后统称为“影戏”。
1897年
9月5日,上海出版的《游戏报》刊登《观美国影戏记》一文,详细记载了在茶园里放映影片的情形和作者的观后感,这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电影评论文字。
美国商人雍松(一说为詹姆士•里卡顿)在上海的公共租界茶园内放映自国外输入的短片电影。此后几年间来华从事电影放映地还有西班牙商人加仑•白克、安•雷玛斯等先。他们的放映活动对电影传入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98年
美国爱迪生电影公司派遣一名摄影师来到上海,拍摄了《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两部短纪录片,并公开发行放映。
1903年
中国商人林祝三自国外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在北京打磨厂的天乐茶园公开放映电影,这是中国人自己输入影片在中国放映电影的开始。电影也开始从对外开放的上海传入中国内地。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诞生。影片记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中“舞刀”等几个片段,由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为实际上的导演,照相师刘仲伦担任摄影,谭鑫培也成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的演员。
12月,天津法租界内的权仙茶楼因连续上演美国电影,改名为“权仙电戏园”,此后一直以上演电影为主。这应是有记载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影院。
1906年
上海开始放映露天电影。电影放映场所正逐渐脱离最初的茶楼、菜馆。
1907年
北京东长安街上出现了第一家影院——“平安电影公司”,这是一家由外商创办的影院。
1908年
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短纪录片。
西班牙商人安·马雷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了一溜冰场,搭建起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标准电影院,即上海“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正式的影院。
1909年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位于香港路5号。它是由美国电影商宾杰门•布拉斯基投资创办的,因而也是外商投资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机构。该公司先后在上海拍摄《不幸儿》,在北平拍摄了
《西太后》和在香港拍摄了《偷烧鸭》等几部短片。1912年,布拉斯基将该公司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
10月13日,上海出版的《新闻报》上刊登外国商人的广告——“专门出售影片和放映器材,并兼营广告业务”。电影器材经营业务首次出现。
1911年
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条例规定,开设影院须申报领取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不得有淫亵之影片放映等,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管理条例。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纪录片《武汉战争》在上海谋得利戏园上映。
1913年
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该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等人联合组建,专为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电影编导演业务。在张石川的主持下,新民公司为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难夫难妻》、《脚踏车闯祸》、《活无常》、《店伙失票》、《一夜不安》等近20部短故事片,是中国人第一次成规模地拍摄故事片。1914年,该公司随亚细亚影戏公司歇业而终结。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影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通过叙述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包办下结婚的经过,描绘了广东潮州一带的婚姻习俗。
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影片取材于明清传奇《老庄周一枕梦蝴蝶》中“扇坟》一场,描述庄周诈死,化作一个楚国王孙,以试其妻子是否忠贞。这也是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6年
幻仙影戏公司在上海徐家汇成立。该公司由张石川邀集管海峰等人采取集资方式创办,公司摄制了表现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影片《黑籍冤魂》(根据文明戏改编),引起轰动,随后公司即告解体。
1917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电影业。该馆从一个美国商人手中购进部分摄影器材,在原有的印刷照相部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并聘请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拍摄了《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等几部新闻短片。
1918年
商务印书馆正式成立“活动影戏部”(一年后更名为“影片部”),开始大规模的电影拍摄活动。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资经营的大型电影企业,成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开始的标志。当时其拍摄的电影内容共分为五类:包括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和古剧片。
191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偷烧鸭》等一批喜剧短片(时称为滑稽短片),并带动了其后喜剧片热潮第一次在中国的兴起。
5月,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在南通成立。这是继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后又一家由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电影企业。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为武打短片《四杰村》。
1920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了由梅兰芳主演并导演的京剧短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是梅兰芳涉足电影的开始。
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成立。
1921年
2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报刊《影戏丛报》在上海创刊。
7月,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影片取材于上海发生的洋行买办阎瑞生谋财害命,杀死妓女王莲英的真实事件及据此改编的文明戏,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影片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时也遭到社会舆论“有伤风化”的批判。
1922年
3月,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组建。公司并建立了“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1月和7月,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中的另外两部《海誓》和《红粉骷髅》在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上映。
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喜剧短片《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上映。该片电影化的手法显示了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成熟,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委员会成立。按照该会规定,上海各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均须经过该会审查。
1923年
3月,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摄制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上映。影片记录了上海各界市民抗议“日本拒绝废除与袁世凯签订的21条密约、拒绝归还旅顺大连”的示威游行盛况。
12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在申江大戏院上映,创下当时最高的卖座纪录,同时也掀起了国产电影热。
1924年
1月,大中华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该公司由冯镇欧创办,此后又开办大中华影戏学校,为本公司培养演员。大中华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人心》在片头上首次出现“导演”的称谓。
5月,由晨社出版的《电影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是2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电影刊物之一。
10月,神州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创办人为汪煦昌、徐琥等。
百合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该公司由上海影戏研究会负责人朱瘦菊发起、颜料商吴性栽投资创办。
由旅美侨胞在纽约创办的长城动画片制造公司迁来上海,更名为长城画片公司。
1925年
4月,友联影片公司成立。创办人有陈铿然等。该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为《秋扇怨》。
5月,由邵氏四兄弟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创办人为邵醉翁(仁杰)、邵村人、邵仁枚和邵仁楞(逸夫),由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公司主张“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大中华”和“百合”两家公司合并,改组为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公司合并后,吴性栽、冯镇欧任董事,朱瘦菊任总经理。
洪深编写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在《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三期上连载,这是中国最早公开发表的电影剧本。
1926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鲍庆甲任经理,杨小仲任制片主任兼编导。公司存在只一年。
新世界游乐场举行电影博览会,有35家影片公司推出本公司的新片参加展映活动。博览会举行期间,还进行了“电影女明星选举”。
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试映美国“特福莱”有声短片。这是外国有声影片首次传入中国。
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万氏四兄弟)为长城画片公司绘制成功动画片《大闹画室》,这是中国最初的动画片之一。
1922-1926年间,中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1927年
苏联电影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上海拍摄新闻纪录片《上海纪事》。该片纪录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古装片热在中国影坛出现。本年度出现的影片有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美人计》、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盘丝洞》、民新公司拍摄的《西厢记》等。此外,武侠片也初现端倪,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王氏四侠》和友联公司的《儿女英雄》引人关注。
1928年
明星公司拍摄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影片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上映后创下了国产影片最高卖座纪录。其后,
明星公司接连拍摄了18集。同时,其他公司受此影响,也纷纷拍摄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在1928-1931年生产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神怪片占250部左右。
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电影检查规划》,通令于翌年实施。
1929年
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安装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机,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引起轰动。半年后上海所有的高级电影院均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设备。
国民政府在沪设立戏曲电影审查会。由上海市政府公安、社会、教育三局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此后,凡国产影片在沪上映,事前均须经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和市电影检查委员会审查。
武侠片热继续高涨。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
国民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另由内政部和教育部拟订《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颁布施行。
以“大中华百合”为首的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公司”。“联华”主张的“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运动,与电影商业化潮流的热浪相悖而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公司存在的8年间,共摄制影片近100部,终形成了与“明星”、“天一”三足鼎力的格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华威贸易公司制造成功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放映机,取名“四达通”。
1931年
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该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摄制,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方法。
5月,友联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片《虞美人》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上映,该片与《歌女红牡丹》系同时投拍。
6月,“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青》上映。该片是租用日本的有声电影设备在日本拍摄,后在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潮中受到观众的抵制。
九一八事变后,明星影片公司组成明星救国团,联华影片公司组成联华国人抗日救国团,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0月,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场春色》上映,这是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摄制的片上发声影片。
1932年
1月28日日军炮击上海,一二八战争爆发。设在虹口、闸北和江湾地区的电影公司及16家影院皆毁于炮火,上海的30余家中小电影公司均被迫停业。
3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翌年3月更名为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隶属行政院,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指导。
5月,《电声日报》创刊。该报创刊后随即举办“电影皇帝”评选,评选结果,“联华”主要演员金焰当选为“电影皇帝”。1934年1月,该报改名《电声周刊》,发行数量不断增加,成为3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之一。
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各电影公司纷纷摄制抗日题材影片,主要有明星影片公司的故事片《战地历险记》、新闻纪录片《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第一集)、故事片《上海之战》、动画片《民族痛史》;联华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共赴国难》、新闻纪录片《暴日祸沪记》、《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动画片《血钱》;天一影片公司的有声新闻片《上海浩劫记》;惠民影片公司的《十九路军光荣史》;暨南影片公司的《淞沪血》;
慧冲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日血战史》;锡藩影片公司的《中国铁军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敌血战史》等。这批影片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后,受到舆论的称赞。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上海各电影公司发出禁止拍摄抗日影片的“通告”,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
“剧联”的影评小组成立。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影评组织,它通过茶话会、座谈会等形式欢迎影评工作者自由参加。影评小组先后在不少报刊上开辟了电影副刊作为影评阵地。
1933年
明星影片公司设立卡通科,“万氏兄弟”进入卡通科工作。
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会议选出黄子布(夏衍)、陈瑜(田汉)、洪深、郑正秋、聂耳、蔡楚生、史东山、孙瑜、金焰、沈西苓等31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由夏衍、聂耳、沈西苓分别担任文学部、组织部、宣传部的领导工作。
2月,意大利在米兰市举行国际电影赛会,邀请中国选送影片参赛。经过电影检查会初选及复选,决定选送6部影片参赛,计有:“联华”的无声片《都会的早晨》、《城市之夜》、《野玫瑰》、《三个摩登女性》、《北平大观》,以及“明星”的有声片《自由之花》。这是中国最早参加的国际电影活动。
同月,《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揭晓,胡蝶以21334票当选为“电影皇后”。3月28日上海电影界假座大沪舞厅,举行“庆贺胡蝶女士当选电影皇后,航空救国游艺茶舞会。”大会向胡蝶颁发了“电影皇后证书”,并发行《电影皇后纪念册》。
同月,《电声日报》经过3个月筹备的“明星名片大选举”揭晓,当选“中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胡蝶,第二名为阮玲玉,第三名为金焰;当选“外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珍妮•盖诺,第二名为葛莱泰•嘉宝,第三名为麦•唐纳。
3月,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成立,组长夏衍,组员钱杏邨(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电影小组开展了剧本创作、影片评论、输送新人、介绍苏联电影等活动。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行第一届全国国产影片评选大会,联华影片公司出品的《人道》获默片一等奖,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自由之花》获有声片一等奖。
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在南京成立。
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立“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以替代原直属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主管的“电影检查委员会”。
11月12日,在艺华公司摄制《烈焰》、《中国海的怒潮》等以反帝抗日和阶级斗争为内容的影片之际,国民党特务组织指使暴徒30多人以“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名义,冲入艺华公司,进行打砸和破坏,此即中国电影史上的“艺华被捣毁事件”。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狂流》、《春蚕》上映。前者为第一部左翼电影;后者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是中国新文艺作品第一次搬上银幕。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三个摩登女性》上映,该片是左翼电影运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之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国民党特务机构以“中国青年铲共大同盟”的名义向各报馆散发《铲除电影赤化宣言》,恫吓各制片公司:“以后绝对不得再摄制宣传赤化、危害国家、描写阶级斗争、挑拨民族恶感的影片,对于社会病态黑暗面的描写,亦应竭力避免,以符合教育社会的旨趣。”《宣言》还警告各公司不得使用田汉、夏衍、茅盾、沈西苓、楼适夷、许幸之等人的作品,“其担任导演者也应迅速辞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映,连映60天,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蝴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性格不同的角色。该片在营业上的成功挽救了明星公司的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实业部派遣联华影业公司总经理罗明佑为电影考察专员,赴日、美、英、法、德、意等国考察电影业。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共同组成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主持第二届国产影片比赛。评委会从10部参赛片中评选出《人生》为无声片第一名,《姊妹花》为有声片第一名。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连映84天,超过了《姊妹花》的卖座纪录。
迫于反动势力的压力,明星影片公司解除夏衍、钱杏邨和郑伯奇三人的“编剧顾问”职务。夏衍转移到电通影片公司。
12月,电通影片公司的创业作品《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声音作为艺术手段创作的有声影片。
1935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大路》及《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2月21日~3月2日,苏联举行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中国派遣由周剑云、陶伯逊、余清、黄谦、胡蝶、颜鹤鸣、孙桂籍(翻译)共7人组成的代表团携片参展。参展影片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空谷兰》、《春蚕》、《重婚》,联华公司的《大路》、《渔光曲》,艺华公司的《女人》,电通公司的《桃李劫》)。
中国影片《渔光曲》(导演蔡楚生)在莫斯学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影片。
3月8日,著名演员阮玲玉因婚姻生活的不幸,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以及小报记者的诽谤,于三八妇女节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毒自杀。同月14日,举行出殡送葬仪式,沿途送葬者达30万人之多。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风云儿女》上映。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于1949年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被确定为国歌。
7月16日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编导郑正秋因病逝世,终年47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郑正秋尽瘁影业,功在社会教育,特请中央准请褒奖和抚恤遗族”。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该片由万氏兄弟绘制,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年
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孙瑜、费穆、李萍倩、孙师毅等人发起的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宣告成立,并发表成立宣言。宣言要求:一、“坚持领土主权完整”、“收复失地”、“保护爱国运动及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摄制电影自由”,同时提出四项主张:“全国电影界联合组织救国的统一战线,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二、撤废现行的电影检查制度;三、用自己组织的力量,检查一切反大众化要求的影片的制作,并制裁一切直接间接有害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四、动员整个电影界的力量,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的成立及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国防电影”(抗日)运动的新阶段。
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告国人书》说:“前闻共产党密议,欲利用文化团体及知识分子,在救国的口号掩护之下,作卷土重来之计。果然不久,上海即有电影救国会之出现,不久又有文化救国会之产生”,又说各救国会的宣言,“不曰反对中央,即曰颠覆政府”。翌日,欧阳予倩代表电影界救国会向报界发表声明,对《告国人书》中的不实之词提出了辨正。
国际电影大师卓别林携同夫人宝莲•高黛及宝莲的母亲亚尔泰•高黛访问上海。著名电影演员胡蝶在国际饭店设宴招待,陪客中有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卓别林还会见了电影导演史东山和演员韩兰根、刘继群等人。
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根据“三分娱乐七分教育之原则”,评选出1935年出品的“佳片”7部,各片名次如下:1.《凯歌》(艺华影业公司),2.《天伦》(联华影业公司),3.《母亲》(天一影片公司),4.《小天使》(联华影业公司),5.《长恨歌》(新华影业公司),6.《翡翠马》(明星影片公司),7.《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评委会还对当选影片的创作人员进行奖励,受奖者共65人。
艺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软性影片”代表作《化身姑娘》上映,受到左翼和进步的电影评论工作者的尖锐抨击。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国防影片《狼山喋血记》上映。影片以寓言式的故事,暗示人们团结起来,抵抗野兽的入侵。
1937年
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壮志凌云》上映。
1月,电影演员陈波儿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走私》等。
同月,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联华交响曲》上映。影片由8个小故事组成,“联华”大部分编导和演员都参加了这部“集锦片”的拍摄,
2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压岁钱》上映。
2月,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上映,创当时票房最高纪录。
4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十字街头》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上映。
由国民党中宣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评出1936年出品的“优胜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壮志凌云》(新华影业公司),3.《女
权》(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艺华影业公司),5.《母爱》(民新影业公司),6.《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公司)。
7月,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在上海成立。欧阳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东山、许幸之、司徒慧敏、应云卫、白杨、柯灵、金山等39人当选为常务委员,并在该协会上成立了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电影界救亡委员会)。两个协会一致号召电影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服务。
七七事变后,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人参加了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该剧每天演出日夜两场,一直持续到八一三战争爆发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占领的长春建立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满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为其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创作人员均为日本人,以后又吸收了一些中国职员。满映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开始时主要拍摄宣传日本侵略政策的电影。从1937至1945年,满映共拍摄了200余部为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片。
9月,上海电影工作者陈白尘、沈浮、孟君谋、白杨、吴茵、周曼华、龚稼农、等34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先后赴成都、重庆演出救亡话剧,经费由夏云瑚筹集。
10月17日,上海电影界救亡协会成立。
11月,日军占领上海。在其它外国租界里继续生产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孤岛电影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区而结束。在此期间,“孤岛”地区共成立了20多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250余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后又一次商业电影的热潮。
中央电影制片场摄制了科教片《农人之春》。该片于翌年在布鲁塞尔科教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科教片奖。
1938年
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满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控制华北电影发行,并拍摄了为日军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短纪录片。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武汉汉口建立(简称“中制”)。该制片厂的前身为1935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所属的“汉口摄影场”,重组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改归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许多抗日救亡演出队中的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调入该厂。该厂的建立是基于抗战需要进行的军事机构调整,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并附设中国万岁剧团、中制合唱团及10个放映队。
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这是第一批集中出现的抗日题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习称“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机构。
同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因武汉濒于沦陷,迁往重庆,并进一步吸收了大量进步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力量。
中央电影摄影场迁往重庆,并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仅次于“中制”的电影制作机构。
蔡楚生等导演在香港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正气歌》等粤语抗日题材影片。
1939年
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木兰从军》,连映85天。这是“孤岛”电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报》刊登14位影评人联合署名文章,推荐《木兰从军》。
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了《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继续拍摄了《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日电影。
日伪在南京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该公司由日本东宝映画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南京汪伪集团共同投资,主要为垄断华中、华南敌占区的影片发行,并摄制为日寇侵略政策服务的新闻纪录片。
日伪以“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在北平建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务仍为垄断华北地区的电影发行,并摄制侵华宣传影片。
上海新华、华新、华成三家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改组为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简称“国联”),由张善琨担任总经理,其后摄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上海“孤岛”电影中出现的《梁红玉》、《苏武牧羊》、《岳飞尽忠报国》、《西施》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海民华影片公司在“孤岛”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戏院上映,同时并编辑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伪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并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
1941年
表现忍辱负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片《西施》上映。该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该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张善琨、卜万苍、王次龙、徐欣夫、方沛霖、杨小仲、岳枫、李萍倩、吴永刚和陈翼青10名导演联合执导,公司中的著名影星陈云裳、顾兰君,陈燕燕、袁美云、梅熹、刘琼、王引等全部参加了演出。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该片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万氏兄弟主持制作。
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孤岛”电影结束。
1942年
4月,在日军和汪伪政府的操纵下,新华、华成等12家中国电影公司实行合并,成立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由此前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投资。公司董事长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副董事长川喜多长政(日),经理张善琨。“中联”至1943年结束,共摄制影片50余部,大多为爱情伦理片。
八路军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南泥湾》等纪录片。
《小老虎》、《故乡烽火》、《民族的吼声》等一批粤语抗日题材影片在香港问世。此后,随着香港沦陷,香港影坛也陷于沉寂。
是年,很多不愿和日伪合作的电影工作者先后退出电影界,有的奔赴大后方,有的留在上海从事话剧演出。
1943年
1月,日伪当局在上海等占领区强令各电影院“一律停止放映英美敌性影片”,规定今后各电影院一律上映国产及“友邦”影片。
5月,汪伪政府颁布《电影事业统筹办法》,垄断制片、发行、放映业,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联”)、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和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由林柏生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冯节任总经理,张善琨和石川俊重(日)任副总经理。“华影”自建立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拍摄影片80余部,大部分为伦理及爱情片,同时也制作了宣传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的纪录片等。
7月,汪伪政府下令禁止演唱200余首抗日救亡歌曲,其中包括优秀电影歌曲《毕业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等。
由“”华影“等公司摄制的《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华影”和“大日本映画制作株式会社”联合摄制了以“中日携手,反对英美”为主题的历史题材故事片《春江遗恨》。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皖南事变”后改组,并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原新华影业公司的摄影师薛伯青,秘密前往淮北新四军根据地,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新四军骑兵团》和《新四军部队生活》。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影”随即宣告结束。
上海影院上映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及联合国提供的史料片《直捣柏林》。
国民党中宣部指派詹文浒为上海特派员,由重庆抵达上海,开始接收新闻、广播、出版、电影等业。
9月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的“训令”,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长会同当地政府接受管理。”
10月,国民党中宣部所属中央电影摄影场(“中电”)派员前往上海接收了“华影”六厂和二厂,分别改组为“中电”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接管了“华影”三厂,改组为“中制”摄影场,“华影”五厂改组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
“中电”在北平设立第三分厂,并接收日本“满映”,在长春成立“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共产党也分别派出几批人员前往长春接管“满映”。
是年,重庆等大后方电影工作者陆续返回上海,并开展检举“附逆影人”活动。
1946年
2月,国民政府修订公布《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成立内政部电影检查处。
4月,国民党中宣部将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辖一二三分厂及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制片厂迁往台湾,成为后日台湾三大公营电影制片机构之一。
6月,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孟君谋、郑君里等人,以战前“联华公司同人”的名义,建立联华影艺社,并租借原联华厂址作为摄影场。该社后于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
7月,国泰影业公司成立。柳中浩任总经理,柳中亮任董事长,李大深任制片经理兼厂长,并先后聘请应云卫、吴天、周伯勋等参加制片工作,田汉、于伶、洪深等为特约编剧。公司为40年代规模较大的民营公司之一。
8月,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吴性栽任经理,陆洁任厂长,柯灵、桑弧、黄佐临等任编导。该公司在40年代自成一派,创造了为高文化水平观众所拍摄的艺术精品电影。
10月,中共东北局将原接收“满映”基础上成立的“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型电影制片机构。
1947年
1月,联华影艺社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该片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令禁止广播和灌制百余首歌曲,其中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歌曲。
3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天堂春梦》上映。
5月,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并沿用后者名称,夏云瑚任总经理兼厂长,阳翰笙、陈白尘先后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昆仑公司成为其后进步电影的摄制基地。
6月,美国的8大电影公司在沪成立影业公会,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一起垄断了上海影院的外国影片放映业务。
7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假凤虚凰》试映,因片中有侮辱苏北籍市民的内容而受到理发业职工及同业公会会员800余人的抗议,后对内容略加修改后正式公映。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先后上映。影片连映3个月,观众71万人次,创下中国电影问世以来国产影片最高的上座纪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民主东北》等纪录片,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1948年
1月,中电所属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
同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乘龙快婿》上映。
国泰影业公司分拆,柳中亮另外成立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拍摄了一些进步影片。
2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夜店》上映。
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评选出“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10部获奖影片,并举行颁奖大会。获奖影片名次如下:1.《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2.《裙带风》(国泰影业公司),3.《母与子》(文华影业公司),4.《八千里路云和月》(联华影艺社),5.《遥远的爱》(“中电”二厂),6.《玉人何处》(大中华影业公司),7.《春残梦断》(中企),8.《天字第一号》(“中电”三厂),9.《中国之抗战》(“中制”),10.《松花江上》(“中电长制”)。
5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艳阳天》上映,这是曹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7月,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万家灯火》上映。
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小城之春》上映。
11月,华艺影片公司摄制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武训传》(上、下集),在完成了一部份拍摄工作后,被昆仑影业公司收购继续拍摄。
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和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该指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重要文献。
1949年
1月,北平和平解放,军管会派田方等为代表接管了原国民党“中电”三厂。
4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初为“北平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田方,副厂长汪洋。
5月,上海解放,随后于伶代表上海军管会接管原国民党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制片机构及一批影院。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丽人行》上映。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支援前线作战,修建桥梁的故事。
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纪录片。
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张骏祥任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徐韬,下设五个摄影场:一场(原“中电一厂”)、二场(原“中制”)、三场(原“上实”)、四场(原“中电二厂”)、五场(原“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表》等于解放前开拍的影片相继完成,这些影片均由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开始办公。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丁燮林。原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中央电影管理局改隶文化部,更名为文化部电影局,局长袁牧之。
昆仑影业公司恢复拍摄电影《武训传》。
1950年
4月,电影局颁布《中央电影局各厂剧本及影片审查办法》。办法规定:各国营厂生产的故事片的主题和故事梗概、文学剧本、美术片的分场剧本及大型纪录片的拍摄纲要等均要送局审查。各片种正式拷贝均送局审查。
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出品的《内蒙春光》因违反了“共同纲领”中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受到批判。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受到批判的影片。该片经过修改后,更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在全国正式上映。
5月30日,电影局成立影片审查委员会。袁牧之任主任,副主任蔡楚生、史东山,秘书长罗光达,委员有陈波儿、罗静予、盛家伦等14人。
6月1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梅朵、王世桢任主编,夏衍、于伶等18人任编委。
6月,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北京成立,陈波儿任所长。该所以教学为主,在全国公开招生,学制二年。
7月11日,政务院批准颁布《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电影旧片清理》、《国产影片输出》、《国外影片输入》、《电影业登记》等五项暂行办法。
同日,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成立。沈雁冰任主任。委员有沈雁冰、周扬、丁燮林、沙可夫、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陈波儿、李立三、陆定一、钱俊瑞、廖承志、肖华、蒋南翔等共32人。后增补陈沂、刘白羽、宋之的为委员。
7月3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举行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故事片《中华女儿》获“自由斗争奖”;石联星(《赵一曼》主演)获演员优胜奖;《踏上
生路》获短片荣誉奖;《百万雄师下江南》、《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等四部纪录片获荣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
11月,上海各影院配合抗美援朝运动,一致停映美国影片。在此前后,全国各地也都停止上映美国影片。
12月,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并在上海公映。影片受到观众热烈好评,并被《大众电影》杂志列为年度优秀电影评选10大候选影片之一。
东影摄制的故事片《白毛女》在全国上映后受到热烈好评。该片并于翌年在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荣誉奖”。
由文华公司摄制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2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在北京成立,罗广达任经理。
3月,电影局在全国20个大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制片厂新片展览月,共展出1950年东影、北影、上影三厂摄制的故事片20部,纪录片6部。周恩来总理为展览月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3月,由中苏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5月20日,《武训传》受到批判。《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此后一年里,全国电影生产基本停顿。
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分别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关连长》。
同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集全国私营电影公司负责人进行协商,决定逐步将私营电影业转为公有制。
8月,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建为北京电影学校,设艺术、技术两个系,白大方任校长。
同月,《文艺报》发表批评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座谈会纪录。
9月1日,昆仑和长江两私营公司在上海成立公私合营性质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叶以群任厂长。
11月,全国文联常委会扩大会议通过“关于调整北京文艺刊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大众电影》从上海迁至北京,加强为指导观众的全国性电影刊物。
11月26日至1952年1月4日,电影界进行文艺整风学习。
1952年
1月20日,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国泰、大同、大光明、大中华、华光等私营电影公司,改组为公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
1月27日,《文汇报》发表文章,批评《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影迷传》、《夫妻进行曲》等私营厂生产的影片。
4月,电影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科教片组,洪林任组长,许幸之任副组长。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京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简称“八一厂”)。成立之初,八一厂仅拍摄军教片和纪录片,1955年起开始摄制故事片。
10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更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1953年
1月,文化部邀请5位苏联电影专家来帮助制定电影事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月,“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蔡贲、王其元任副厂长;新中国私营电影业的历史至此结束。从1949年至1953年2月,大陆的
私营电影企业共拍摄了50余部故事片,其中如《我这一辈子》、《武训传》等不少影片均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
同月,电影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成立。洪林任厂长,许幸之、李资清、吴仞之任副厂长。
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高戈任厂长,钱筱璋、彭后嵘、官质斌任副厂长。
12月24日,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人民日报》于1964年1月12日公布这两项决定,并发表社论《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改编自老舍话剧的影片《龙须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第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题材影片《智取华山》问世。
1954年
4月,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招待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
同月,文化部、全国科协在全国各大城市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科学教育影片展览。
6月,以王阑西为团长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访苏代表团赴苏访问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报《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学习苏联电影事业及其它体制建设经验的计划和措施。
上影厂摄制的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
1月,文化部电影局正式更名为国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王阑西任局长,陈荒煤、蔡楚生、司徒慧敏、王政新任副局长。
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
科学教育制片厂更名为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简称“上科影”)。
4月,夏衍调任文化部任副部长,主管电影工作。
同月,电影局成立喜剧研究室,由长影导演吕班负责。
5月9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董存瑞》和《平原游击队》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两部电影。
1956年
4月至10月,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5人组成的中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团赴法国、意大利、英国、南斯拉夫、瑞士、捷克等欧洲国家访问和考察电影事业。
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在北京成立,由陈荒煤任社长兼总编辑。
9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院开学典礼。该院由北京电影学校改建,暂设导演、演员和摄影三个系。王阑西兼任院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任副院长。
9月7日,文化部任命高戈为电影局副局长,钱筱璋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
10月26日至11月24日,电影局召开制片厂厂长会议(即“舍饭寺会议”)。会议讨论如何落实“双百方针”和中共北大会议精神,听取了蔡楚生等人赴欧考察汇报。会议决定对以苏联为模式建立的故事片厂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进行重大改进,并提出“三自一中心”(自选题材、自由组合、自负盈亏和以导演为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11月,上海《文汇报》发起“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么少”的专题讨论。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共发表讨论文章约50篇。老舍、孙瑜、吴永刚等著名作家、艺术家参加了讨论。
12月,《文艺报》第23期发表钟惦菲撰写的“本刊评论员”短评《电影的锣鼓》,对《文汇报》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尖锐批评了电影工作中的种种流弊。
同月,电影局发布《关于改进艺术片生产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将剧本等的审查权限下放给制片厂。
《新局长到来之前》等新中国第一批喜剧片问世,其大多为讽刺性喜剧。
上影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完成。
《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插曲。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08405755a52300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