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try catch会回滚吗)

人物

高端

SENIOR

王殊 愿当“无冕之王”的外交家

中德友好关系枝繁叶茂。人们在为中德友好而喝彩的时候,

自然也忘不了他为中德建交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刊记者

余玮

泽东曾对他说“我们是同行”,周恩来

策划他“出名”转入外交界。

突然。经李振湘介绍,24岁的王殊调往新华

社,由此开始他24年新闻记者的人生经历。

对于新闻工作,王殊完全是一个“门外

汉”。可是,在那动荡的战争年代,王殊接受

新闻培训的第一课不可能是坐在大学教室

里,也不能在报刊社的编辑部里,战场便是

他的课堂。借用当地农民的一间堂屋,4张

门板铺两边靠墙,当中放上一排3张长桌子,

王殊等人坐在门板铺边上,开始了为期一个

月的新闻ABC速成强化培训。在这个学习

班上,他从新闻学最基本的5个“W”学习,

也学习了当好部队记者的一些基本常识,其

中教员们强调“要当好新华社记者,就得有

不怕死的精神”。一个月后,学员们按期“大

专”毕业。随后,王殊即作为见习记者参加了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报道,他

写的第一条新闻是我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取得

全面胜利的消息,成为当时淮海战役中的重

大新闻,对前线将士鼓舞极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殊被新华社总社调

到朝鲜前线的新华社驻志愿军总分社工作,

从1951年11月到1954年5月,王殊在朝鲜总共

呆了两年半。这短短的两年半,王殊走上了

国际新闻报道和研究之路,成为他记者生涯

的一个转折点。

从“无冕之王”到外交家,王殊都以自

己的勤勉、刻苦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而获得

成功。与老人面对面交流起过往的特殊岁月

及特殊岗位上的特别历练时,自他的身上不

仅能领略到外交家的风采,也能捕捉到记

者的干练。“记者和外交家,您更喜欢哪个

工作?”王殊的回答没有停顿:“喜欢当记

者!”

战场上速成“新闻ABC”

人物档案

王殊,外交家。曾任新华通讯

社记者,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

参赞、大使,《红旗》杂志总编辑,

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外交笔会会

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4月,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北京

动员了大批爱国青年学生参加翻译工作,在

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读书的王殊响应号召来

到苏皖边区教育厅编审室任编审。解放战争

开始后,王殊投笔从戎,来到华东野战军卫

生部医校当教员。为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

利,当时的新华社华东野战前线分社急需补

充新生力量。卫生部部长李振湘与华野前线

分社副社长邓岗相当熟悉,也了解王殊有文

学爱好。于是,1948年7月的一天,李振湘找到

王殊,问他“愿不愿意到新华社去当记者”?

“当然愿意啦!”王殊兴奋万分,当记者原是

他的一个梦想,想不到梦的实现竟来得那么

1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

高端

SENIOR

1961年,王殊(左)与刚果政府

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基满加、新

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合影

当时,板门店停战谈判由于双方在战俘

遣返问题上争执不下而陷于时断时续的僵

局,美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公然进行军事恫

吓,说“要让大炮来进行辩论”,中朝代表严

正地指出,“你们在谈判桌上取不到的东西,

在战场上也不可能取到,只要你们有本事,

那就请来吧!”美国侵略军不断地对板门店

谈判区的两侧发动军事挑衅,甚至对开城中

立区进行轰炸扫射。志愿军炮兵也对美军阵

地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王殊到开城的当天晚

上,志愿军炮兵对美军阵地展开了整整一夜

的炮击,打得天际一片通红,连住处的窗户

纸都震破了。

在同敌人激战以后,王殊立刻到前沿阵

地去采访志愿军部队。王殊收集到了很多战

士们英勇杀敌的故事,回开城后立刻写了一

篇2000多字的战斗通讯。有了过去的经验,

他知道这一篇不能按照一般的战斗通讯来

写,而是应该同谈判密切配合起来,主题很

明确,就是要说明“敌人在谈判桌上得不到

的东西,在战场上也一样得不到”。这篇通讯

在《人民日报》的第1版刊出后,受到了总社

的表扬。

在参与报道朝鲜停战谈判那些紧张战

斗的日子里,王殊就曾亲身感受到周恩来总

理对新闻报道的重视和关怀。王殊说,那时

差不多每天早晨上班时,都可以看到总理秘

书用电话传到总社值班室的总理有关宣传报

道的指示、送回来的总理批改过的稿件。王

殊回忆:“有好几次,总理感到时间很紧怕秘

书说不清,直接打电话到我们编辑组来了,

交待我们要写什么,何时送到。”王殊说,每

次看到总理审批的稿件大家都非常感动——

“他不仅在方针政策上作了细致的、反复

的推敲和修改,在文字上也作了相应的润色

和修饰,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在有

些稿件上还写了简短的批语,要我们注意什

么,研究什么,有时看得高兴,还在稿件批示

说,‘很好,再来一篇。’”由于国内各地报纸

不断来电话催问,王殊他们也常常打电话给

总理秘书了解稿件是否已经审批,何时可以

审批。

1953年7月26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在板

门店签字。此后,王殊到了新华社国际部南

亚组,负责从缅甸到土耳其这一片南亚地区

国家的报道工作。

回忆那些已经发黄的往事,王殊十分感

慨,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孩子学步一样,一步

步走向坚实。确实,他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

学会了做军事记者,又在朝鲜战场上学习了

国际新闻报道,从而确定了他今后长期从事

驻外记者工作的道路。

“外交尖兵”身负国家使命“穿针引线”

朝鲜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威望和影

响在世界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956年5月,

王殊接到通知,总社批准他到巴基斯坦的卡

拉奇去担任常驻记者。卡拉奇城市不大,但

新闻竞争很激烈,这是王殊初到卡拉奇时的

强烈印象。在卡拉奇的新闻同行那里,王殊

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特别是新闻的时间

性。“只要事情一发生,他们就赶到现场去采

访,而且当场把消息写好,用电报传到报社和

通讯社去。”王殊也和当地的记者一样,尽量

赶到现场去采访,带着打字机当场把消息写

好,立刻送到电报局发回国内。

1958年,王殊回北京参加分社会议时,

得知总社在西亚、北非已建立了好几个分社,

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也建立一

些分社。而领导们在选择承担这一历史性任

务的人选时,眼光落在了王殊身上。调令一

下,便意味着上一阶段的结束与下一阶段的

开始。王殊担负着国家使命,单枪匹马开始了

他的“非洲之行”。对于自己能去那儿建立分

社,亲自参加这个伟大的进程并且向国内外

1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

高端

SENIOR

的读者作报道,王殊感到很有意义,也十分

高兴。在那儿,他开创了一批新华社驻外分

社,留下了“外交尖兵”的美称。而且,他那

个阶段的工作,也参与、见证了中国与一些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建交的前前后后。

1962年春,王殊奉命到古巴去担任新华

社分社社长。1964年以后的5年中,王殊一直

在新华总社国际部任发稿助理的工作。

1969年10月,新华社驻德国波恩惟一的

记者项前被确诊患了癌症,要马上回国进行

手术治疗。可驻波恩的新华分社是惟一家

中国机构,除了新闻报道之外,还要做很多

了解情况和沟通联络的工作,不能没有记者

在那里,要找会德语的记者也已来不及办

理手续。恰好王殊出国手续已全部办好,因

此总社让他先去波恩顶一个“缺”,“临时

救场”,等以后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再去接替

他。

虽然感到这个工作岗位不太合适,但王

殊还是接受了并且准备尽快赶到那里去。王

殊既不懂德语,又不了解欧洲和德国的情

况,感到从未有过的沉重压力, 一连许多夜

晚睡不好觉。或许这反而成为他后来工作的

动力。“要做好驻外记者的工作,最重要的

是要大力开展对外活动,结交朋友,观察动

向,做调查研究工作”,到波恩后,他像以往

一样,走出办公室去寻找朋友,建立友谊,除

了官方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和一些重要政府

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外,根据两大本德国记者

和外国记者的名册,打电话拜访他们。几个月

后,他认识了100多个记者,其中不少人后来

成了好朋友。同时,王殊也加强了德文的学

习,逐渐摆脱了又聋又哑的状态,开始看报,

听电话,看电视和做一般性谈话。很快,他

度过了初来乍到的“困难期”,工作打开了局

面。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

法席位,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那时,毛

泽东和周恩来关心的是发展同两个世界经济

在那动荡的战争年代,

接受新闻培训的第一课,

战场便是他的课堂,

开始一个月的新闻ABC强化,

从最基本的5个“W”学起,

从此走上记者生涯。

1972年7月14日到7月28日,施罗德对中国

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这是联邦德国第一

位政界领导人访问中国,打开了两国领导人

直接对话的大门。当时与施罗德同行的只有

他的夫人和一位秘书,王殊记得施罗德曾告

诉他说,议会对各项开支管理很严,他作为委

员会主席可带夫人和一位秘书,其他人员必

须自费。20日下午和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

会堂两次会见了施罗德,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

的谈话。

就在施罗德到北京访问几天后,王殊接

大国西德和日本的关系。此时,西德执政党

在为自己先苏后华政策辩护的同时,表示要

加强同中国的接触以早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

化;反对党则要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同中国关

系正常化。王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提出,

如果能邀请反对党领导人访华,就将对政府

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972年元旦后几天,联邦政府新闻局的

研究室负责人哈勒邀王殊到他家吃饭,外交

部办公厅主任勃鲁纳也来了,王殊同他早就

认识。勃鲁纳在晚饭过后和王殊单独谈了一

会,主要是向中方建议两国外交代表在日内

瓦或别的任何地方就两国关系问题进行谈

判。王殊表示将把他的想法尽快转告国内有

关方面。

很快,王殊注意到,原联邦政府外交部

长和国防部长、时任基民盟副主席、联邦议

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的施罗德曾两次对记者谈

到,希望去北京同中国领导人就两国关系交

换意见。

在同施罗德接触后,王殊不失时机地向

国内建议,邀请施罗德以联邦议会外交委员

会主席的身份访华,这样既可对政府造成一

定压力,促进政府发展同中国关系,又不至

于过分得罪政府。过了一些天,王殊接到外

交部电报,通知以外交学会名义邀请施罗德

访问中国。后来,王殊听说,这个决定是周总

理经过反复考虑后作出的。

到新华社发来的急电要他马上回北京。这年

7月21日晚,王殊赶到北京时,才知道是周恩

来总理指示新华社打电报让他尽快回京参加

接待工作。第二天下午,王殊得到通知,晚上

7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接见他。

在这次接见中,周恩来要王殊谈谈西德

局势和两国关系,欧洲局势和苏联战略的问

题,王殊简要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周恩来表

示,他和毛主席都看过王殊写的一些报告和

报道,认为调查研究做得不错,把西德的情

况摸深摸透了。周恩来赞扬王殊的工作做得

好,令王殊心潮起伏,非常激动。

考虑到王殊是记者身份,今后要同西德

的政界和经济界高层人士打交道可能不方

便,周恩来指示外交部礼宾司安排王殊参加

一些外事活动,并指出名字见报,排在重要

地位,让王殊“出出名”。

两天后,王殊参加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

念为日本公明党代表团一行举行的晚宴,第

二天报纸上把王殊的名字排在显著的位置,

好多不了解情况的朋友就来问王殊,你怎么

管起日本的事情来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月24日晚10时许,王殊接到通知来到中

南海毛泽东主席的书房。王殊和毛泽东握了

手,周恩来介绍他说,过去在复旦大学上的

学,学的是英文,长期在国外当记者。毛泽东

笑着说,“我也当过记者,我们是同行。”以

前只在影片中看到过毛主席,此刻与领袖近

1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

高端

SENIOR

距离相见,王殊非常激动。

周恩来给大家看了毛主席已批准的外交

部关于同联邦德国谈判建交的请示报告,要

王殊尽快回波恩去,了解施罗德访华回国后

同政府以及各方面商谈的情况。

8月10日,联邦德国外长谢尔在该国外交

部接见了王殊。王殊告诉谢尔,自己受中国

政府的委托向他表示中方有早日与联邦德国

谈判建交的愿望,并且愿邀请他访华,正式

签署建交公报。谢尔希望尽快确定具体谈判

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接受中国在谈判达成协

议后到北京正式签署建交公报的邀请。几天

后,中德在波恩进行建交谈判,令王殊没有

想到的是他被国内任命为谈判全权代表。德

方任命政治司长史塔登为谈判代表。9月29日

王殊同史塔登草签了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并

且在同一天发表了共同消息,宣布建交谈判

已顺利结束。

谢尔率领庞大代表团在纽约参加了联合

国大会后在10月10日下午乘空军飞机到达北

京。第二天,他同姬鹏飞外长在人民大会堂

正式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王殊十分欣慰,

中德两国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兵”王殊身上。

准备工作做了大约一个月,再到波恩时,

王殊的身份已不是记者,一下子成了外交官,

在波恩机场上成了新闻人物,受到不少记者

的采访。王殊到波恩的首要任务是拜访德方

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向他递交临时代办委

任书,并且向各外交使团发出已到任开始办

公的照会。从此,使馆就正式开始工作了。

1974年7月初,王殊被外交部紧急召回,

原来中央已批准他为驻联邦德国的大使,接

替王雨田大使的工作。

王殊担任大使以后,除了大量的礼节拜

会之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安排联邦德国领导

人的来华访问——王殊深感这是一件政治

性很强的工作,“要考虑在朝和在野之间、政

党之间、个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方面平衡

和协调,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不快是

很重要的”。而且,在访问日期确定以后,对

访问的日程、礼宾的待遇、会谈的安排、接见

的规格和参观的项目等等,更要考虑周到和

反复协调,一点也不能疏忽和马虎。

从记者到大使,王殊以他的超群才能实

现了华丽转身,以后又走上外交部副部长这

一重要岗位。离休后,长期担任中德友好协

会会长与外交笔会会长,继续为我国外交事

业奉献出他的睿智与力量。

王殊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问及他多年

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时,他认为记者工作与

外交工作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最重要的

一点,就是要大力开展对外活动,深入进行

调查研究。而且要把这些得来的材料和印象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研究,做到心中

有数、胸有成竹,得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提出

有研究价值的看法。”他从不为别人的论点

提供论据,不囿于一些框框和条条,而是根

据自己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坦率地提出

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那些文风不正、

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他总是不屑一顾。

在长期记者和外交官生活中,王殊非常

重视交朋友,也善于交朋友。他知识的渊博、

人格的魅力,感染着所有接近他的人。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相濡以

的王殊夫妇(余玮/摄)

资深记者成为外交战线的“新兵”

当年,被新华社派遣到波恩工作时,王

殊只不过是顶一个“缺”,他自己也以为一旦

找到合适人选,自己肯定会再转到英、法文

地区去工作。可让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联

邦德国竟完成了从记者到大使的跨越。

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后,外交部通知王

殊,根据周总理的意见,正式调他到外交部

工作,并且任命他为驻联邦德国使馆的参

赞,在近期内将作为临时代办到波恩去筹备

建立使馆。从此,王殊离开了已做了24年的

新华社记者的岗位,成为外交队伍中新的一

员。

当时,驻西德大使的人选一时没有定下

来,筹建使馆班子的重任,也落在了外交“新

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标签: 记者 工作 外交 中国 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