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bootstrap table onloadsuccess)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摘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

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

泛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

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汉语和英语之间

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构词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is the

people for communication of representation of symbols. People use language to

keep and deliver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is spoken in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language.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 politics, and

economy always have an effect and make a deep cultural mark on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word-building and

grammar.

英汉之间在词法、句法乃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显豁,特别鲜明。归纳起来,

英汉表达主要差异似有以下十一种: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从汉语句子的概念我们得知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

合 (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

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 (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

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英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主句与从句

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都行使其语法功能并起着纽带作用,将句子各成分衔

接在一起。请看下例:

①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②聪明用功,③成绩优异,④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⑤

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⑥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梁实秋《学问与趣味》)

①是话题,②—⑥描述“青年的朋友”的特点,②③是他们的优点,④⑤是他们的缺

点,尤其是⑤,与②③形成极强的反差,“青年的朋友”的特点引起作者的忧虑,于是自然

地过渡到⑥。从语法结构来考虑,②③④⑤的逻辑主语毫无疑问是“(他们)青年的朋友”,

⑥的逻辑主语是“我”。尽管“他们”和“我”都未出现,但原文的意义十分显豁,反映了

作者清晰的思路,汉语读者能完全理解。

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①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② bright and diligent, ③

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④ 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⑤ 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⑥ when asked why, they'11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这样的译文是英语病句,②是形容词词组,③是动词短语,它们不能缺乏任何语法关

联而并列于此。③作为 young friends 的修饰成分,不应该以这种形式置于其后。⑤没有

主语。⑥的时态与①的时态不一致,应该用过去时,它是指作者“曾经”问过青年朋友为

何语文差。“when asked”似乎符合原文简洁的特点“问其故”,但“asked”在该句中是

被动语态,省略的主语是 they (young friends),而此从句中的主语应该是“I”。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将②这一形容词词组来修饰“young friends”,将③与④结合起来作定语从句后置,

仍然修饰“young friends”,行文就顺了,原意的表达也清楚了。将⑤单独成句以强调这

些成绩优异的青年的缺点,正是作者的本意。添加“who”等下划线的词非常必要,能使

译文形合意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 when、where、who、that、as 等表示关联词

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汉语不重视这种形式衔接,更注重语义的连贯,这是汉族人重整体、

重综合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 (covertness) 的一种表现。

汉语语法的隐含性还表现在词类无标记、动词本身无时态或语态标记、名词和代词的

主格和宾格没有形式变化,主语和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一致 (concord),无须在形式上对

应等方面。英语的语法特征正好相反,所以,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 (overtness),体现了

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英汉在这一点上

十分相似。然而,细究起来,两者之“异”也显而易见。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

不同。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请看例句: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

却是: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汉语有一说法:先因后果。这是一典

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帖。反之,汉语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

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这是一句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由断言到前提条件,是“我们就怎样,如果怎么

样’”的语序。我们若是照这个语序来翻译,得到的汉译将是:小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大国

的侵略,只要他们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诵读两遍,便能觉察“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说话的”。为什么?措辞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感觉呢?是“重心”问题,汉语的习惯是前轻后重,“条

件”为轻,置于前;“断言”为重,置于后。这就是汉语句式惯用的由前提条件到断言的表

达方式,是“如果怎样, 我们就怎样”的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上句英语的汉译应该是:

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

略。

3.英语静态(Static)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

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或词汇方式两种。如使用

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

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 realize—realization,

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

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

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试比较下列各句:

1. 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and she with me.

译文: 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英语可省略动词,汉语却不可)。

2. A woman with fair opportunities,and without an absolute hump may marry

whom she likes. 译文 一个女人只要不是十分驼背,就有平等机会,想嫁给谁就嫁给谁。

(英语用介词,汉语得用动词)。

3. 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resolution waning.

译文: 他来回晃着脑袋,欲望在膨胀,意志在萎缩。(英语用独立结构,汉语则用动词)。

4. 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译文: 我担心你误解了我。(英语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汉语却用动词)。

5. But this very formul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underlying attitude.

译文: 但这一说法已表明其内心态度。(英语用同根形容词indicate一indicative,汉

语只能用动词)。

6. This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这将证实它的使用

是十分普遍的。 (英语用同根名词,confirm-- confirmation,汉语不得不用动词)。

其实,英语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意义。如,glance,glimpse,

look,mention,close等;形容词:able,afraid, aware,capable,good等。如:

7. 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一看见他,我就感到紧张。

8. I’m sure of it.对此我深信不疑。

4.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

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

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

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试读:

1.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奥格尔维进门时带进来一缕

雪茄烟雾。(汉语不说:一缕雪茄烟雾伴随奥格尔维进来了)。

2. “H i!H I!” said the cab driver, w hose door popped open at the very

sight of a traveler.

“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他一瞅见乘客就“砰”地一声打开车门。(汉语不说:

“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车门在瞅见乘客时“砰”地一声打开了。)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尝辛酸。(汉语不说:痛苦哺育了这位使全世界

的人发出笑声的人。)

5.英语多被动(Passive);汉语多主动(Active)

英语多见被动句式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联。充任主语的词既然有大量“无灵”

(Inanimate)物称,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采

用更多的主动句式。当然,英语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用被动句式。其内在的修辞功能在于:

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则将其置于句尾时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

者,则干脆将其省略。试比较原文与译文:

1. The importance of oceanography a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net is seldom as well appreciated.海洋学是认识我们星球的关键,其重要性人们却

很少理解。

2.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我们的航海运输公司总能预见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

-----------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一般有下列五种情况:

1. 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行为的实行者;English is taught in most schools in

China.

2. 动作的对象是谈话的中心话题;The girl was criticized yesterday.

3. 无从说出动作的实行者是谁;You’re wanted on the phone.

4. 为了加强上下文的连贯、衔接;Language is shaped by, and shapes, human

thought.

5. 出于礼貌,使措辞得当,语气委婉。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汉语被动语态表达方式与其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借助于词汇手段来表达被动语态。

一种是有标记的,一种是没有形式标记的。前者如:让,给,叫,被,受,挨,遭,由,

加以,予以,为。。。。。。所,被。。。。。。所,是。。。。。。。后者如:那里讲什么语言?这个任

务必须完成。每一分钟都要很好利用。那种说法证明是不对的。

汉语中还有特有的一种习惯句型,称为无主句。在翻译中,经常用来表达观点、态度、

要求、告诫、号召等等的英语被动句。如:

应该教育儿童讲老实话。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speak the truth.

为什么总是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这里要修更多的公路。More highways will be built here.

一致通过了决议。The resolution has been unanimously adopted.

6.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短句

刑福义先生认为,在汉语语法系统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语言单位,那就是小句

(clause)。小句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表述一个意思的语法单位。一个语素,一个词,或者一

个短语,只要跟句子语气相结合,都会成为小句。如:票!(语素/单纯词+祈使语气=小句)|

傍晚。咖啡厅。(合成词+陈述语气=小句)|赶火车?(短语+疑问语气=小句)”(刑福义)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上述观点: 在汉语的篇章结构中,小句是最重要的语言单位。词离

开了小句,其词性和词义不明朗;短语只是小句的重要成分;小句独立使用,便成为单句

(simple sentence)。我们还能很清楚的理解它的含义。

英语句子按结构关系,也可分为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和复杂句(multiple

sentence)。简单句由一个独立的小句构成。复杂句又分为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

和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并列句由两个以上有并列关系的小句构成,复合句由两个

以上有主从关系的小句构成,一个小句为主句,另一个小句或其他小句作主句的从属成分,

如宾语、定语、状语等。

英语的基本句型有7种。它们是:

1)主语(subject)+谓语(verb):She was smiling.

2)主语(subject)+谓语(verb)+宾语(object):He likes translation.

3)主语(subject)+谓语(verb)+补足语(complement):They have become

health-conscious.

4)主语(subject)+谓语(verb)+状语(adverbial):Grandpa is at home.

5)主语(subject)+谓语(verb)+间宾(indirect object)+直宾(direct object):We gave

them advice.

6)主语(subject)+谓语(verb)+宾语(object)+补足语(complement):We consider

that plan wonderful.

7)主语(subject)+谓语(verb)+宾语(object)+状语(adverbial):He has put the salt

on the table.

基本句型的句子成分中,主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都用对应的subject、object、

complement和adverbial表示,只有谓语用verb(动词)表示。这是因为,英语句子的

谓语只有动词才能充当,作谓语的动词对句子其他成分的形式和句子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put这一动词表示“放;放置”的意义时,后面得紧跟名词或代词宾格,然后跟地

点状语。

汉语的谓语也是句子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但汉语的谓语除了用动词充当,还可以用形

容词、名词或其他词语充当。

汉译英时,无论原文句型多么复杂,均可转换成上述7种英语基本句型及其变式。以

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以及第三点(英语静态语言;汉语动态语言)等,加之英

语各种的替代词与关系词的广泛运用,导致英语较多出现“多枝共干”式的长句、复合句。

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短句、简单句。

7.英语重短语;汉语轻短语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英语的词并不是大量存在的天然的句法单位之主体。应该说,

英语的句法单位的基本主体是:短语或词组。与其说英句由单词组成,不如说以短语或词

组(诸如: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动词短语、独立

结构等)为主要构件。其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又为句子最主要的单位。其句法功能不

一而足,诸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或状语等。与之恰成对照的是,汉语更偏重

以(单音节或多音节的)单词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因此,英语的短语林林总总,用法千

变万化;汉语无分词短语及不定式短语,其短语用法也十分有限,介词短语的使用也较为

鲜见。试比较:

1. I have never met a person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my husband

.(形容

词词组) 我还从未遇到过像我丈夫这么难以理解的人。

2. This i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I have ever read.(副词词组)

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最有趣的书。

3. The author’s new book on phonetics recently published is more than

worth reading.(名词词组)作者最近初版的关于语音的书太值得一读了。

4. You must

stand for

your friend. (动词词组)

5.

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 (不定式)

8. 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

从语法范畴分析,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

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

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

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就构词言,英语许多词都有供识别的形态标记,如形容词有-able,-ful,-tive等词缀,

名词有-ness,-al,-tion,-ment等词缀。

而汉语除了有时在名词后加“们”以示其复数意义,其他词一般很少或没有形态标记,

也缺乏形态变化。

9.汉语重直觉与具象,英语重理性与逻辑

汉字具有象形性“人”酷像人分脚站立,“雨”、“伞”、“从”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

汉语词语直观性强,“硬币” coin,“纸币” bill, note,“短袜” stocks,“回形针” paper

clip,等等。

汉语爱用具体表示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蚕食 (nibble),势如破竹 (like

irresistible force, like splitting a bamboo, like a knife cutting through butter),手忙

脚乱 (in a frantic rush),顺小推舟 (to push the boat along with current, to 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 end)。翻译时,可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

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也可用直译直接表达喻义。

汉语丰富的量词也是汉语形象化的体现,如:一支笔,一朵花,一把椅子,一面镜子,

一根棍子,一匹马,一盏灯,一堵墙,一棵树,一口锅,等。

10.汉语重整体,英语重个体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语一般较具体。汉语中的“摩托车”可指所有类型的摩

托车,而在英语中有 light motorcycle(轻型摩托车),heavy motorcycle(重型摩托车),

sidecar machine(带边车的摩托车),touring moped(旅行摩托车)。“车来了”中的“车”

可指公共汽车 (bus),面包车 (minibus),卡车 (lorry),出租车 (taxi),轿车 (car) 等。

英语中车辆的名称比汉语多。汉语中“胡子”较笼统,英语则有:beard, shadow(唇上

方的小胡子),whisker(络腮胡子),moustache(八字胡),goatee(山羊胡),stubble

beard(残须),tie beard(瓦形胡)等。汉语问“吃饭了没有?”的饭可以指早饭,午饭、

晚饭,而英语则分得很清楚。汉语的笔也常作为整体概念使用,“有笔吗?”可指 pen,

pencil, ball pen, a piece of calk, color pen, marker但也有例外,汉语中“稻了、谷子、

米饭”分得很清,而英语则用一词 rice即可。汉语中亲戚的称呼也很细,英语中 cousin

可表示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远亲等。汉语的单复概念较

模糊,“我妈是个好人”“我爸是个好人”“他们是好人”的“人”是不一样的。

11.汉语强调篇章的整体结构,注重对称平衡,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春眠不觉晓,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处处闻啼鸟。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夜来风雨声,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花落知多少?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A good deed is no good deed if it is done for show.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An evil deed is all the worse if it is covered up.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Do not remember a favor given, do not forget a favor

received.

汉语频繁使用对仗修辞格和四字词组

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

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

堪称中文的精华。如能恰当使用,会使译文对仗整齐,文字洗练,音色并貌,令人感到气

势非凡,节奏紧凑,丝丝入扣。例如:

“天造地设”(create by nature, ideal)、“天涯海角”(the ends of the earth, the

remotest comers of the earth)、“缩头绪脑”(be timid)、“四通八达”(extend in all

directions)、“四分五裂”(fall apart)、“十拿九稳”(practically certain)、“年深日久”(as

the years goes by)、“年富力强”(in the prime of life)等。上述四字词组中除“得意忘

形”的两部分之间有因果关系之外,其余词组中的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强调,

以达到平衡和对称的效果,翻译时往往只取一部分意义,不必将两部分意义都译出来,以

免累赘。

汉英心理文化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无所不在。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一定要牢记这些

差异,用适当得体的方法缩小这些差异,使原文信息的损失减少至最小,从而使译文读者

能按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获取最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和《习语汉译英研究》

刑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 和 《汉语语法学》

/view/

/view/

汉英语言对比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107

姓名:赵阳阳

学号:2010212888


本文标签: 动词 语言 表达 使用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