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对话软件生成器)
第1期
2021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No.l
Mar. 2021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
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袁玉芝李清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汉语学习需求不
断增强背景下,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孔子学院总部更
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学院运行交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
责,意味着孔子学院性质、模式以及办学定位发生了新的转变。本研究基于对孔子学院
中方校长、教师以及志愿者等“局内人”的访谈,探讨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
对策,研究发现孔子学院发展仍然面临着跨文化冲突、运行模式陈旧、缺乏持久发展能力
等问题。建议通过对接本土化需求,尊重文化多样性,弥合文化差异;创新发展模式,呈
现其民间公益教育机构新形象;着眼多主体诉求,制定长期性规划,实现内涵式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师队伍;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2095-1760(2021)01-0170-11
语言是促进各国民众文化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重要抓手,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汉语教学和文化
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随着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全球化
事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民众对中文学习的需求与日俱增,为
孔子学院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孔子学院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了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新发展需求,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发文将
收稿日期
:2020-12-25
玉芝,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
作者简介:
袁
李清煜,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孔子
研究
学院总部
/
国家汉办重大课题项目“孔子学院作为全球语言文化公共产品的路径
”
(
18CI03A
)。
第1期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71
孔子学院总部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学院也交由民间
公益组织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由此,孔子学院的性质、
模式和办学定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都存在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进行政治宣传工具的
舆论m,究其原因
,一
方面是孔子学院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东西方
意识形态差异与价值观冲突长期难以弥合,尤其是近几年中国举世瞩目的
发展成就引起了西方国家警惕,这种冲突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术
研究还是媒体报道,都鲜少从孔子学院内部管理者与教师角度出发,还原孔
子学院内部发展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所面
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对来自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多所孔子学院的中方校
长、教师以及志愿者进行访谈,从“局内人”视角关注在新的历史节点,孔子
学院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一、
新时代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 000多所国外大
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据粗略统计,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 500万,累
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w随
着孔子学院转交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孔子学院的性质
也进一步向民间公益组织方向转型,其办学定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学院性质的转变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一直在国家汉办
的管理下运行。2020年教育部宣布孔子学院总部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
流合作中心,并对中心的职能进行了具体界定,即作为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
业的专业公益性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
优质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
台。孔子学院品牌也交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至此,
孔子学院的性质彻底转变为民间公益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资金支持也将
更加有力、更加多元、更加优化。基金会对孔子学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具体参
与,中外方合作机构将发挥更多的主体责任,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孔子学
院从由政府管理向由社会力量管理过渡,再次证明孔子学院并不承载政治
意图,不存在“文化渗透”,它仅仅是同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
等其他国际语言推广机构一样承担着语言推广职能。这一转变对改善孔子
学院国际形象意义重大,接受本研究访谈的6位中方院长都表示乐于见到孔
17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 年
子学院的这种转变,并认为这种运行模式更有利于树立孔子学院积极的国
际形象。
(二)学院定位的转变
在全球化深人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语言推广机构都在寻求扩张与发
展[3],尽管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但孔子学院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
就。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 550所孔子学院和
1 172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规模和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4]孔子学院交由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营后,其办学定位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国家汉办网站以及《孔子学院章程》中,孔子学院宗旨被描述为“致力于适
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
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
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包含了从语言到文
化,从中国到世界的多个维度。而在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的网站上,其
宗旨则被凝练为“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
动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见表1)。从“构建和谐世界”向“增进国
际理解”的转变,代表了新时代孔子学院架构于一种更加平等、共赢的时代
定位,旨在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表1世界六国语言推广机构宗旨与规模一览表
国家主要语言推广机构
宗旨
促进英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
人之间的文化关系和理解;促
进对英国的更广泛了解;发展
更广泛的英语知识;鼓励英国
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科学、
技术和其他教育合作;以其他
方式促进教育的进步
最新规模数据
在2018—2019年内
直接与8 000万人合
作,超过1亿的英语
教师和学习者使用
其在线资源,影响
7.91亿人
英国英国文化委员会
法国法语联盟
在法国和世界各地为所有观众
在线学生14万人,
提供法语课程;提高对法国和
线下学生9 000人,
法国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多
覆盖160个国家
样性
推广德语知识,促进国际文化
合作;通过提供有关德国文化、
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信息来传达
全球98个国家,建
德国的全面形象;鼓励文化间
立157所学院
对话,促进文化参与;加强了公
民社会结构的发展,促进了世
界范围内的流动性
德国歌德学院
第1期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73
续表
国家
俄罗斯
主要语言推广机构
宗旨
最新规模数据
普及、保存、发展和学习俄罗斯
全球67个国家,建
国际俄罗斯语言和文
语言和文学,使其作为世界文
立150多个中心
学教师协会
化的一部分蓬勃发展
通过文化、语言和对话,在人们
建
中建立共情、信任和善意,为日
全球24个国家,
本和世界创造一个互相联系的
立25个中心办事处
场所
全球162个国家(地
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人民
区)建立550所孔子
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
学院和1 172个孔子
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
课堂
/about-us/how-we-work;
法
德学院:
语联盟:
日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中国孔子学院
资料来源:英国文化委员会:
ht-
tps:////en/about/allianc:e-francaise-de-paris;
歌
de/en/uun/;
国
际交流基金会:
际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师协会
.
:/mapryal/about
;日本国
集于
htps://_/j/about/outline/
,采
2020
年
12
月。
二、新时代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
基于对36位孔子学院内部工作人员(包括6位中方院长,20位教师以
及10位志愿者)的访谈分析,发现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着跨文化所带
来的冲突与误解、运行模式固化陈旧以及发展前景受到内外部限制三个方
面的问题,孔子学院生存与发展正受到多维度的挑战。
(一)跨文化的误解与争议
孔子学院通常采用与当地教育或科研机构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教学,
而更多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外方手里,因此,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发展规划
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机构的规章制度,以及外方院长的合作态度与办
学理念。同时,孔子学院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的民
众,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使中文和中国文化与学习者个人的知识文化背景
有效对接,避免文化冲突。通过孔子学院教学和宣传,在外国人知识结构中
重构中国在西方世界形象,使得中国被越来越多外国人理解和接受
。W
孔子学院在跨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教学与文
化传播孰轻孰重抉择,这也是孔子学院在国际舆论中备受讨论与争议的关
键议题,甚至有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应该突出语言教学地位、弱化文化传播
功能以减轻各方对孔子学院误解。接受访谈的中方校长都坚持孔子学院应
174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 年
该兼具上述两种功能:
“语言和文化从来就不可能完全分开,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学习会脱
离文化载体,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加强与所学语言的国家和人民的
交流、理解。很难想象没有文化栽体的语言学习能够让学习者理解这个民
族和国家。只要我们主观意愿是好的,所做的事业是有助于国际社会的,我
们就应该坚持,但面对质疑和争议时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无论这个工作
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而不是单纯地回避,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
选项。”
然而,尽管受访者们都不认可突出语言教学地位、弱化文化传播功能的
观点,一位中方校长也不得已道:
“目前形势下,为了保留火种,收缩战线到语言教学是很多孔院唯一的
选择。”
在谈及跨文化挑战来源时,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中美博弈的新型国际
关系形态被多位受访者所关注,甚至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找借口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蓬勃
发展的态势进行打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高,和
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国内外环境局面均好于预期,中美之间的战略互动态
势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性竞争对手”,中美间不仅
是经济与贸易博弈,更是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博弈。[6]孔
子学院作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政
治力量压制,再加之新冠疫情大流行刺激,孔子学院在西方反华浪潮中可能
仍会继续受到巨大影响。
(二)运行模式的固化与挑战
长期以来,孔子学院在运行模式上一直被诟病缺乏生机与活力,一方面
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投入与推广支持,甚至有些学院只靠着每年固定的投入
维持基本运行而显得毫无生机,另一方面在课程和活动项目设置上缺乏新
意,无法向世界呈现出更加真实、现代化的中国形象。
在财政来源结构上,根据《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启动经费由中
方投入,之后每年年度运行和管理经费由中、外方承办单位各承担50%,由
此可见,孔子学院的办学与发展严重依赖于官方固定投入,缺少其他来源资
金,尤其是缺乏一套体系化的财政来源机制去支撑其开展更多的项目和工
作。虽然在一些发达国家,学区和政府会对孔子学院有额外的财政预算,社会
组织每年也会有一定数额的捐赠,但在一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孔子学院往
往处于资金不充裕、发展受限的状态。[7]再加上国外汉语教学市场中还有许多
第1期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75
机构与孔子学院形成竞争关系,孔子学院要想在众多汉语教学机构中独树一
帜,就更加需要充足资金,形成一定品牌效应。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设想:
“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去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因为本国还有不少教授汉
语的机构,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做市场,把品
牌打入到该国的角角落落。”
然而,孔子学院品牌效应的形成注定不能只靠语言教学来完成,语言从
来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活的,没有中国文化的中文是不可想象
的,孔子学院与市场中其他汉语教学机构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承载着文化
功能。然而,孔子学院现在实行的“汉语教学+文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
单一,频繁地采用“汉语教学+武术”“汉语教学+包饺子”“汉语教学+剪窗
花”等传统文化活动,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代中国国内的真实生活。[8]导致国
际各国民众认为能代表中国的仅是武术、书法、包饺子等传统的中国文化符
号,而对高铁、无纸化支付、短视频等更加具有现代中国特性、代表了当代中
国发展水平与发展特色的文化意象了解甚少。不是说传统文化意象描绘的
中国就是落后的,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恰恰根植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获得的现代化发展成就,这更应该是中国在向世
界进行文化传播中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
一位接受访谈的中国教师表示,汉语教师每年都要组织大量重复无新
意的文化活动,如包饺子、写书法等,中国文化传播囿于“传统”而难以推陈
出新,国外学习者们长时间参与同样的,甚至有些古板的活动,自然无法感
知真实存在的现代中国文化,从而产生误解。研究证明,虽然孔子学院学生
对中国文化普遍具有浓厚兴趣,但比较而言,他们对中国菜、茶叶等物质文
化形态的认知、喜爱、接触度都较高,但对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仍缺乏普遍
认同。[9]
(三)发展前景的质疑与局限
文化在增强社会凝聚力与适应性、促进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加强交流
对话与相互理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构建全球新型团结精
神及公民身份的途径。[1°]因此,作为承担着文化外交重要功能的孔子学院,
近年来在全球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许多欧美国家孔子学院纷纷被当地叫停,
孔子学院正面临着国外舆论意识形态输出、阻碍学术自由的污名化质疑,
“生存是目前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孔院要面对世界各国的负面
评论甚至是封杀”两位接受访谈的中方院长言简意赅地总结道。
但在生存问题之外,孔子学院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前景也是受访者们关
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教师群体普遍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表示担忧,这恰恰
176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 年
是以往研究没有关注的维度。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有些受访者提到在国
外学习中文的学生没有合适的就业方向,较差的就业环境反向影响孔子学
院的招生和办学。从教师发展角度出发,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其自身职业生
涯发展受到保障与其工作积极性成正比,然而多位接受访谈的中国教师从
薪酬待遇及专业发展两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孔子学院教师发展的局限性,并
表达了这种局限对孔子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负面影响的担忧:
“教师工资待遇长时间没有实质变化,比如一名公派汉语教师,即便每
年考核都是优秀,工作第一年和第六年的工资待遇也完全一样。年轻公派
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硕士毕业出国的,一般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工作单位,也
就没有国内学校的职称待遇,所以年复一年地按最低工资标准‘助教’,这是
非常不合理的。”
“作为在孔院任职的教师,我们工作中缺乏一些激励机制。如果能长远
规划,为老师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平台,也会反过来提升孔院的教学质量
和生存能力。”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从本质上说,孔子学院并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出,
而是一个平等的合作项目,作为孔子学院的提供方,我们更应该转换视角,
把孔子学院放入外国社会系统,甚至其合作学校自身发展进程中考虑;不仅
仅关注语言文化传播,更要留意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交叉
点上的多重作用与多重性质,以应对各项可能的质疑与挑战。[U]同时还要切
实保障学生、教师的发展权利,以主体发展反哺学院发展。
三、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新发展路径
新时代孔子学院面临着国际环境、文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外部
挑战,同时还面临着内生创造力、主体积极性不足等内部矛盾,需要率先通
过融入、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式破解新时代的发展困境,探索建立长期可
持续的发展模式。
(一)融入:对接本土化需求,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孔子学院跨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融入问题,既要对接
当地中文教育需求和相应社会价值观,更要在质疑与误解面前保持冷静。
孔子学院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在国外文化土壤中,开展语言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互动平台。
一是建设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孔子学院。中国发展软实力的目的
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利益诉求,及中国
第1期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77
文化对世界文化繁荣的贡献。[12]但在这个互相理解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
碰撞与冲突,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在办学之初就要先对当地社会开展全面、系
统调研,描摹出即将扎根的文化土壤的大致样貌,以及当地的中文爱好者对
中文学习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由此出发,对原有的办学规划进行取舍,尤其
舍弃与当地文化传统极其不相容的部分内容,再对准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
制定办学计划,使每一所孔子学院都办出地方特色。
二是加强中外方院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交流。在访谈中,中外方院长
及教师的教育理念不相合也是受访者所提到的影响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理念的对抗使得办学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孔院一般都是外方
院长说了算,对方的个人偏好和眼界心胸决定了孔院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中
方院长一般只能在搞好与外方院长关系基础上才能开展更多工作”。孔子
学院涉及的中方和外方主体应该在合作之初和之后逐步加强交流与相互理
解,将学术与政治分开,达成一切以孔子学院学术和学生发展为首要目标的
共识,形成和谐、互信的共同体。
三是贯彻语言文化两手抓、语言引领文化的办学理念。在访谈中,有位中
方院长分享道,以他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来看,当地学生汉语学得越好,就
越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基座,在孔子学院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下,
重视语言教育是一个积极且没有攻击性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国际
舆论攻击而消减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唤起学习者对
中国文化的好奇,以提升文化吸引力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想要了解中国文化,
把“走出去”的文化变为“引进来”的文化,同时有了相当的语言基础,文化传播
也会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更深刻的文化内容也能得到有效传播。
(二)创新:探索新发展模式,呈现民间公益教育机构新形象
当今世界不仅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更是文化在不断交流与碰撞中
加速繁荣,甚至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孔子学院需要
创新发展模式,向国际社会呈现其民间公益教育机构的新形象。
一是引人市场机制,提高孔子学院自身造血能力。孔子学院虽然是一
个公益性机构,但这与其引人市场机制并不矛盾
。一
方面,孔子学院正面临
着中文教育市场形形色色机构的竞争冲击,与当地其他汉语教育机构相比
优势不够明显,区分度不强,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孔子学院资金来
源渠道过于单一,对国内财政拨款依赖性强,发展活力受限。许多国家语言
推广机构每年收人都非常可观,如雅思考试的主办方之一英国文化教育协
会,2019年全年教育考试收入7.27亿英镑,占全部收人的58%。孔子学院
应借鉴其他国际语言推广机构做法,采取部分收费形式,提升自身造血能
178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 年
力,提高办学活力。同时,收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孔子学院语言
服务的相对价值。
二是开拓教学重语言,活动重文化的新模式。当前孔子学院教学模式
单一,活动项目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汉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使中国文
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要以语言教育为主,通过灵活
多样的教学模式,基于新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汉语兴趣,提高其汉语能
力。而文化目标的达成应该更多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要有包饺子、
剪窗花、写书法等传统的中国文化活动,还要积极探索“汉语+高铁”等代表
现代中国新科技发展水平的特色文化项目,从而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全方位
展现中国文化。
三是加强对孔子学院民间公益教育机构特性的宣传。在访谈中,有中
方院长几番强调,在宣传中要淡化孔子学院与中国官方机构,特别是使馆之
间的关系,使馆和孔子学院之间的紧密关系对孔子学院来说并非加分项,反
而会让孔子学院承受不必要的质疑。此次改革后孔子学院交由基金会负责
运行,再次强调了孔子学院作为民间公益教育机构的特性,要通过当地报
纸、广播、电视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强调孔子学院这一性质的转变。
(三)可持续:着眼多主体诉求,制定长期性规划
在积极跨文化融人处理外部矛盾、创新运行机制解决内部挑战的基础
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孔子学院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议题,而可持续发展与
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拓展孔子学院开展合作与交流
的渠道,并在多元主体中形成有效的循环机制,才能确保孔子学院实现内涵
式、可持续的发展。[13]
一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学生就业。孔子学院长期发展首先要考
虑学生主体诉求,因为是否满足学生诉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学院的生
源质量和招生效果,如果学生认为在孔子学院并不能接受预期质量的教育,
或在接受中文教育之后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心仪的工作,那么孔子学院自
身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孔子学院应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尤
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进一步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以更加灵活而丰富的方式
提高教育水平,并做到实时监控教学效果。在学生就业方面,结合本土教师
数量不足的困境,可以设置一个循环机制,让优秀的本土学生循环至本土教
师队伍中,实现学生就业与师资保障的循环发展。
二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着力培养本土教师。针对孔子学院
教师与志愿者反映的发展机遇少、待遇低问题,孔子学院应建立健全教师专
业发展机制和职称评定机制,定期为在岗教师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同时提升
第1期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79
教师队伍的薪酬待遇,让孔子学院教师成为有人去,并且能留住人的职业,
保证优秀的孔子学院教师不因没有发展机遇或不能维系R常生活而离岗。
此外,目前孔子学院教师仍是以中国教师为主,优秀的本土教师很少,然而
本土教师天生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没有隔阂,又具有专业的中文教学素养,可
以有效弥合文化鸿沟,在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中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因
此,要通过培训、夏令营等方式特别为本土教师提供深人体验中国文化的机
会,让他们在真实的中国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文化素
养,更好地开展中文教学,推动国际理解。
三是广泛纳人多元办学主体,开展长期交流合作。有位中方院长提出
的问题值得思考:“有些孔院本身对大学学生培养、合作交流、科研等方面没
有太大作用,可有可无,同时又没有造血功能,日常运行除汉办的资金支持
外,还要大学提供支撑,同时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和质疑时,还要出面应对,试
想倘若如此,有多少外国合作单位愿意支持和继续这种项目?”孔子学院办
学主体不应局限于高校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都应是孔子学院未
来的潜在合作对象。与此同时,中外方多元办学主体以及孔子学院特殊的
二元地理位置与文化站位,都对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如何实现中外方多元办
学主体共贏、弥合多元利益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东辉,和亚林.孔子学院的国际舆论环境研究—
学教育学刊,2016(01) :91-110.
[2] 光明日报.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人国民教育体系[
EB
/
OL
].2020-12- 15.
httP
://
www
.
基于西方媒体报道的分析[
j
].中国人民大
moe
.
gov
.
cn
/
jyb
_
xwfb
/
gzdt
_
gzdt
/
moe
_ 1485/202012/
t
20201215_505528.
html
.
[3] 宋佳•全球化时代八国语言教育推广机构文化使命的国际比较[
J
].比较教育研究,2013,35
(08) :95-101.
[4]
[5]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孔子学院[
EB
/
OL
].2020-06-
Schmidt
,
H
.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44Necessary
White
Body
" [
J].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Cahiers
Canadiens
de
Sociologie
,2013,38( 04) : 647-668.
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
J
].东北亚论坛,2019,28 [6] 王文,刘典•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
(02) :47-64+128.
[7] 詹海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孔子学院发展策略探讨[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19(06) :121-125.
[8] 张虹倩,胡范铸.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
J
].社会
科学,2017(10) :26-35.
[9] 吴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04) :144-151 + 160.
对5国16所孔子学院的调查[
J
].浙江社会科学,2012
180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 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报[
R
].2015-05-06.
[11]
Stambach
,
Amy
.
Confucius
and
Crisis
in
American
University
:
Culture
,
Capital
and
Diplomacy
in
U
.
S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
M
].
Pubic
Higher
Education
:
New
York
&
London
:
Routledge
, 2014.
Starr
,
Don
.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Europe
: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
J
].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44(01) : 65-82.
[12]
[13] 刘宝存,张永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
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45(02) :74-80+196-197.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
The Dilemma and the Way-O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e New Era
YUAN Yuzhi LI Qingyu
Abstract :
In
face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chan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en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global
context
,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e
new
era
is
fa
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
In
2020,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
quarter
has
been
renamed
as
the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
and
the
opera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will
be
under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ndation
,
which
means
that
the
nature
,
mode
and
positioning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will
undergo
important
transforma
tions
.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the
Chinese
deans
,
teachers
and
volunteers
in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e
new
era
.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cross-cultural
conflicts
,
outdated
modes
of
operation
and
la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connect
local
needs
and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
to
bridge
cultural
differences
;
innovate
development
modelsand
;
produce
a
new
image
as
a
non
government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working
to
promote
public
welfare
;
make
long-term
planning
to
satisfy
diverse
demand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Confucius
Institutes
;
Chinese
Deans
;
Teaching
Staff
;
Cross
cultural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13929224a65817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