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华为认证报名官网)
《PPT中插入超链接》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
了画图、word等工具软件的使用。通过前面Powerpoint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编辑演示文稿,插入
图片、文本框、自选图形、影片和声音等操作,能够制作线性播放的多媒体演示文稿。但是孩子
们在创作演示文稿时,仍旧缺少整体的规划;并且他们不知道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仅
仅只是简单技能操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活跃、观察、分析能力较低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平时网页的浏览过程中,都体验过非线性阅读带来的无障碍交互性和跳跃性。
二、教材分析
《插入超链接》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的第22课,属于基础模块中的 “信息加工与
表达”的学习内容。教材将本课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文本等作为链接载体设置超链接;
二是利用动作按钮快速设置返回链接。这两个知识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掌握这两项技
术的关键是在对链接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幻灯片的超链接是演示文稿制作的一个升华,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难度相对较高,
但趣味性强,实用性大。它可以使电子作品呈非线性播放,更容易构造成作品中互相关联的知识
网络。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线性阅读模式对思维的束缚。学好本课内容,无论是对
于制作交互性演示文稿,还是对于后续网页的超链接制作都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超级链接的含义和作用;能为演示文稿创建超链接和动作按钮。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善电子书,体验制作演示文稿超链接的一般过程;能根据表达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超链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非线性播放模式为我们的阅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建超链接和动作按钮的方法。
教学难点:规划演示文稿的链接;选择合适的超链接方法。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技能课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实践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孤立的技能训练的窠
臼中。课堂学习一般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缺少实际应用方面的引导。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以与实际应用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情境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创设情境,
感受超链接”—“技术研习,认识超链接”—“浏览电子书,规划超链接”—“完善电子书,创
建超链接”—“思维导图,建构认知”这五个环节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首先,在一定的情境
中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受超链接;其次,对范例展开研习,理解超链接的含义和类型,提炼出
普适的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最后,孩子们在这种技术的支撑下对半成品“电子书”的进行加工。
“电子书”事先仅制作好了相关的幻灯片,留下“超链接”加工的技术空白,让学生联系自己平
时的阅读习惯,在对电子书中超链接的规划和不断的完善中,体验思维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感
受技术为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1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超链接
中国的美食闻名遐迩,主要分为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江苏就属于淮扬菜系。
同学们你想要了解哪一种菜系呢?
根据学生的选择展示两种菜系的幻灯片。问题:
(1)当指针指向目录中的菜系名称时,鼠标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
(2)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顺序与刚才播放的顺序一致吗?(展示幻灯片浏览视图下的演示文
稿顺序。)
和以往的作品不同,我们并没有按照幻灯片的排列顺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循着线索播放。
而是可以任意浏览自己希望阅读的内容,自由的在幻灯片中进行跳转。这种播放方式更符合人类
的阅读模式和思维习惯。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神奇的穿越功能——插入超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幻灯片播放顺序与浏览视图下幻灯片顺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数字阅读
打破了线性阅读的固有观念,呈现的是“非线性”的特征,不仅足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
让孩子们感知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线性阅读”实现了阅读思维的自由。
(二)技术研习,认识超链接
问题:在以前的信息技术学习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超链接?
(网页中的超链接。)
总结:我们在网页上通过单击已经设置好链接的文字或图片查看目标网页,被单击的文字、
图片称为链接载体,链接到的网页称为链接目标。
演示文稿中的超链接,和网页中超链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刚才的范例中,除了老师演示
的超链接以外,还隐藏着其他的超链接,你能找一找吗?
活动1:打开范例演示文稿并播放,仔细找一找,完成表格1。
表1:请在你找到的类型的□内打“√”
对 象
链接载体
链接目标
类 型
□文本 □图片 □按钮 其它:
□幻灯片 □网页 □电子邮件 其它:
问题:同学们,在这个作品中链接载体和链接目标分别有哪些类型?
(链接载体有文本、图片、按钮;链接目标有幻灯片、网页、电子邮件。)
总结:演示文稿中的超链接是指从幻灯片中的链接载体,例如文本、图片、按钮等指向另一
个目标的链接,并且这个目标是唯一,它可以是演示文稿内部的幻灯片,也可以是演示文稿外部
的一个网页或者一个电子邮件等。
2
设计意图:用早已具备的网页阅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超链接,将抽象的技术知识与感性经验
相联系,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支架引领下,通过对范例中“超链接”的梳理,
找出蕴含在范例中的不同类型的超链接,理解链接载体、链接目标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
和技术手段,为后续加工“电子书半成品”打下基础。
(三)浏览电子书,规划超链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电子书《舌尖上的中国》,但是这本书只是一个半成品,请你播放演示文
稿并认真阅读,你觉得还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欣赏电子书,做出思考并阐述自己发现的问题。
(幻灯片的播放顺序与目录顺序不一致;没有制作超链接,只能按照线性顺序播放。)
我们看书的时候通常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那么是否可以直接由目录跳转到你喜欢
的那一页呢?(
可以插入超级链接)
在创建超级链接之前,首先要规划超级链接,确定链接载体及链接目标。
活动2:浏览电子书,分析演示文稿的结构,规划演示文稿超链接。
要求:用下划线标出幻灯片中的所有链接载体,用箭头指向它的链接目标。
问题:在作品规划中有没有链接目标是无法在演示文稿内找到的?
(
一个是第一张幻灯片中链接的网址;另一个是目录幻灯片中“主编邮箱”图片的链接)
总结:链接目标在演示文稿内部的,我们称为内部链接;反之,链接目标在演示文稿内部无
法找到的,例如网页、电子邮件地址。我们称为外部链接。
设计意图:采用半成品加工的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待完善的电子书作品——《舌尖上的
中国》,留下电子书中的“超链接”的技术空白,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能让学生在
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加工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超链接进行规划与思考,优化设计方案。在具
体的技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十二课 《PPT中插入超链接》优质课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13978111a66024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