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practic)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合

作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有效结合,为拓展

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

者之间积极合作,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

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rk)在一份商品

开发计划报告书中率先提出了 “新媒体”(NewMedia)一

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

(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又多处使用

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扩

展到了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如

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

伸,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

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

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

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

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波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席勒在

《美育书简》中首先提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

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

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三大职能中的教育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

为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成员,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何种方式将

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如何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

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

笔者在文中将两者结合的模式划分为馆内和馆外两大方向

分别论述,望能对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者们有所借鉴。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内建

设模式

在我国以往最常见的博物馆与学校美育的合作模式,

就是学校组织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教学,但是由于带队教师及

馆内人员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集体参观往往起不到大的教

学效果,对此由博物馆入手笔者建议有三种方式可改善或加

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1.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馆内设立美育的“第二课

堂”

参考西方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模式对各高校专业

教师开展培训,在如今多媒体环境下可加入网络培训课程,

如美国许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网站

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栏目提供服务,包括各项教学资源介绍、

参观活动单、教案、线上学习游戏、教学媒体等,有的还开

设了网上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信息等在线互动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服务,这样通过网络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不必到馆就能享用其

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培训后也可将博物馆的理念与内容在课

堂中传播,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

此外可加强馆员与高校教师的联系,设立专门部门线

上、线下共同备课、讨论互动,逐渐将博物馆发展为学校教

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教学的最大优势――收

藏品,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找到相应的博物馆分点实物教

学,通过新媒体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更易理解课

程内容。

同时博物馆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设

备使用、教学辅助人员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尽可

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最终达到博物馆教学与在校教学一样便

利的效果。

2.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馆内实习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类型涵盖了艺术、自然、历史、地

理、生物、科技等诸多方面,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各专业的划

分亦十分详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对新媒体的运用接受

快、效果好,如能与博物馆长期合作帮助大学生找到对口的

博物馆实习,利用新数字媒体设备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宣传、

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将优秀文化传播给他人的过程,也是大学

生审美能力、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如中文、历史等专业学

生适宜文史类博物馆,艺术、广告类大学生适合为美术馆和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艺术博物馆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旅游专业学生适宜为观众

提供咨询、宣传服务;外语类学生对不同外宾的讲解条件得

天独厚。博物馆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专业讲解培

训,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不但有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

也为博物馆的社会美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

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

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

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

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

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

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

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

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

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

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

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

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

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

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

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

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

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

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

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

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

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

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

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

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

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

“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

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

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

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

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

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

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

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

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

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

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

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

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

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

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

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

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

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

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

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

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

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

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

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

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

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

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

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

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

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

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

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

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

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

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

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

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

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

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

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

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

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

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

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

“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

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

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

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

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

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

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

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

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

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

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

1 / 1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

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

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

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

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

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

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

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

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

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

观约取:公共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审美教育创新研究――以南

京地区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880201。

1 / 1


本文标签: 博物馆 媒体 教育 美育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