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21日发(作者:accessory box)

2007年・第5期下

 

 学 术 ・理 论

企业

现代

教育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歌曲名翻译中的应用

姚丽文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是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则和手段。本文试图将这一原则运用

到歌曲名的翻译当中,总结了几种翻译方法,指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体现歌曲主旨,并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功能对等  歌曲名  翻译方法

歌曲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用词不多,却概括了歌

曲的主要意思,好的歌曲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歌曲经

久不衰。迄今为止,欧美许多名曲佳作被译介到中国,然而对于

曲名的翻译探讨却为数不多,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

流,笔者论为,歌曲名的翻译不容忽视。

1.歌曲名的特点与歌曲名翻译的特点

歌曲名如同书名,电影名,简洁凝炼,能直接体现主题,富

于诗意美,音乐美。

歌曲名的翻译与文学篇名翻译类似,都要求忠实于原名,符

合语言规范,富于艺术美感,并且体现其文化特色。但歌曲面临

的对象是歌曲爱好者,其文化层次较广,因此曲翻译应尽量避免

生僻、拗口,力求简洁明了,能传情达意,雅俗共赏。

根据歌曲名本身的特点,通过对近百首译成汉语的经典欧美

歌曲曲名的归类分析,笔者认为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的“功能对等”原则能很好地指导歌名的翻译。

2.功能对等原则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是指:所谓翻译,是在翻译

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定义,其

次是文体(奈达,1969),“切近”是指“切近源语信息”;“自然”

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需指出的是,是“对等语”而非“同一

语”,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谭载

喜,1999:11)。

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概括为:1)翻译是交际活动;2)翻

译主要是译意;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

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看成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表达活动。交

际的目的是使参与交际的双方或各方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

要使双方或各方相互沟通,就要把信息的意思传达清楚。因此,

翻译首先要译意,由于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要译意,就要

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强调,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再现原

文信息”,他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指归,以译

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3.歌曲名的翻译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歌曲名的翻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

法:

(一)音译法

音译法常用于专用名词的翻译,如果原曲名是以人名、地名

命名的,通过可以采用音译法,音译时的选字应以约定俗成的名

字为宜。如:Mona Lisa(蒙娜丽莎); Oh! Carol(哦,卡罗); Loch

Lomond(罗梦湖); Clementine(克莱门泰茵); Do-Re-Mi(多-来-

咪)等。音译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保留原歌曲名的音韵之美,体现

歌曲的易国情调或特色,易于为人接受,也能很好地避免误解。

(二)谐音译法

有时为了达到切合原文风格、情趣,可以采用谐音译法。如

美国民谣歌曲“Jambalaya”。

Jambalaya是一种用火腿、鸡或牡蛎等煮成的什锦菜、大杂烩,

是法裔路易斯安那州人爱吃的食物。但歌曲并不是在歌唱这一种

食品,而且它在歌曲中也并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细节。作者所以

将当地人爱吃的食品的名称引入歌词,多半是看中了jambalaya铿

锵的音节,并起着衬词的作用,因此此处不宜译为“什锦菜”、“大

杂烩”之类,笔者认为我国著名歌曲译配家薛范以我国北方土语

形式将其译为“真不赖啊”,做到了“灵活对等”,很切合原文歌

词中俚语的风格,生动活泼。

(三)直译法

在几科所有类型的翻译中,直译法可能是用得最多的。尤金・

奈达在其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时,首先建

议:“If more or less literal correspondence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in both

designative and associative meaning, then obviously no adjustments in form

are necessary.”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许多对等信息和概念,因此

在不违背目的语言规范和不引起目的语受众误解的情况下,采取

直译法能很好地忠实于原曲名形式与内容。如: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会永远爱你); Hero(英雄); 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 Miss You(想你); Moon River(月亮河);

Say You, Say Me(说我,说你);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Only

You(只有你)等。直译法虽然易于操作,但应注意并不是所有

的曲名都可采用,翻译时还应注意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的一致

性,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出现笑话。如Michale Jackson的“Beat it

”就不宜采用直译法译成“揍它”或“击败它”,应为“走开”或

“逃避”。这首歌是一首摇滚歌曲,摇滚歌曲的特点是歌词相当口

语化且有不少俚语,美国俚语中“beat it”的意思是“走,滚”(“新

英汉词典”:97)。现抄录部分歌曲原词供读者辨析:

(第一段)

They told him“Don't you ever come around here。Don't wanna see your

face,You better disappear.” The fire's in their eyes and their words are really

clear. So beat it. Just beat it. You better do what you can……(“英文歌曲

300首”:69)他们告诉他“别到这儿来!不想看见你!最好走开!”

他们眼里冒着火,话也说得很明白,所你就走开吧,走开就是了。

你最好走开,最好做你能做的……)

从这些歌曲原词当中都丝毫体现不出 “打它”或“击败它”

的含义,因此此处不宜用直译而应领会其深层含义采用意译法以

体现原歌曲的主旨。

(四)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结构,在忠实于原

文的前提下,使用能被目的语受众所理解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原

文。根据奈达的理论,应做相应的“词义”和“句法”的调整。

(The types of changes which are justified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misunder-

standing of designative meaning are primarily lexical, but they may involve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191

学 术 论 坛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构与功能

刘  哲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的历史沿革、功能定位、特点和体系结构,对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结构   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

育部文件新精神,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并加入“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组合而成

的一门新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在整个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的理论表现。这门课程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央还没有统一的

“大纲”和“要点”,要把它揉合成一门新课程,其体系建设的任

务十分艰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并加入“科学社会主义原

理”组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

课程教学的通知》,原来的“老三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共党史)逐步改为“新四门”(马

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代世界经济

与政治)。199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

德育工作若干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

学校德育大纲》,高校政治理论课又逐步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基础”、“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

育部发出了6号文件,规定“两课”为8门课程,其中“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又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原理”。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达了《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

文件精神,2005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又合

matters of syntax as well.----Nida,1993:125)

如果直译出现了以下情况,译者就应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

1)直译可能造成目的语受众的误解或费解;2)直译过来的曲名

丧失文化涵义;3)直译曲名毫无美感可言。如Love is Blue,如按

字面逐字翻译成为:爱是蓝色,我们中国朋友不禁会问,爱难

道是一种颜色吗?原曲中的主人公的内心表白:“如果没有了

你,世界会变蓝,生活灰暗。”众所周知,蓝色代表忧郁,因此,

笔者认为改译为“忧郁的爱”为宜。如Right here waiting的几种

翻译:“在此等待”、“此情可等”、“此情可待”。等者认为第一

种译法尽管忠实于原文,但过于直白,亦未体现出原曲中的

“情”字,译文给人的感觉呆板,毫无感情,第二种译法虽传了

“情”,但一个等字又是个败笔,根本体现不出诗意美,且“可”、

“等”两字均为去声,不够响亮,只有最后一种译法既传情、又

达意,最后一个字为去声,念起来铿锵有力,体现出了音乐美。

又如:摇滚乐巨星“猫王”Elvis Presley 的love Me Tender如果

译成“爱我温柔”肯定会让人觉得费解,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亦无美感可言。如果意译成“爱心温柔”,既自然,又富于美感、

情趣。意译中有不少佳译,如: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一切随

缘);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金发银丝永相爱); When you were

sweet sixteen(我爱你一如当年); 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

等。

(五)归化法

归化法是指用与原名有相近的语义表达功能,但带有明显的

汉文化色彩的词语翻译原曲名(包惠南,2000:297)。如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你用秋波向我敬酒),“秋波”一词为汉语所

特有,其原意是指秋水,秋风中的湖波涟漪,后指美人的眼睛。

古有诗云:“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采用此种译法能体现中

国的古典文化特色,富于诗意,易于为中国人民接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曲名的翻译受多种因素影响,译名既要忠实反

映原曲的主旨,又要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表达习惯,让人易于接

受,还要富于音乐、诗意美感。为了真正做到译文接受者理角、

欣赏译文的感受如同原文接受者理解、欣赏原文一样,译者应灵

活运用“功能对等”原则,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the Netherlands, E.J.Brill, 1969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张丽可 朱明启,英文歌曲300首(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5]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左小玉 张建军,经典英文歌曲(M),南海出版公司,2003

[6]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包惠南,包昴,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2000

[7]王征,功能对等原则在影视片名中的应用(J),台声・新视

角,2005(9)□

192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本文标签: 翻译 歌曲 目的 歌曲名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