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2月27日发(作者:同性属性是什么)
第一章 1.氨基酸的等电点( PI )( isoelectric point ): 在某一
PH的溶液中, 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 成
为碱性离子, 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谷胱甘肽(GSH): 由Glu、Cys、Gly组成, 分子中半胱氨酸的
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1)是体内重要的还原剂, 保护蛋
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 使蛋白质处于活性状态。(2)具有
嗜核性, 与外源的嗜电子毒物(致癌剂、药物)结合, 从而阻断这些
化合物与或蛋白质结合, 以保护机体免遭毒物侵害。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在蛋白质分子中, 从
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稳定其主要化学键是肽键和二硫键。
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
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稳定它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
卷曲。
5、肽单元(肽平面)(peptide unit):多肽分子中肽键的6个原子
(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 即肽单元。是蛋白质二
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单位。
6.α螺旋(α-helix):以α碳原子为转折点, 以肽键平面为单位, 盘曲
成右手螺旋的结构。螺旋上升一圈含3.6个氨基酸残基, 螺距
0.54nm。氨基酸的侧链伸向螺旋的外侧。螺旋的稳定是靠氢键。氢
键方向与长轴平行。
7、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
置。其形成与稳定主要依靠次级键, 如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德华
力等。
8、结构域(domain):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 折叠得较
为紧密, 各有独特的空间构象, 并承担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9、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s): 一类帮助新生多肽链正确
折叠的蛋白质。它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 如
此反复进行, 可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 使肽链正确折叠。其对蛋白质
分子中二硫键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0、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quarternary structure): 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亚基之间彼此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构象。各
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
11.蛋白质的等电点( PI ){ isoelectric point }: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
某一PH时, 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 静电荷为零, 此
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12、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下, 蛋白质的特
定空间构象被破坏, 有序的空间结构变为无序,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
的改变以及生物活性的丧失。其主要发生在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
变性不涉及一级结构的变化。
13、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低, 去除
变性因素后, 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第二章 变性(DNA denaturation):某些理化因素会导致
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 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
只改变其二级结构, 不涉及它的核苷酸序列。
复性(退火 annealing)(DNA renaturation):变性的DNA
在适当条件下, 两条彼此分开的DNA单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的
过程。
3、DNA解链温度(溶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 M):
在解链过程中, 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所对应的温度。
4、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两条来源不同的核酸单链间, 因部分
碱基互补, 经退火处理可以形成杂交双螺旋结构。
第三章 1.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酶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
构上可能相距很远, 但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 组成具有特
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能和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包括结
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2.同工酶(isoenzyme、isozyme):可以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但
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酶的特异性(specificity):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或
一定的化学键, 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
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4.米氏常数(Km): 酶的特性常数之一, 数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
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单位为mol/L。Km值大小反映酶与作用
物亲和力的大小。
5、酶的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某些小分子化合物与酶
的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发生非共价键结合, 引起酶分子构象改
变, 从而使酶催化活性改变.
6、酶的化学修饰调节(chemical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
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 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修
饰, 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改变酶活性的过程。酶的化学修饰主
要有磷酸化与脱磷酸、腺苷化与脱腺苷、甲基化与脱甲基等。
7、酶原(zymoge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出分泌, 或在其发挥催化
功能前只是酶的无活性前提, 这种前体即是酶原。
第四章 1.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 葡萄糖经过一
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其反应场所在细
胞胞质(胞浆)。
2、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与脱氢
反应偶联, 直接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GDP)中,
生成ATP(GTP)的过程。
3.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 葡萄
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
方式。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4.三羧酸循环(..):指乙酰辅酶A和
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
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反应部位为线粒体。
5、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葡萄糖生成
磷酸戊糖及NADPH+H+, 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
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其意义是生成磷酸戊糖和NADPH+H
6、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
的过程, 亚细胞定位于胞浆。
7、糖异生(gluconeogenesis):从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
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
线粒体中进行。
第五章 1.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储存在脂肪中的甘油三
酯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和甘油并释放入血, 通过血液
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肪
酶(HSL)
2.酮体(ketone body):脂酸β-氧化后形成的乙酰CoA在肝细胞
线粒体中转化为酮体, 即脂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的特有中间
代谢物, 包括: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第六章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
行的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 最
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
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 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呼
吸链 。
3.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与脱氢反
应偶联, 直接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GDP)中, 生
成ATP(GTP)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由代谢物脱下的
氢, 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 偶联驱动ADP磷酸化
生成ATP的过程。
5、P/O值:氧化磷酸化过程中, 每消耗1/2摩尔O2所消耗无机磷的
摩尔数所生成ATP的摩尔数。即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
所生成的ATP数。
第七章 1.营养必须氨基酸: 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 必须由食物提
供的氨基酸。包括: 甲硫氨酸(Met)、色氨酸(Trp)、赖氨酸(Cys)、
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苏氨
酸(Thr)(假设来写一两本书)。
2、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
肠下部受大肠杆菌的分解作用。是肠道细菌本身的代谢过程, 以无氧
分解为主。
3.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的氨
基酸。分为外源性(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和内源性
(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体内合成的非必须氨基酸)
4.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指氨基酸脱去α-氨基生成相应α-酮酸的过
程
5、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 某一氨基酸的a-氨基
转移到另一种a-酮酸的酮基 上, 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
则转变成a-酮酸。
6、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两种脱氨基
方式的联合作用(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 使氨基酸脱下α-
氨基生成α-酮酸的过程。
7、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
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不能单独游离存在, 与四氢叶酸结合而参
与代谢。
第八章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
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 合成
嘌呤核苷酸的途径。合成部位: 肝、小肠和胸腺。脑、骨髓无法进行
此途径。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是指体内有些组织(脑、骨髓等)缺乏从
头合成的酶, 只能利用现成的嘌呤碱或嘌呤核苷为原料合成嘌呤核
苷 酸的过程, 称为补救合成。组织器官: 脑、骨髓。部位: 胞液。
第九章 1、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小分子化合物与酶
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 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
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别构调节。
2、酶的化学修饰调节(chemical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
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 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修
饰, 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改变酶活性的过程。酶的化学修饰主
要有磷酸化与脱磷酸、腺苷化与脱腺苷、甲基化与脱甲基等。
第十章 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母链
DNA解开为两股单链, 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规律, 合成与
模板互补的子链, 使得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
一致。
2、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RNA指导下的DNA合成
作用, 即以RNA为模板, 由dNTP聚合生成DNA的过程。
3、移框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缺失或插入(核苷酸)的
突变, 引起三联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 其后果是翻译出一级结构完全
不同的另一种蛋白质。
第十一章 1.转录 (transcription) :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
RNA的过程。
2.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在DNA分子双链上,
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引转录(模板链), 另一股链不转录(编码链), 模
板链并非总是在同一单链上。
3、启动子(promoter):位于操纵子的调控序列, 是RNA聚合酶
结合模板DNA的部位, 也是控制转录的关键部位。启动子包含了三
个功能部位-转录的起始部位: ① 10区-结合部位(核心酶)② 35
区-识别部位(σ因子)
4.转录空泡(transcription bubble):由核心酶—DNA—RNA形
成的转录复合体。
5.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编码基因两侧的
DNA序列, 可影响自身基因的表达活性, 通常是非编码序列。(分类:
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
6.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
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
7、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 由若干个编码区和
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 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 可
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即断裂基因。
8、核酶(ribozyme): 具有酶促活性的RNA称为核酶
第十二章 1.翻译(translation):指以新生的mRNA为模板, 把
核酸中由A.G、C.U四种符号组成的遗传信息, 破译为蛋白质分子中
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
2.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从mRNA-5’端起
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
3.多聚核糖体(polysome):mRNA与多个核糖体形成的聚合物, 可
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以高速度、高效率进行。
4、分泌性蛋白质( secretory proteins ): 穿过合成所在的细胞
到其它组织细胞去的蛋白质, 可统称为分泌性蛋白质。
5、信号肽(single peptide):未成熟分泌型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
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富含疏水性氨基酸, 有碱性N-末
端、疏水核心区和加工区三个区段)
第十三章 1.操纵子(operon): 通常由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与启动
序列(promotor)、操纵序列(operator)以及其它调节序列在基
因组中成簇串联组成。
2.启动序列(promotor):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的特异DNA
序列。原核生物的启动序列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位, 即起始部
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
3、操纵序列(operator): 与启动序列毗邻或接近的DNA序列, 是
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其DNA序列常与启动序列交错、重叠。
4.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编码基因两侧的
DNA序列, 可影响自身基因的表达活性, 通常是非编码序列。(分类:
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
5.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
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
6、基本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s):是RNA聚合
酶结合启动子所必需的一组蛋白因子, 决定三种RNA(mRNA、
tRNA及rRNA)转录的类别。
7、特异转录因子(spe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s):为个别基因转录
所必需, 决定该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
第十四章 克隆(recombinant DNA): 应用酶学的方法,
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的、
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接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
DNA分子——复制子, 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 筛选出含有
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 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
也称基因克隆或重组DNA (recombinant DNA)。
2.质粒 (plasmid): 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自主复制;带有某些遗传信
息, 会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DNA的
特异序列, 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4、cDNA法(人工合成cDNA)(complementary DNA) :以
mRNA为模板, 经逆转录合成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链的
方法。是获取基因工程目的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5.基因文库(gene library):指包含了某一生物全部DNA序列的克
隆群体。
第十五章 1.受体(receptor):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外源化
学信号并使之结合的成分, 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主要)和糖脂(个
别)。
2、G蛋白(guanylate binding protein):①位于细胞膜上的鸟甘
酸结合蛋白, 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②活化型:α亚基与GTP结
合, β、γ二聚体脱落。③非活化型:α、β、γ三聚体与GDP结合。
3、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
子物质, 如:Ca2+、cAMP、cGMP、DAG、IP3等。
第十六章 1.非蛋白氮(non protein nitrogen NPN): 非蛋白质
类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肌酸酐、尿酸、胆红素和氨等)中的氮
的总称。正常人血中NPN含量为14.28~24.99mmol/L, 其中血尿素
氮(BUN)约占NPN的一半。
第十七章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一些非营养物质在
被机体排出之前, 需要进行代谢转变, 提高其水溶性与极性, 易于通
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
2、胆色素(bile pigment):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代谢的主要产
物, 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第二十章 1.癌基因(oncogene): 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
基因, 它的结构异常或表达异常, 可以引起细胞癌变。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完整word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35345294a165116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