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mpvue开发小程序)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限时精练五

(用时:40分钟 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1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答:

2.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答:

3.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

4.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2

1.小说第二段写张总督的信有什么作用?

答: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动作描写。

答:

3.小说中朱先生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4.朱先生劝方升退兵的过程充满着关中大儒的智慧,上文已删节,请结合下面补充的文字具体分析其智慧的表现。

方巡抚在他的行营里接见了朱先生,并备下一桌丰盛的晚餐,朱先生却远远坐着不上餐桌。方巡抚谦和地说:“先生屈就便餐。待我平定逆贼收复西安之后,再请先生。”朱先生摇摇头,仍不动身。方巡抚问得紧了,朱先生才说:“我害怕。”方巡抚问:“这里就你和我,怕什么?”朱先生嗫嚅道:“我看见你这一身戎装就好像看见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拔出。我害怕。”方巡抚听罢哈哈大笑:“哎呀先生,好,今日我破例一次。”说罢便脱下戎装。朱先生这才坐到桌前,说:“这才像个人了。”

席间,朱先生不动荤菜更不动酒,见方巡抚刚放下筷子,便从褡裢里掏出一只瓦罐,把盘中剩下的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去,憨憨地说:“我把这些好东西带回家去,让孩子尝尝。”方巡抚惊问:“何至于此?”朱先生说:“天下大乱,大家都忙着争权逐利,谁个体恤平民百姓?我今日专程求恩师讨活路来了。”方巡抚顿然激愤起来:“先生为关中大儒,既已困拮如此,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我正为此披挂戎装,平叛讨贼,重振朝纲,百姓正翘首以待。”朱先生模棱两可地问:“你能平定关中,我深信不疑。武昌呢?湖广各省呢?谁去平叛?”方升说:“我为清臣,誓为朝廷尽忠。我丢掉的江山,由我收回。至于武昌湖广,那非我辖地,鞭长莫及。”朱先生笑说:“一树既老且朽,根枯了,干空了,枝股枯死,只有一枝一梢荣茂,这一枝一梢还能维系多久?”方巡抚听了,先是警惕地打量着朱先生,继而脸色骤变,站起身来:“先生免言!我原以为你清高儒雅,想不到已改投门庭,为叛贼充当说客!”朱先生坐着不动,稍微提高了话音:“恩师听我坦白。张总督文告我只领受三条,一为剪辫子,一为放足,一为禁烟,我仍矢守白鹿书院,晨诵午习,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恪守‘学为好人’的宗旨。”说着就掏出方升题赠的条幅。方升怒气难平:“我只要亲自腰斩了那个负义之徒,宁可肝脑涂地亦不顾及。”朱先生听了不以为然地笑了:“不义之徒自有灾池等着他,何必你兴师动众?恩师常言‘顺时利世’,在秦为政多年,颇获人心。而今挟刃领兵几十万进入关中,腰斩的岂止张某一人?目下城里城外惊慌失措,谣传恩师要洗城。战事一起,遭伤害的是百姓,你就要落千古骂名了。”说到此,朱先生背起褡裢就告辞径自去了。

答:

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了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4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待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皇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有删改)

1.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结合文本,简析“金四爷”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

3.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5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的深刻情感。

答: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2.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结尾处金四爷两次说道“大酒缸没有了”,试分析两次的心理有何不同。

答: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精析

6

第一组

1.①文中画横线部分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②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

2.①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的关系。②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3.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4.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第二组

1.①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写出了张总督诚邀朱先生的原因,暗示了朱先生退兵的动机;②一下子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2.用大吃大嚼的饥饿与放松暗示朱先生任务的艰巨和压力的巨大,同时也表现出朱先生对张总督盛情的不以为然,体现了朱先生勇敢担当却不居功的知识分子的质朴、淡泊、从容的性格。

3.①不畏权势。张总督的官差送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到来,朱先生仍坚持晨诵。②胸襟开阔,见识远大。朱先生力劝方升退兵不是为了张总督,而是为了不让关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③淡定自若,大智大勇。朱先生只身一人前往军营,与方升周旋,终于劝退清兵。④饱读诗书,圣哲儒雅。

4.①有备而来。见方升之前准备了方升题写的“学为好人”的字幅。②用害怕见到军人戎装的话,让方升脱下戎装,变被动为主动。③用把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的举动诱使方升说出“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的话。④用树将枯死来比喻清廷即将覆灭,让方升看清大势所趋。⑤拿出方升题写的字幅“学为好人”,既一语双关又拉近距离,为方升最终接受他的劝导打下基础。⑥在方升脸色骤变时,既针锋相对“提高了话音”,但又极有分寸,只是“稍微提高”而已。⑦晓以利害,让方升自己明白不该伤害百姓,不落千古骂名。

第一组

1.①交代人物职业的变化:原来的手艺人变成了“蹬三轮的”。②总领全文,为下文描述祁茂顺高超的糊烧活和裱糊顶棚手艺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侧面烘托。金四爷看祁茂顺的“表演”都“看得傻了”,从金四爷的角度写出了祁茂顺那出神入化、臻于高妙的惊人技艺。②推动情节发展。祁茂顺彻底转行之后,金四爷为之提供了一展技艺的舞台。③映衬。随着时代的发展,祁茂顺和金四爷都成了时代的落伍之人,两人惺惺相惜,相互映衬,表达了对民俗艺术的守望和留恋之情。④作者借对祁茂顺和金四爷人生际遇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民俗的留恋之情,对民间艺术衰落

7

的痛惜伤感和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之感。

3.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

4.①表达了金四爷这位严重的落伍之人对民俗艺术的守望情怀;②表达了作者对民俗的留恋,对民间艺术衰落的痛惜、伤感;③表达了作者与时俱进的理念,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感。

第二组

1.白描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的作用:形象直观,精炼传神地写出了祁茂顺糊的烧活精致、出色,衬托出祁茂顺糊烧活手艺的精湛高超。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突出了祁茂顺手艺的精湛高超。

2.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3.第一处是疑问句,表现了金四爷对大酒缸已经消失的震惊和质疑;第二处是陈述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金四爷确信消息后的追忆惋惜和惆怅落寞的心态。

4.观点一: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①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②纸糊的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①糊烧活、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②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

8


本文标签: 总督 四爷 顶棚 先生 方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