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cms下载中心)

【史学理论】

Historical Theory

浅谈汉代壁画墓题材变化

   ——以洛阳地区为例

任畅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摘 要:

目前所发现的汉代壁画墓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出土最多,文章以洛阳地区为代表,分别选取西汉、新

莽、东汉三个时期形制相同的壁画墓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时期壁画内容的转变,探讨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而试分析当

时社会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变化。

关键词:

洛阳地区;汉代;墓室壁画

自20世纪初壁画墓首次被发现以来,就吸引了各个

领域学者的关注。墓葬体现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不同于

普通墓葬,壁画墓除了是思想的体现,也是汉代艺术的体

现,是汉代美术资料的补充。因此,除考古学家外,墓室

壁画也是艺术史家的关注对象。

对于汉代墓室壁画内容的研究,贺西林在《古墓丹

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中探讨了20世纪以

来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的历史现状

,按照两汉壁

画艺术发展脉络,将全国汉墓壁画分为四个阶段。开创与

借鉴—西汉前期,整饬与定型—西汉后期,延续与滋

衍—新莽至东汉前期,拓展与刷新—东汉后期至汉魏

之际。书中还对当时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进行分析,并

对一些图像进行了重新考释。黄佩贤在《汉代墓室壁画研

究》中介绍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概况,将汉墓画

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至东汉前期和东汉后期四

个阶段,探讨了汉代壁画墓的形制与内容变化以及汉代墓

室壁画和汉代丧葬文化。

韦娜在《洛阳汉墓壁画艺术》中

对历年来洛阳出土的汉代墓葬壁画进行综合研究,比较系

统地探索研究了洛阳地区汉墓壁画所反映的题材内容。

祥辉在《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中对洛阳地区汉代

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探索整体墓葬文

化下的形制布局、题材图像以及主体之间与墓葬文化的关

系,考察一般知识、思想、宗教等因素对壁画的影响,进

一步揭示汉代墓葬壁画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由墓道、墓门、主室、南

北耳室组成,以墓道、前后室为中轴线,两边墓室左右对

称。壁画分别画在墓顶、门额、隔墙和后壁上。绘画的内

容题材有天汉图、神话和历史故事。

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在前室的

顶脊上绘有十二幅日月星云图案,自门口顶端向后依次排

列,第一幅为太阳图,第七幅为太阴图,即月亮图,其余

十幅分别为各种星座图,包括“小熊”星座、“小马”

星、“三角”星、“天兔”星等。这些星座象征白昼与黑

夜的交替,表现了古人对于天象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与

升仙意识结合在一起,绘于墓室顶脊这个特殊位置,表达

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升仙的追求和对于天界的向往。

目前共有60余座汉代壁画墓被发掘,这些墓葬主要

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等地,大部

分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河南壁画墓的分布主

要集中于洛阳地区。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保存最好且年代

序列最完整,所以本文以洛阳地区汉代墓室壁画为研究对

象,将洛阳地区的汉墓壁画分为三期,即西汉时期、新莽

时期、东汉时期。分别在三个时期选取形制相同的墓葬进

行研究,比较不同时期壁画内容的转变,探讨发生转变的

影响因素,进而试分析当时社会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变化。

1 洛阳烧沟61号汉墓——西汉时期

【作者简介】

任畅(1997—),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方

向:汉唐考古。

①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②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③韦娜:《洛阳汉墓壁画艺术》,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④刘祥辉:《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⑤李京华:《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07-125,235-242,259-260页。

⑥倪龙娇:《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赏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3-105页。

038

Vol.195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

隔墙在横额上部,由一块长方形砖和两块三角砖组

成,隔墙前后两侧绘有不同的图案,前后各三幅。隔墙后

侧长方形空心砖顶部绘有五个浅绿色璧环,上用灰色点出

谷纹。玉璧下方为菱形镂孔窗楹。最下设一门,上绘门

楣,左右绘门框,南侧门半启,此门应该象征天门。两块

三角砖上壁画题材相同,且左右对称,分别绘有一羽人乘

龙升仙图。此处的半启门和乘龙升仙图同样表现了墓主人

对于死后灵魂升天得以永生的愿望。

隔墙前侧长方形砖绘有蟾蜍、白龙、虎、凤凰、熊等

动物,中间偏右有一人,其下绘一似虎巨兽,兽的两臂各

绘一人,手中分别持有一鼓状物。此图内容应为傩戏图。

两侧三角形砖分别绘有一回首张望的鹿,鹿下有一环连接

一玉璧,下有一黑熊和一狼做人姿态分别握住玉璧。最下

方绘一匹飞奔状天马,其后似为一猿,亦为人形,左手前

伸至天马尾,右手屈于胸前。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升仙之

前必须先除鬼怪,所以在此处绘制的傩戏图正是他们鬼神

观念的反映,对神仙前准备工作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们对于

升仙的重视。

后墙壁画描绘野宴场面,背景为连绵起伏的山峦,画

面共绘有八人和一怪物,画面上部用白粉书写“恐、恐、

恐”三字。郭沫若先生考其为“鸿门宴”,并认为该怪物

为画在城门上的虎像。

孙作云先生认为瓷土描绘的是打鬼

前的飧事,虎头怪物为方相氏

,目前学者对此还没有定

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墓室内部门额上方浮雕一公绵羊头,左侧绘一大树,

树端有三只黑色飞鸟,其下有一裸身女子,树下方有一翼

虎作吞噬女子状。

学者普遍认为这幅画表现的是“虎吃旱

魃”,对于它所表达的意义,有人认为是地神崇拜和除魃

消旱观念的体现

,也有人认为羊头和虎吃女魃的组合表达

了“逢凶化吉”的寓意。

隔梁横额由两块长条空心砖组成,其上绘有十三个人

物,可分为两个部分:右侧八人为“二桃杀三士”;左侧

五人则有一些不同说法,或为“孔子见老子”,或为“周

公辅成王”

。历史故事画在此处的目的可能不是用来宣传

儒家思想,而是要通过故事人物的勇敢机智来起到驱鬼升

仙的作用。

该壁画墓中的题材主要由天汉图、神仙祥瑞、鬼怪

题材和历史故事组成,对升仙的具体过程有十分详细的描

绘,包括对于仙界的向往、升仙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鬼

怪的驱除以及驭龙升仙到达天门的过程,这些题材反映出

绘制壁画主要是出于升仙的目的。同时期的其他壁画的题

材也与之相近,对于仙界或升仙过程的具体描绘都是这一

时期表达的重点,如卜千秋墓就用了一个长卷来表达墓主

夫妇的升仙。

西汉时期为了休养生息,统治阶级实行无为而治,社

会相对稳定,此时神仙思想盛行,种种原因结合起来导致

了神鬼升仙题材在墓室壁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2 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新莽时期

洛阳偃师新莽壁画墓由竖井墓道、墓门、墓室、耳室

四部分组成,墓室由勾栏门和横梁分为前室、中室、后室

三部分。壁画主要分布在两耳室门外北侧、前室勾栏门上

横额、中室东西壁以及中后室中间的横额。

前隔梁正中绘一怪物蹲坐,怪物两侧各绘一人首蛇身

形象,左侧为一男子双手托月,月中生有桂树,右侧为一

女子,双手托日,日中有金乌。中间怪物为方相氏没有争

议,两侧人物原发掘报告中记录为羲和、常仪

,贺西林认

为并非羲和、常仪,而是阳神伏羲和阴神女娲

。方相氏为

驱疫辟邪的镇墓之物,在这里和伏羲女娲一起表达了阴阳

和谐、吉祥平安之意。

主室后隔梁由多块不同形状的空心砖构成,下部两块

模印有立柱、青龙、白虎、几何纹以及“富贵宜子孙”五

字。上部正中由一竖方砖和两块竖条砖构成,左右两块竖

条砖分别绘瑞兽和一男子,两砖构成门阙,象征天门,两

男子为天门守护者。

门阙内为一幅表现天界众仙灵的图

像,画面上方绘帷幔,两边绘有两朵柱状云,西王母端坐

于左侧云端,右侧有一玉兔捣药,两云柱之间有一蟾蜍作

舞蹈状,其左侧有一九尾狐。两侧空心砖上分别绘有口衔

宝珠的凤和凰。西王母具有引导死者魂魄升天的功能,还

掌握着不死之药,画中玉兔所捣之药也为不死药,象征着

墓主人对于灵魂永生、长生不死的追求。凤凰作为神鸟,

是祥瑞之兆的表现,此处对于墓主人想象中天界景象的描

绘体现了墓主人的升仙愿望。

中室东西两壁分别绘有两幅表现生活场景的壁画,西

壁北幅为六博宴饮图,上部为帷幔,帷帐下右边二人相对

①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7页。

②孙作云:《洛阳西汉壁画墓考释》,《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

③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2001年。

④黄明兰、郭引强编著:《洛阳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⑤刘祥辉:《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⑥史家珍、樊有升、王万杰:《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第1-8页。

2020.12

(下)

039

【史学理论】

Historical Theory

而坐,分别伸出左右手,似在猜拳,身边放置一酒樽一耳

杯。左边二人一前一后,前为老者,弯腰张口作欲吐状,

看起来是饮酒过量,后为侍者,两手挽着老者。画面下部

绘两老者六博的场面,二人身边放置耳杯,左边有一怀抱

乐器的侍者跪坐。画面正中绘一酒樽。南幅为庖厨图,庖

丁居中,前有案,左手按物于案上,右手执刀,做切割

状。左右放置盛器和托板,庖丁左侧有一女侍,后面的墙

壁悬挂着鱼、牲类的大腿。在庖丁前方有一瓮,两侧各有

一男侍,把食物端向墓主或宾客。

中室东壁北幅为宴饮图,画面中间绘一羊尊,上部4

人分二组对饮,身边有各种用具,画面左下方绘三女子,

右下角有一酒翁,酒瓮上部绘二人,左边女性应为女墓主

人,从人物形象上看,画面中表现的均为女性。

南幅为

宴饮对舞图,中间绘一男一女对舞,左右各绘三乐伎,席

地而坐,下部置一盛酒陶瓮,画面左下角为一老者席地而

坐,观看舞蹈,前有一食器,有一女侍跪姿递上耳杯,老

者应为男墓主人。右下角也有一老者,前置一耳杯,右手

举高,可能是墓主人的亲朋。

中室两壁的宴饮图既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反映,也

是对于死后生活的向往。从这一时期开始,墓室壁画的内

容除了西汉时期流行的神仙祥瑞、鬼怪题材外,开始普遍

出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表达墓主人生前的权力地

位,而神仙祥瑞图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墓室上部移动。

为导骑、主乘、随从三部分。另外在北壁东段出行图之下

还发现一幅宴饮图。

在这座墓葬中,天象、神仙、祥瑞、鬼怪等题材均

未被发现,只绘有车马出行图和宴饮图用来表现墓主人的

权力和地位。虽然同时期的其他墓葬中仍有神仙祥瑞图的

出现,但是明显地减少了很多,并且分布在墓顶、横梁等

上部位置。历史故事题材则完全消失,生活题材逐渐增多

并分布在墓室各壁,占据了主要位置。到了东汉时期墓室

中绘制的壁画空间增大,人们却将表达升仙的图像置于顶

部,将能表现自己权力与地位的生活图像置于主壁,一方

面是因为天在上方,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世俗权力重视的体

现。这种图像内容的变化可能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新莽及东汉时期社会开始动荡,人们更注重世俗生活的享

受,同时也希望生前所享受的荣华富贵在死后仍然可以享

有。所以在墓室壁画中出现的宴饮图、出行图,正是中上

层贵族行为的表现,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4 结论

可以看出,洛阳地区汉代壁画墓流行的内容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体内容从西汉时期对神仙鬼怪的描绘到东汉

时期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说明墓主人在升仙之外对世

俗的权力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在墓葬中绘制宴饮图、出

行图、侍女图等题材的图像,既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权力

地位,也是墓主希望死后仍然可以享有这些权力地位的表

现。神鬼图像的减少也体现出了神权在墓葬中的减弱,省

略了升仙的过程,仅以一些图像作象征表现,并且画在墓

顶或门额,主壁主要绘制的是世俗生活,反而是对世俗权

力的追求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生前各种活动的表达体现

了丧葬观念的一个变化,对生前权力的表现以及保留也更

能表现汉代人“事死如生”的观念。■

3 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东汉时期

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由墓道、墓门、前甬道、前

堂、后甬道、后室六部分组成,壁画主要分布在横前堂的

南壁、西壁、北壁。

前室壁画从南壁甬道口开始,向西连接整个西壁,然

后连接北壁,组成一幅连续的车马出行图,画面中绘有九

乘安车、七十余个人物和五十余匹奔马。依壁画内容可分

①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2001年。

②徐殿魁:《河南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考古》1985年第1期,第18-22页

040

Vol.195


本文标签: 壁画 洛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