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margin 0 auto 是什么意思)
维普资讯
第19卷第1期
2006年1月
镇 江 高 专 学报
V01.19 No.1
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Jan.,2006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
——
试析《红字》和《荆棘鸟》中的教士形象
冉晓莉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通过对《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的比较分析,揭示宗教与自然、社
会与人性、灵与肉的激烈冲突,并探讨其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丁梅斯代尔;拉尔夫;宗教;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06)01-0048-03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
一
的新英格兰殖民地,“他那雄辩的口才和宗教的
义文学大师,他的代表作《红字》所特有的思想文化
烙印、浓郁的美国乡土气息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当
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荆棘鸟》是20世纪
热情早已预示了他在自己的职业中将要飞黄腾
达” l( 。然而,这位年轻的牧师身上却时时流露
出忧心忡忡和惊慌失措的神情,显得压抑痛苦、苍白
懦弱。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传世之作,被评论
界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这两部作品虽然出自不
同的时代的不同的作家之手,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
化背景,但它们的主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
通过描写教士与其教民之间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主
人公的内心矛盾和灵魂痛苦,揭示出宗教对人性的
拉尔夫出身于爱尔兰没落贵族家庭,与丁梅斯
代尔一样,他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博学多才,聪
颖过人,还有着令人惊叹的英俊外貌和潇洒气质。
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
戕害和摧残。笔者试从社会背景、性格特征、目标追
求和不幸命运等方面来探析两部作品中的教士形
象。
一
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
于他人而于心不甘”。[ ](哪 作为当代教士,拉尔夫
比丁梅斯代尔更加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他不但精通
多国语言,而且有出色的经营才干、政治头脑和外交
手腕,被认为是注定要做大事情的人。拉尔夫来到
澳大利亚从事教职,以他对上帝和教廷的忠实、耐心
和仁慈博得了教民的爱戴。
二、内心:备受煎熬的灵魂
、
外表:圣洁完美的教士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荆棘鸟》中的拉尔
夫,一个是17世纪中期的清教牧师,一个是19世纪
末2O世纪初的天主教神父,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
生活环境不同,但作为教士,他们都才华横溢、英俊
潇洒、恪尽职守,是公众心中完美无瑕的上帝使者。
丁梅斯代尔毕业于英国一所名牌大学,他有极
高的天赋和学者般的造诣,再加上圣洁的名声和颇
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外表上是“完美的教士”,
而灵魂深处却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在上帝面前,他
们必须是忠实的信徒,保持灵魂与肉体的纯洁,终生
为教会服务,而作为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抽象的对上
具魅力的相貌,使许多善男信女为之倾倒,人们“以
为这年轻的牧师是神圣的奇迹”,“把他想象成传达
上天智慧、谴责和博爱的代言人”¨1(1}91),在政教合
帝的爱,却不能排挤掉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
爱情的冲动与渴望。这一切都与他们的教士身份格
格不入、水火不容。
收稿日期:2004—1I一18
作者简介:冉晓莉(1973一),女,江苏镇江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语言教学的研究。
・
48・
维普资讯
丁梅斯代尔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信徒,一个博学
而正统的神学家,他本可以达到圣洁的高峰,前途无
量,可是爱情使他做出了“离经叛道”的事情,他与
海丝特的恋情尽管是真诚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却
为清教社会所不容,甚至连笃信上帝的他也认为自
己的行为是一种“罪行”,从而陷入了无尽的精神痛
苦与煎熬之中。与丁梅斯代尔相同,拉尔夫早就抱
定献身宗教的决心,然而,当他第一眼看到9岁的麦
琪时就不可抗拒地被她吸引,他们的感情也由友谊
作为一个有良知和爱好真理的人,丁梅斯代尔
深知也深信,人应该诚实。他自感罪孽深重,不该受
到教民的尊敬与爱戴,不止一次,他决心在布道时公
开承认:“我,你们如此敬仰和信赖的牧师,却是一
团污浊,一个骗子”。… 但他更惧怕遭人唾弃、身
败名裂的下场,事实上,每当他冲动地想要宣布自己
的秘密时,“怯懦就一定会用颤抖的双手拖他回
去”。--儿 教士的身份、地位和声誉使他不敢也不
能向公众坦白。“失足”的沉痛教训使丁梅斯代尔
发展成刻骨铭心的爱情。可是,教士的身份时时提
醒他放弃这一切,上帝与麦琪、权力与爱情的斗争从
未在他的心中平息。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既无法做
一
名完美的教士,又不能堂堂正正地过正常人的生
活,这使他们的灵魂陷于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之中。
实际上,他们的外在形象越完美,灵魂深处的痛楚就
越深。
三、悲剧:人性与神性的交锋
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处在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
殊位置上,从理智上讲,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就是把整个身心献给上帝,以抛弃自我、牺牲情欲达
到灵魂净化。为了成为超凡脱俗的圣者,他们不得
不以超常的意志和毅力压抑本能的需求,克制对世
俗生活的向往。但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虚
无的神性无法替代真实的人类之爱,被压抑的人性
渴望得到宣泄。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的一生都在灵
与肉、信仰与爱情的对立中挣扎和徘徊,他们以生命
为代价控诉了宗教的虚伪和非人性,演绎出笼罩在
宗教阴影下的爱情悲剧。
生活在清教社会的丁梅斯代尔受着加尔文教的
严重束缚,他的悲剧主要源于他对宗教的虔诚。尽
管心中有爱,他却偏偏要把自己与海丝特的关系看
作是一种“堕落”,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戒律,宗教
道德观在与世俗情感的较量中占了上风,他生活在
强烈的负罪感中,为自己的过去悔恨不已。由于海
丝特的守口如瓶,他保全了声誉,逃脱了教会的制
裁,而他又使自己原有的罪孽却又蒙上了虚伪与欺
骗的阴影。作为“隐罪者”,丁梅斯代尔并没有获得
片刻的安宁,面对身佩红字默默忍受屈辱的海丝特,
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情感和道义上的负罪、歉疚。他
一
方面渴望通过不断的忏悔、做善事和自我体罚来
向上帝赎罪,重新做一个真正的基督信徒,另一方面
却又无法彻底忘记过去,难以割舍他认为“其本身
是一种神圣的贡献”… 的爱情。人性与神性的
激烈的冲突,使他饱受焦虑与恐惧的煎熬。
变得宽厚仁慈、言行检点,但这种忏悔式的表现在为
他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灵痛苦。
他哀叹道:“如果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丧尽
良心的人,——一个本性粗野的恶棍,——或许我早
就得到了平静……上帝所赐予的一切最精美的天赋
已经全都变成了精神折磨的执行者”_1l( 。
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使丁梅斯代尔夜不能寐,在
密室里挥舞鞭子自我惩罚,乃至把“A”字刻进自己
的胸膛。他以各种酷刑自我虐待,企图在肉体的战
栗与痛苦中寻求悔罪的慰藉,减轻心灵的重负。长
期的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使他憔悴、虚弱、气息奄
奄,当海丝特鼓励他远走他乡、一同开始新生活时,
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在彻悟中有了打破宗教
樊篱的勇气,但最终,宗教思想的禁锢克制了他叛逆
的冲动,使他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
无数的痛苦和折磨后,丁梅斯代尔终于心力交瘁,在
刑台上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和烙在胸口的红字,在海
丝特的怀抱中、女儿的依偎下死去。
丁梅斯代尔的身上既有神性与人性的冲突,也
有不能和爱人共同受罚的良心折磨,既有对上帝的
恐惧,又有被荣誉束缚的意志的不自由。虽然最终
完成了人性的复归,但他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爱得正
当,正是由于对清教的虔诚,使他的人格力量变得卑
微懦弱,遏制了他的生命激情和反抗命运的勇气,使
他在深信有罪的精神重负中不可自拔。
与丁梅斯代尔相比,拉尔夫身上也存在人性与
神性的对立,但权欲与爱情的冲突却更加激烈,这也
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根源。拉尔夫从小受的就是
宗教的教育,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谨慎地与漂亮
姑娘保持距离,可是,他却把情感毫无顾忌地倾注于
小女孩麦琪身上,因为她甜美可爱,而他则以美为
乐,更重要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
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
肉之躯”。_2…们’实际上,他对麦琪的无微不至的关
爱,正是情感宣泄的需要和情爱转移的结果,而且这
・
49・
维普资讯
不会招来闲言碎语,影响到他的声誉和前途。
随着麦琪的长大,尤其当他不由自主地陷入到
对麦琪的爱之中时,拉尔夫变得谨小慎微了。出于
嫉妒和报复,卡森夫人在遗嘱中把价值1300万澳元
的财产交给教会,条件是教会必须赏识拉尔夫,她相
信上帝会将拉尔夫从麦琪身边夺走。究竟是继续留
在麦琪身边,还是抓住这个机会脱离穷乡僻壤、出人
头地,这两难的选择虽然使拉尔夫痛苦万分,但却没
有令他迟疑,正如卡森夫人预料的那样,为了获得教
会的赏识和提拔,他以1300万把自己的爱情出卖给
了上帝。他在心里痛苦地对麦琪说:“难道你不明
白,你已经变成了一种威胁吗?因此,我已经把你在
我抱负的鞋跟下碾碎了,你对我不过是草原上的一
朵被碾碎的玫瑰罢了。”_2 J(
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拉尔夫以坚韧的毅
力放弃了爱情,然而,在一步步迈向权力和荣誉的顶
峰时,他却常常禁不住对麦琪的刻骨思念,不远万里
从罗马回到澳大利亚。经过无数的心灵煎熬和挣
扎,终于有一次,他们结合在一起,真实的人类之爱
战胜了上帝。拉尔夫认识到:“我是一个男人,永远
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
作为当代的天主教教士,拉尔夫思维活跃,不像
丁梅斯代尔对神学所灌输教导的一切深信不疑,他
的一生都在信仰、权力与爱情之间徘徊,教士的独特
身份使他爱慕虚荣,热烈向往红衣主教的权力和荣
耀,为此,他出卖了自己的感情,伤害了爱人,失掉了
亲生儿子。尽管有过动摇,产生过怀疑,拉尔夫还是
始终自觉地献身教会,是他亲手铸造了自己的人生
悲剧,同时也成为这悲剧的最终牺牲品。
《红字》和《荆棘鸟》继承了西方文学中反宗教
的人文主义精神,从宗教对神职人员所造成的身心
伤害人手,细致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人性被宗教异
化后的痛苦与无奈。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一生都挣
扎游走在上帝和人世之间,作为教士,他们必须作出
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来达到至高的神性,而掩藏在
法衣下的正常的心灵却发出令人心痛的呼喊,挣扎
出一幕幕理智与情感、灵与肉对抗的悲剧。在展示
个人悲剧的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在更高层次上挖掘
出了令人深思的、制造两者悲剧的社会根源。
参考文献:
[1]霍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南京:译林出版
社。1998.
种幻觉。”[2\1(t,394)他叹息:“仁慈的上帝啊……我有
时觉得我爱她胜过爱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而
你呢?不过是一个骗局、一个幽灵、一个小丑。我怎
能爱一个小丑呢?然而我却爱了。” 2 J( 尽管如
此,成为红衣主教的诱惑还是使拉尔夫再次离开了
麦琪。虽然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但繁华背后却是令
人唏嘘的悲凉,在得知儿子丹尼的死讯后,他的心灵
遭受到强烈的震撼,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和丁梅斯代
尔一样,他最终投入了爱人的怀抱,在忏悔和解脱中
死去。
[3]陈召荣.西方文学中的教士形象与基督教教义
的对位渗透[J].西北师大学报,2003,(5):102—
105.
[4]眭彩霞.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J].镇江
高专学报,2005,(1):16—18.
[责任编辑:胡 菲]
The struggle of humanity under the shackles of religion
——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the two priests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
RAN Xiao.1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Dimmesdale and Ralf,the two priests,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the the-
sis exposes the sharp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nature,society and humanity,mind and lust,and probes the
basic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two tragedies.
,
Key words:Dimmesdale;Ralf;religion;humanity
-
50-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试析《红字》和《荆棘鸟》中的教士形象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10198428a56200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