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modify command)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完整版)
Unit 1
Active reading 1抓螃蟹
大学最后一年的秋天,我们的心情变了。刚刚过去的夏季学期的轻松氛围、即兴球赛、查尔
斯河上的泛舟以及深夜晚会都不见了踪影,我们开始埋头学习,苦读到深夜,课堂出勤率再
次急剧上升。我们都觉得在校时间不多了,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所以都下定
决心不再虚度光阴。当然,下一年四五月份的期末考试最为重要。我们谁都不想考全班倒数
第一,那也太丢人了,因此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压力特别大。以前每天下午五点以后,图书馆
就空无一人了,现在却要等到天快亮时才会有空座,小伙子们熬夜熬出了眼袋,他们脸色苍
白,睡眼惺忪,却很自豪,好像这些都是表彰他们勤奋好学的奖章。还有别的事情让大家心
情焦虑。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过几个月毕业离校之后该找份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总是那些
心怀抱负、成绩拔尖的高材生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常常是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同学
早早为自己下几个阶段的人生做好了规划。有位同学在位于麦迪逊大道他哥哥的广告公司得
到了一份工作,另一位同学写的电影脚本已经与好莱坞草签了合约。我们当中野心最大的一
位同学准备到地方上当一个政党活动家,我们都预料他最终会当上参议员或国会议员。但大
多数同学不是准备继续深造,就是想在银行、地方政府或其他单位当个白领,希望在 20 出
头的时候能挣到足够多的薪水,过上舒适的生活,然后就娶妻生子,贷款买房,期望升职,
过安稳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我回了一趟家,兄弟姐妹们免不了不停地问我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实际上,我知道该说什么,但我怕他们批评我,所以只对他们说了别人
都准备干什么。父亲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夜深时,他叫我去他的书房。我们坐了下来,他
给我们俩各倒了杯饮料。 “怎么样?”他问。 “啊,什么怎么样?” “你毕业后到底想
做什么?”他问道。父亲是一名律师,我一直都认为他想让我去法学院深造,追随他的人生
足迹,所以我有点儿犹豫。过了会儿我回答说: “我想旅行,我想当个作家。 ” 我想这
不是他所期待的答案。旅行?去哪儿旅行?当作家?写什么呀?我做好了遭到他反对的心理
准备。接着是一段长长的沉默。 “这想法有点意思, ”他最后说。接着又是一段长长的沉
默。 “我真有点希望自己在你这个年纪时能做这些事儿。 ”我在等他把话说完。 “你还
有很多时间,不必急于进入一个暂时报酬高的行业。你现在要搞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如
果你弄不清楚,以后就不可能成功。 ” “那我该怎么办?” 他想了一会儿。然后他说道:
“瞧,现在太晚了。我们明天早晨乘船出海去,就我们两个。也许我们能抓点螃蟹当晚餐,
我们还可以再谈谈。 ” 那是一艘小小的机动船,停泊在离我们家约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是
好些年前父亲买的。次日清晨,我们沿着港湾出发,一路上没说多少话,只是默默地欣赏着
海鸥的叫声,还有港湾沿岸和远处大海的景色。在这个时候沿海水域没什么风浪,船平稳地
航行了半个小时之后父亲把船停了下来。他说: “咱们在这儿试试运气吧, ”然后抓起一
个系上绳子的生了锈的网状篓子抛到海里。我们等了一会儿,父亲站起来对我说, “来帮
我一把。于是我 ” 们一起将蟹篓子拽上了甲板。螃蟹让我着迷,它们太容易抓了。不仅仅
是因为它们顺着篓盖上的小孔爬进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陷阱,更因为即便盖子打开了,它们似
乎也懒得从里面爬出来,只会趴在那儿冲你挥动着蟹钳。篓子里挤满了几十只软壳螃蟹,一
只压着一只,堆得老高。 “它们为什么不逃走啊?”我满腹狐疑地问父亲。“你先观察一下,
看那只螃蟹,那儿!它想爬出去,但每次都被同伴拽了回去, ”父亲说。我们接着观察。
那只螃蟹顺着网眼向顶盖攀援,每当它爬到顶盖时,果然就会有另一只螃蟹举起蟹钳夹住它
的腿把它拽下来。这只螃蟹尝试了好几次想挣脱它的狱中同伴,但都没能成功。 “快看! ”
父亲说。 “它开始对这种游戏感到不耐烦了。 ” 那只螃蟹不仅放弃了漫长的逃亡之战,
而且还帮着把其他想逃跑的螃蟹拽下来。它最终选择了一种轻松的活法。我忽然明白了父亲
为什么提议早上来抓螃蟹。他看着我说: “你可别被别人拽下来哦。花点时间想想你是哪
一类人,你这一生希望得到什么,回顾一下你在大学修的课程,想想有哪些课对你个人来说
最有益。然后再想想什么对你最重要,什么最使你感兴趣,你有什么技能。琢磨一下你想在
哪里生活,你想去哪里,想挣多少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你现在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你就得花点时间去找出答案。你不这样做的话,永远都不会幸福的。 ” 他停顿了一下。 “你
想去旅行?”他接着问我。 “对, ”我回答说。 “那就去申请护照吧。你想当作家?” “对。 ”
“有趣的选择,我们家还没出过作家呢, ”他说。我父亲发动了马达,我们返航回家。
Active reading 2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
我给你带来一条好消息,还有一条坏消息(正如笑话所说的)坏消息是:我们都在走向死亡
——很抱歉是我带来了这条坏消息。这可是真的,我已经核实过了,事实上我已经三番五次
地核实过了。我也找到了证据,可是要说出这个事实实在是不容易,不过我们的确都在走向
死亡。这件事我过去多少知道一点,但不愿过多地去想它。但事实是,再过 70 年或 80 年
——这要取决于你现在年龄有多大,寿命有多长——我们都会躺到棺材里,或者变成某个地
方公墓玫瑰园里的灰尘,被人践踏。我们甚至活不到这么老。毕竟,我们从来就不清楚那位
戴着头巾、手持长柄镰刀、命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死神什么时候会来召唤我们,有可能会比
我们希望的要早。其实我最近就曾经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过死亡,没有什么比朋友的早逝更
能表明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了。真可怕。我已经让你够沮丧的了,现在告诉你那条好消
息吧:知道了我们都在走向坟墓,我们就不再有人生无常的感觉了。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结
局,开场白和尾声也都确定了,剩下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些事儿了,这些事是我们作得
了主的。我们必须挑选故事情节。所以,那些被你搁置在一边的计划,即那些“当时机成熟
时”你会用生命来完成的伟大事业怎么办呢?可我发现时机永远不会有成熟的时候。时间必
须提前,必须马上行动,就在这一刻,不能拖延,必须赶紧,而且越快越好。不管是你想写
的小说,还是你一直在筹划的去大峡谷的旅行,你心仪的工作,你想导演的伦敦西区话剧,
你都必须现在就去做。知道吗?我们都在走向死亡。这是已经定了的。因此,把自己的梦想
搁置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才开始实现它,这就意味着梦想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人生的
遗憾莫过于还有事情没有做,我们有必要现在就去做这些事,不然就晚了。明天行吗?明天
只是个谎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明天,只有一张我们常常无法兑现的期票。明天甚至压根儿就
不存在。你早上醒来时又是另一个今天了,同样的规则又可以全部套用。明天只是现在的另
一种说法,是一块空地,除非我们开始在那里播种,否则它永远都是空地。你的时间会流逝
(时间就在我们说话的当下嘀嗒嘀嗒地走着,每分钟顺时针走 60 秒,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利
用它,它会走得更快些),而你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来证明它的存在,唯独留下遗憾,留下一
面后视镜,上面写满了“本可以做”“本应该做”“本来会做”的事情。、、你是否注意过,自
助餐馆里服务员会给你一个茶杯碟大小的碗,并告诉你: “你想盛多少沙拉都可以,但只
能盛一次”?生活就像那只盛沙拉的碗,我们可以和那些饥肠辘辘等着主菜的人一样在那只
小碗里装上尽可能多的沙拉。我喜欢看人们巧妙地把黄瓜片插在沙拉碗的四周——就像往废
料桶里堆东西那样——把沙拉堆得老高老高,最后不得不雇个叉车把沙拉拉回餐桌。他们不
是贪婪,而是明白自己只有一次机会。
把你的碗盛满吧,我们在这个世上只走一遭,既然来了就好好利用这短暂的一生,就像我们
牢牢抓住一年一度去佛罗里达或西班牙度假的机会那样。在短暂的人生中填入尽可能多的内
容吧。确保每天回家后你都会因为干了很多事而感到精疲力尽。如果你不想当邮递员就别当
邮递员,放弃这份工作去当个画家、作家、滑雪运动员,干什么都行。千万不要干自己明明
就不喜欢的事情。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不要等到明天。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了。如果在这
一刻你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你至少可以趁灵感还在的时候马上开始你的旅程,即刻起
程。我们有同样多的时间,我们和布兰森以及盖茨一样,每天都有 24 个小时。决定我们这
一生成败的是我们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是我们如何来分配时间。因此,我正在琢磨的是
(这可不是分子科学):如果我们正在走向死亡,而且分配给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
们到底有什么理由不现在就去做所有想做的事情呢?这些被暂时搁置的事情到底又是什么
呢?为什么明明知道成熟的时机永远不会到来,而我们却都还在等待呢?成熟的时机是一张
支票,它永远都在邮寄的路上,永远都不会到来。它就是那位让我们在合作社旁边像桥墩那
样站着傻等的女孩,我们再怎么看表也无济于事,她失约了。我们傻等着,而成熟的时机却
永远不会到来。所以我要说,别再等待了,走到路上去迎接天意。开始给你的生活增添所有
你能得到的财富,这样当死神到来时,你已经完成了那么多事,你的一生是那么的充实。当
生命在你眼前回放时,死神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现在就行动吧,不然你的时间会流逝的,而
你最终将成为尘封的相册里的一位谁都叫不上名字的灰头土脸的穷亲戚。还是给人间留下一
本像大煎蛋饼那么厚的传记吧,那可比仅仅留下一块碑铭强。 “乔 • 史密斯„„ 嘿嘿,
他没干过什么,对吧?”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通过仪式
生活是否如同对生活持宿命论看法的美国作家阿尔伯特 • 哈伯德在一百年前所描述的那
样,是“该死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抑或是一场障碍赛跑,其间每个参赛者,即世界各地
的人们,不得不在生命的各个重要阶段展现自己的价值?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中那
个悲伤的小丑雅克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七个年龄段” ,几乎每个社会都有的通过仪式
也证明,我们往往是把生命分为这几个阶段来看待的,比如童年、中年和老年。通过仪式是
社会对个人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阶段的正式的认可,其中被广泛认同的是由少年步入成年时
举行的成年礼。成年礼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犹太传统中,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就是“犹
太男孩成人仪式” ,人们为年满 13 岁的孩子举办宗教仪式和家宴,这标志着从此以后这
个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13 岁也恰恰是许多
国家规定开始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美国中学生活结束前的毕业舞会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通
过仪式。这次舞会非同寻常,学生们不仅穿着正式(许多学生平生第一次这么穿),他们通
常还乘坐着一辆租来的豪华轿车到达舞会现场。就在那一天晚上,他们似乎要表现得和年龄
是他们两倍的成年人一样,至少是看上去要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老。世界上最有趣的通过仪式
之一或许就是澳洲原住民的“徒步旅行”了,还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必须在野外独自行走六个
月,沿着划定国土疆域的“歌之版图”追寻祖先的足迹。通过这样的仪式,他们深入到土著
文化这一世界上最古老而持久的文化的精髓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
Unit2
Active reading 1 超人
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我在温斯罗普的安妮 • F. 沃伦文法学校读五年级,那年冬天我获得了
民防图标设计赛的冠军。也就是在那个冬天,波拉 • 布朗买了新的防雪服,即便是 13 年
后的今天,我仍然能清晰地记起那些精彩纷呈的日子,它们历历在目,犹如万花筒里看到的
图案那样色彩斑斓。我的家位于城里靠海湾的一侧,在洛根机场对面的约翰逊大道
上。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跪在卧室朝西的窗户旁,眺望黑幽幽的海水那边波士顿城明亮
闪烁的灯光。夕阳将粉色的余晖洒在机场上空,浪涛的声音永远淹没在一架架飞机永无休止
的嗡嗡声中。我惊奇地望着跑道上的移动信标,看着那些闪烁的红灯、绿灯像流星般升起、
降落,直到机场变得一片漆黑为止。机场就是我的麦加,我的耶路撒冷。我整夜都在做梦,
梦见自己在空中飞行。那正是我梦想斑斓的岁月。妈妈认为我需要大量的睡眠,所以我每天
上床睡觉时一点儿都不觉得累。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可以躺下,在昏暗的暮色中慢
慢进入梦乡,脑子里制造出许多奇异的梦来。我的飞行梦像达利的风景画那么真实可信,以
致于自己常常会在一阵惊吓中醒来,好像伊卡罗斯那样从天空中摔下来,虽然发现自己刚好
掉到软软的床上,但也被吓得喘不过气来。当超人开始侵入我的梦乡,并教给我飞行的技巧
之后,我每夜的太空冒险便开始了。超人身着耀眼的蓝色衣服,肩披随风飕飕作响的斗篷,
经常从我身边呼啸而过。他长得太像我的舅舅弗兰克了,舅舅那会儿正跟妈妈和我住在一起。
当超人的斗篷神奇地旋转时,我好像能听见上百只海鸥的振翅声,上千架飞机的马达轰鸣声。
我不是这个街区里唯一的超人崇拜者,在街的另一头,那个脸色苍白、有点书呆子气的男孩
儿戴维 • 斯特令和我一样,热爱飞行的纯粹的诗意。每天晚饭前,我们一起收听电台的超
人故事,白天在上学的路上,我们自己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冒险活动。安妮 • F. 沃伦文法学
校是一座红砖楼,座落在远离主干道的一条黑色柏油街道上,学校四周是光秃秃的铺着碎石
的操场。戴维和我发现学校外面停车场附近有一个角落,那里是我们玩超人游戏的绝佳场所。
那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学校又黑又脏的后门,非常适合玩意外抓捕和快速解救的游戏。课间休
息时,我和戴维可以大展身手了。我们对在碎石操场上打棒球的男孩儿们视而不见,也不搭
理那些在小山谷里一边玩躲球游戏一边咯咯傻笑的女孩儿们。超人游戏让我们变得像两个逃
犯似的,但也给了我们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我们甚至找谢尔登 • 费恩来充当恶棍。他是街
区里一个脸色苍白、胆小怕事的孩子,没有男孩儿愿意和他玩,因为一有人追他他就哭,而
且老是自己摔倒在地,擦伤他那胖胖的膝盖。一开始我们还得教谢尔登怎么扮演他的角色,
可没过多久他就变成了一位发明虐刑的专家,甚至私下里悄悄实施他的刑罚。他常常扯下苍
蝇的翅膀,揪掉蚱蜢的腿,并把这些残废了的昆虫囚禁在瓶子里,藏到床底下,这样他就可
以偷偷把它们拿出来,看着它们痛苦挣扎的样子。戴维和我只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谢尔登玩,
放学后我们就让他回家跟他的妈妈、棒棒糖以及那些无助的昆虫为伴。那时候,弗兰克舅舅
住在我们家,等着参军。我肯定他和隐姓埋名的超人长得特别像。戴维却看不出我舅舅和超
人有多么相像,但他承认弗兰克舅舅是他这辈子所见过的最强壮的人,而且他会变很多戏法,
比如用餐巾一盖上糖果,糖就没了,他还能倒立行走。
Active reading 2 不同文化的童年
当我回顾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时光,并将它与现在孩子的童年相比较时,就会想起
一句名言: “往昔是异国他乡,那里有不同的习俗” (见 L. P.哈特利的小说《传信人》。
甚至在相对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我也能够察觉到儿童的生活以及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上所
经历的巨大变化。回顾更久远的岁月,我可以看到现在和古代童年生活的巨大差别。如今的
儿童责任很少,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玩耍而非工作,上学而非劳动,在家里呆着而不是和
外界交往,消费而非生产。这种变化也是最近才显现出来的。一百年前,12 岁的孩子在工
厂打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而现在,这会招来社会服务机构的介入,其父母和工厂主会
被起诉。有两位美国作家,芭芭拉 • 埃伦里奇和迪尔德丽 • 英格利希,她们简要地概括了
过去和现在人们对儿童的期待的差异。在比较美国现在的儿童和殖民地时期(1600-1776)
的儿童时,她们写道: “今天,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自己系鞋带就很了不起了。而在殖
民地时期,四岁的女孩会织长筒袜和连指手套,能做复杂的刺绣,六岁就能纺毛线了。一个
善良勤快的女孩被称为‘夫人’而不是‘小姐’ ,这是为了表彰她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严
格说来她不是一个孩子了。 ” 对儿童的看法不断变化着,这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宣称童年
是一种“社会建构” 他们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不同的地区对童年的理解是。
不一样的,虽然所有社会都承认儿童与成年人有区别,至于他们之间有何不同,人们对儿童
又有何期待,不同的社会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社会人类学家在研究那些跟西方国家持有不
同世界观的民族时也表明了这个观点。琼 • 布里格斯研究过加拿大北极地区的伊努
伊特人,她描述了在这些社会群落中成长是怎样大体上被看成是一个获得思想、理性和理解
力(伊努伊特人称之为 ihuma)的过程。小孩子不具备这些素质,所有才容易生气,常常会
哭,无法理解群落所面临的诸如食物短缺之类的外在困难。由于无法跟他们讲理,即便讲了
他们也不明白,父母对他们很宽容、很温和。一直要等到他们年龄大一点,并开始有自己的
思想时,父母才会尝试着去管教他们,约束他们。相反,根据海伦 • 莫顿的研究,太平洋
岛国汤加的儿童经常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打。人们认为儿童和成年人相比更像疯子,因为他
们缺乏被大家看重的社会能力(汤加人称之为 poto)小孩子经常。因为笨手笨脚而挨骂,
他们连摔跤都会被嘲笑、呵斥,甚至被打。人们认为儿童很顽皮,都是因为淘气他们才哭闹,
或者要东西吃。在大人看来,三至五岁的儿童尤其任性,因此他们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打
得最狠。父母们相信,只有靠训导和体罚才能使孩子获得社会能力,所以他们用一种在外人
看来非常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在其他的例子中,有关儿童的观念则截然不同。例如,西非
的一个叫孟加拉的很小的族群认为,不管说什么、用什么语言说,小孩子都能听明白,并且
能理解。另一位人类学家阿尔玛 • 戈特利布对孟加拉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孟加拉族人认
为小孩子出生前居住在灵界,在那里他们通晓人类所有的语言,能理解所有的文化。灵界的
生活很惬意,小孩子在那里有很多朋友,他们通常极不愿意离开那儿,来到地球上的家庭中
(本 • 奥克雷的小说《饥饿之路》就描述了一个小孩在灵界和人世之间往返的故事)他们
出生后仍然与那个世界。保持长达数年的联系,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他们就可能要返
回灵界。因此,父母们悉心照料孩子,以免他们受到诱惑,回归灵界,而且对他们也有几分
敬畏,因为他们具备大人所不具备的通灵的本领。在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
为儿童缺乏能力,依赖性强。但也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持这种看法。在很多社会里孩子从小就
开始工作,寻找各种机会为家里挣钱。以看管孩子为例,在英国, 14 岁以下的儿童在没有
成人监督的情况下照看其他孩子是非法的,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缺少看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
而在其他文化里,情况并非如此。米歇尔 • 约翰逊曾写过西非的富拉尼族女孩四岁就得照
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打水、拾柴,六岁就得舂米、挤奶、做黄油,并和妈妈一起到市场上
去贩卖这些东西。另一位人类学家拿破仑 • 沙尼翁证实了在世界的另一端,地处亚马孙雨
林的亚那马莫族孩子的童年与西方孩子的童年有什么不同,以及那里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跟世
界其他地方的男孩儿女孩儿的成长方式的差异。他写道,亚那马莫族女孩儿很小就得帮妈妈
做家务,到十岁就开始管家。到十二、三岁时可能就结婚生子了。男孩儿的责任则要少得多,
他们比女孩儿晚结婚,可以玩到十八九岁。西方的童年观在这里根本不适用,因为这里的人
们对儿童的能力和责任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社会人类学家探寻的是在他们所研究的族群里
人们是如何看待童年,以及儿童扮演的角色问题,而不是研究那些地区的童年观是否符合西
方的观念。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把外界的观念强加给那些持不同世界观的人身上,或者是
为了避免对其他民族养育孩子的方式作价值观方面的判断。西方人可能会反对八岁的女孩儿
打工,反对 12 岁的女孩儿结婚,但在他们自己的族群里,这些事情被视为童年生活的一个
积极的常态。的确,在非西方人看来,许多“正常的” 西方育儿方式极其怪异,可能对孩
子是有害的。让孩子在自己的屋里呆着,想吃东西的时候不给他们吃,或者任由他们哭闹而
不赶快去安抚他们,这些在很多社会里都是不对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西方人根本不懂得如何
照看孩子。童年是一种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现象,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并且不断受到关注。
从跨文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能展示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童年生活,并警示我们不要随意干
涉或指责那些生活方式及世界观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所有的社会都承认儿童和成年人是不同
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品性和需求;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每个社会对儿童的天
性都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又如何影响儿童的生活。
Reading across culture 世界各地的童年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完整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10955426a58127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