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6月30日发(作者:transport body什么意思)
维普资讯
20O6年11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06
Vo1.5 No.6
第5卷第6期
一
种认识犯罪的独特角度
——
评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
万志鹏
(重庆文理学院法政系,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是美国当代犯罪学家谢利的
代表之作。在这本著作中,谢利以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分析了两个世纪来犯罪现象的变化,指
出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犯罪现象的变迁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暴力犯
罪占优势的社会转变为以财产犯罪占主导的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这一论断基本符合我国现
代化以来犯罪状况的变化趋势,为研究我国当前现代化期间的犯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应
该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
[关键词]犯罪;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财产犯罪;暴力犯罪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06)06—0106—04
谢利及其犯罪社会学
一
、
化进程对犯罪的影响——其高度是无人能及的。她并未
路易丝・谢利,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她
在犯罪学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宏大的历史
拘于从传统的个案分析人手研究犯罪原因的模式,也不
注重从生物学、心理学方面探究犯罪人的犯罪动因。她
关注的是犯罪作为整个社会现象的一部分是如何被社
会发展所影响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制
度的模式是她研究犯罪现象变化的基础,而这其中的核
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人口
与地域的变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考察犯罪主要是
跨度而闻名。从基本的学术派别分类来说,谢利当属于
现代犯罪社会学派。但是,由于她的诸多重要观点无法
简单划归为任何已有的西方犯罪社会学范畴,而她本人
也对诸如不同交往论、标签理论、文化冲突论、亚文化理
论、社会失控理论、批判犯罪学等西方主流犯罪社会学派
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一再声明自己的理论是与
众不同的,因而有必要引起我国犯罪学界的特别关注,从
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根据这样几个社会学的发展尺度:城市进程的范围和速
度;工业化的程度;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刑事司法
制度的影响;等等…。正因如此,从犯罪学派的基本划属
来说,谢利并未超越当代犯罪社会学派的范畴。谢利的
研究结论之所以对司法机关矫正和控制犯罪意义有限,
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是司法机关无法阻挡的。
(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
(以下简称(犯罪与现代化》)是谢利的犯罪学代表作。此
书于1986年由群众出版社在我国出版后,并未引起国内
学术界的重视,甚至连国内介绍西方犯罪学的权威教材
——
也许正是由于她不注重对个罪原因和刑罚制度的研究,
才导致她的理论一直未取得广泛的影响。但应该说,任
何理论研究总是有偏重的。《犯罪与现代化》对我们的启
示就是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和更高的空间和时间维
度看待犯罪现象,特别是对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国家来说,它的价值尤为重要。
吴宗宪教授主编的<西方犯罪学》也未给谢利的犯罪
学理论留下应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是谢利的犯罪
学理论给人留下的似乎“不完整”的印象。她的理论并未
着力揭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未从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
的犯罪者那里揭示出个人走向犯罪的动因和途径。因
此,对犯罪人的教育矫正和司法机关控制犯罪的政策来
说,其意义是有限的。但实际上,谢利的许多研究成果对
解释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现象是相当有力的,
她的研究视角——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特别是现代
二、《犯罪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谢利在<犯罪与现代化》一书中首先回顾了当代西方
流行的几种主要犯罪学理论并一一作了评述,以此为契
机,引导出人们对这几种理论能否解释全部犯罪现象的
・
[收稿日期】2OO6—09—05
[作者简介】万志鹏(1976—1 男.湖南株洲人,重庆文理学院法政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研究。
l06
维普资讯
反思。接下来,作者分别考察了工业革命以前世界各国
的犯罪状况以及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
主义国家的犯罪特点及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是社会发展
进程——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的现代化进程对
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有决定性影响,由暴力犯罪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转变为以财产犯罪为特征的社会是现代化
的标志,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应该说,这一
结论是基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近代以来世界多
数国家犯罪状况变化趋势的。
具体而言,谢利的犯罪学研究结论有:
I.目前几种具有影响的西方犯罪学理论都是不全面
的,它们都可以纳入现代化理论的范畴而各自又不能独
立地说明当代社会复杂的犯罪现象。激进犯罪学是过于
“激进”的。因为,激进犯罪学相信犯罪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可以消灭或近乎消灭,但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
消灭犯罪现象,而只是改变了犯罪的表现形式。因为,
“决定当代社会的犯罪类型是现代化进程,而不是社会经
济关系。”…
2.不论是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还是现代工业化
社会,城市的犯罪率始终高于农村,城市中以财产犯罪为
特色,农村中以暴力犯罪为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是城市的财物相对来说丰富而集中,经济诱惑力大,而城
市中的非人情关系易造成社会控制的松弛;农村中财物
较少且分散,而且农村中由于节假日喝酒的传统再加上
农民固有的头脑简单、易于冲动的性格,使暴力冲突常常
成为解决个人或家庭纠纷的重要途径。但是,农业社会
结构抑制了犯罪的普遍发生,且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
动人口流入城市,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的犯罪率,使农村总
的犯罪率始终低于城市。
3.工业化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使整个犯罪率不可
逆转地增长”【”,但“城市化的趋势不仅在短期内而且也
是长期地导致暴力犯罪率的降低。”…具体地说,在工业
化和城市化初期,一国的犯罪率尤其是城市犯罪率会大
幅度增长,而且暴力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增长都很严重,而
一
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完成,城市的犯罪率就会稳定下
来,并表现出以财产犯罪占主体的犯罪类型结构,暴力犯
罪将减少。而在农村,暴力犯罪依然是主要威胁。因此,
“犯罪率以及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向
现代化转变的标志。”…
4.尽管20世纪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条件的出现使
新的犯罪类型层出不穷,但如今发展中国家的犯罪趋势
基本上在走19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老路。这再一
次证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影响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发
展中国家犯罪方面的差异可以用民族、地理、文化、社会
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
5.当今发达国家的犯罪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只
有日本、瑞典等极少数发达国家是例外,这并不是因为这
些国家没有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而是它们的社会保
持了某种亲密的家庭结构和文化传统,以及全体公民参
与反犯罪斗争的意识,从而使它们的犯罪率大大低于其
他国家。在发达国家,财产犯罪是主要的,然而却基本上
不是出于绝对贫困,而是出于所谓“相对被剥夺感”。美
国犯罪率之高,可以用最近数十年它又出现了城市化进
程来解释。而且,在发达国家,妇女犯罪的比率和程度都
要超过发展中国家,这反映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
和程度。农村犯罪的类型在发达国家变化不大,这是因
为现代化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冲击不大。
6.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社会结构体制,导致了在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居
民控制等方面出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因而
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住了犯罪率。但是,社会主义发展模
式并未改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犯罪影响的基本规律。城
市的犯罪人口主体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依然是那些来
自破裂的家庭、低下教育水平及不久刚从农村迁入城市
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犯罪仍然是现代化的主要代价之
一
。
另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经济领域里实施的特殊
计划,反而“创造”了一些独特的犯罪类型,尽管它同时消
灭了许多在腐朽资本主义制度下猖獗的丑恶犯罪现象。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会改变现代化进程对犯罪
的影响,财产犯罪的增多和暴力犯罪的减少也是社会主
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类型变化趋势。
7.无论是发达或是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亦或是社
会主义国家,犯罪的地区分布都有同样的规律。城市总
是聚集犯罪的大本营,而城市中由农村迁移来的下层居
民聚居的地区,则是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在资本主义
国家,这里叫做“贫民窟”,社会主义国家城市中的“贫民
窟”事实上同样存在。贫民窟犯罪率之高,是因为人们由
农村进入城市后,“农业社会特有的紧密结合的家庭结构
和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方式都在城市贫民窟中消
失了”…。这些由农民转变来的新兴下层工人,成为城市
犯罪的主体。
谢利在这本著作中全面阐述了两个世纪以来随着
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犯罪类型、犯罪率、犯罪人口及地
区分布等变化及原因,得出了现代化进程对犯罪类型的
变迁起决定性作用的结论。不得不承认,她的研究角度
是比较独特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结论也是基本符合事
实的。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早已被一些社会学家所关
注,但把现代化与犯罪问题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
者尚不多见。
对现代化的理解多有不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
斯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
影响随之蔓延至全世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
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现代化是发源于工业革
命时期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是
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和日趋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创
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
107
维普资讯
社会问题。社会转型即意味着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结
构的变化,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化的最直接
后果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着
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应该说,注意到社会变迁对犯罪的影响也非谢利一
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论述过当经济的发
展使社会处于转型过程时,社会便会出现反常状态,当然
包括犯罪时严重趋势0】。美国早期芝加哥学派对帮伙和
少年犯罪活动的研究、同心圆理论以及塞林的文化冲突
论、昆尼的激进犯罪学都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犯
罪的影响问题“】。但是,惟有谢利深入分析了社会现代
化进程对犯罪现象的制约关系,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才
是制约犯罪变动趋势的决定性因素。从当代犯罪学研究
的成果来看,犯罪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
会环境的变化、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异常状况甚至自然
环境的影响都可能促发犯罪。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
会现象,而全社会的犯罪现象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犯罪
人所实施的具体个案组成。研究犯罪,既要重视社会因
素,也不能忽视犯罪者个人因素;不能仅仅用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理论来解释。反观谢利的犯罪学理论,其着力点
并未放在犯罪的具体原因与对策上,而是一种探讨犯罪
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互关系的理论。尽管谢利的结论难免
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她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无疑具有重大
的启示意义,尤其是观察研究犯罪问题的角度是值得我
们借鉴的。事实上,以我国为例,自上世纪7O年代末现
代化进程以来的犯罪状况与社会结构变动关系清晰地
验证了谢利关于现代化进程影响犯罪形式变迁的重要
论断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
三、我国现代化以来犯罪现状对谢利理论的印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采取了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在这种社会模式
下,政府和执政党对全社会在各方面的控制是强有力的,
刑事犯罪率一直稳定在相当低的水平,其犯罪控制成就
受世界瞩目。为了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但是,一
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况是:工业化进程并未带来相应的
城市化进程。1958年出台的<户籍管理条例》正式确立
了城乡分割体制。1961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
<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其目的就是维护户籍
制度,尽力阻止人口自由流动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直
到8O年代初,我国对城市人口的控制依然非常严格,城
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依然处于人为割裂状况。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整整推迟了三十年,而这三十年却
是中国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创造惊人的低犯罪率的三
十年。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
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思想教育、政府对居民的控制等
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犯罪,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仅
lO8
有工业化而没有城市化,不足以“使整个犯罪率不可逆转
地增长”。因为城乡人口的相对稳定,使“贫民窟”之类社
会亚文化群体没有产生的基础。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
谢利关于犯罪与城市化诸多重要结论的科学性。至70
年代末,我国依然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也就是
在7O年代末8O年代初,我国出现了所谓第四次犯罪高
峰。而这次犯罪高峰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
未有的。究其深层原因,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要求社
会结构的变革,要求打破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使农
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服务,从而促进经济
的快速发展,说到底就是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在改
革开放的中国出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
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
展给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
大山,奔向城市这片陌生的土地谋生。现代中国的城市
化浪潮在压抑了三十年后终于爆发。与此相伴的是在
“严打”高压下不断攀升的犯罪率。据公安部统计,1979
年全国刑事立案636,222起,1989年是1,971,901起,
1999年是2,249,319起,2O年立案数增加了3.53倍。以
几种典型的暴力犯罪为例,在l98l一1995的l5年中,杀
人罪增加了1.5倍,伤害罪增加了1,7倍,抢劫罪增加了
3倍,而在财产犯罪中,以盗窃罪为例,1981年为16,873
起,1995年竟然达到412,418起,增加了4.5倍 。这一
切都说明,谢利关于城市化导致犯罪率上升、现代化进程
使财产犯罪增长尤快的论断是令人信服的,符合我国当
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的犯罪变化特征。 ’
为什么当今中国的工业化会带来城市化?除了经济
体制的转变和国家对居民流动控制的放宽外,农民的失
地问题也十分值得重视。据一份权威的调查资料显示,
浙江省1999年至2001年征用土地57,5万亩,造成87.8
万农民永久失去土地。每征用一亩土地,就伴随着1,5
个农民失业。从全国范围来看,失地农民人数目前约有
3500万人,按照这一速度,2030年将会有I.1亿农民失
地,而这其中约有5000—8000万人将处于既失地又失业
的状况。可想而知,这样庞大的无业人口一旦转移到城
市,形成城市“贫民窟”,将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隐患。
然而,城市的容纳力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面临
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
社会保障体系还远未完善,在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同时,我
们的城市准备得十分仓促。当城市的巨大财富展示在这
些几乎一无所有的农民工面前时,道德的堤坝又怎能禁
得住巨大诱惑的几次冲击?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令
人忧虑的连锁反应: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
农民离开土地——城市容纳力崩溃——新兴工人
成为城市失业主体——城市贫富分化——社会道德约
束力下降——犯罪高峰迭起。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
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要达到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
还需要转移1.5亿农村人口,如果要达到与我国工业化
维普资讯
水平相当的程度,至少要转移2.5亿农村人13,这还不包
犯罪情况确实也不容忽视,主要是村民间因房屋、土地、
括每年城市将有800---10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的安置问
农作物和家庭琐事产生的纠纷所引起。但是,随着经济
题 ]。城市化将使我国在未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犯罪挑
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财物贫乏的状况
战。
正在改变,特别是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已出现财产犯罪
在犯罪类型上,谢利曾经指出,在城市化的初期,暴
占优势的趋势。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大宗家电、运
力犯罪与财产犯罪都会明显增长。我国的情况恰好证明
输工具进入农民家庭,为农村盗窃犯罪的实施创造了条
了谢利的判断。当前我国的犯罪特点之一是“两抢”犯罪
件。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控制力的下降,农
形势严峻,由盗窃转化成的抢劫屡见不鲜,财产犯罪伴随
村中的家族黑恶势力、聚众赌博、盗窃公用设施、窝赃销
着程度不一的暴力行为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而 赃、制毒贩毒等以贪财为主要目的的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且,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也
这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渗透到农
由于我国社会自身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失控,灭绝多年的
村的当代中国,现代化对农村犯罪状况的影响远远超出
黑社会组织犯罪、武装贩毒、武装走私犯罪在中国大陆重
了谢利的预料。但是,总的说来,谢利对犯罪与现代化的
新出现并愈演愈烈。至于持枪抢劫、爆炸、聚众斗殴等暴
关系认识是较为深刻的,其研究成果应该引起我国犯罪
力犯罪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用谢利的理论来理解,这 学者和社会学家的重视。
些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必要代价,用不着大
[参考文献]
惊小怪。谢利研究认为,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也只是在
城市化初期增长较快,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成熟,就会出现 [1][美]路易斯・谢利.犯罪与现代化[M].北京:群
犯罪率的稳定和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的比例变化。值得
众出版社.1986.
思索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持续多长时间才算成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
熟,成熟之后犯罪类型是否会发生预期变化,还是个有待
学出版社,20o3.
实践检验的问题。当然,谢利的结论也许并不完全符合 [3][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
中国现代化时期的犯罪状况。例如,她认为农村中无论
商务印书馆,2002.
是工业化前还是工业化后,暴力犯罪均占优势,财产犯罪 [4]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是其次的。这并不符合目前中国农村犯罪的实际。据统
1999.
计,我国农村地区犯罪类型中还是以财产犯罪居多,据江 [5]黎国智,马宝善.犯罪行为控制论[M].北京:中
苏省公安机关统计,1999年全省农民犯罪中仅盗窃就占
国检察出版社,2002.
全部刑事案件的53.53%,加上其他财产犯罪即占全部 [6]应笑我.中国土地忧思录[J].南风窗,2003,(9).
犯罪的67.69%"J。1996年,全国财产案件132万起,其
[7]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北京:中
中城市地区84.4万起,农村地区47.6万起,分别占两地
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区案件总数的88.8%和78.3%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
[8]王勇哲.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犯罪[J].河南公安高
地区中财产犯罪所占比重虽不及城市,但在全部犯罪类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型中也已取得压倒性优势地位。当前我国农村中的暴力
A Unique Perspective ofThe Crime
——
On Louise Sherri’s The Crime and The Modernization—The impact of Industiraliaztion and Urbaniaztion to Crime
WAN Zhi—-peng
(TheFaculty of Law andPolitics,ChongqmgUniversity ofArts andSconce,Yongchuan 402160,Chma)
Abstract:The Cri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rri who is a criminologist in United
States today.In this work,Sherri analyses the change of crime for two centuries in a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renders that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plays a
decisive role to the changes of crimes.It is a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that a society dominated by violent crime
changes into another one which dominated by property crimes.This conclusion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crimes
since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It is a useful train of thought to study the issue of crimes during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period in our country and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by Chinese scholars.
Key Words:crime;modernization;property crimes;violent crime
109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认识犯罪的独特角度——评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19693525a73833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