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如何自学前端开发)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讨论的起始点是“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格言所表达的普遍观点。就是说,发

明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社会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

人满意的,或是作用有限的。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

这种需要,并努力去予以满足。某个发明家最后想出了一个比现有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技

术高明的解决办法。如果这个解决办法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其他技术也能协调,社会

就会予以采纳。

相当多的发明都符合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常识性的观点。1942年,当第二次世界大

....

战仍在进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曼哈顿计划,其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抢在纳粹之前发明

出为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技术。3年后,这个计划成功了,共花去20亿美元(相当于今

天的200多亿美元)。其他的例子有,1794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来代替把美

国南部种植的棉花的棉绒剥离下来的繁重的手工劳动;还有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

了蒸汽机来解决从英国煤矿里抽水的问题。

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使我们误以为其他的重大发明也是为了满足觉察到的需

...

要。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

.....

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一旦发明了一种装置,发

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

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还有一些

装置本来是只为一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最后却为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找到了它们

的大多数用途。寻求使用的这些发明包括现代大多数重大的技术突破,从飞机和汽车到

内燃机和电灯泡再到留声机和晶体管,应有尽有。了解到这一点,也许会令人感到吃惊。

因此,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托马斯·爱迪生的留声机的发明史。爱迪生于1877年创造出

了他的第一架留声机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他的发明可以有10种用途。几年后,

爱迪生对他的助手说,他的发明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又过了不到几年,他改变了主意,

做起销售留声机的生意来——但作为办公室口述记录机使用。只是在过了大约20年之

后,爱迪生才勉勉强强地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

机动车是另一个在今天看来用途似乎显而易见的发明。当尼古劳斯·奥托于1866

年造出了他的第一台4冲程气化器式发动机时,由于奥托的发动机力量小、笨重和高达

7英尺,所以它并不比马匹更为可取。直到1885年,发动机的改进使戈特利布·戴姆勒

得以在一辆自行车上安装了一台发动机从而制造了第一辆摩托车;他一直等到1896年

才制造了第一辆卡车。1905年,机动车仍是有钱人的昂贵而不可靠的玩物。直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时,军方认定它的确需要卡车。战后卡车制造商和军队进行了大量游说,使公

众相信他们对机动车辆的需要,从而使卡车得以在工业化国家开始取代马车。甚至在美

国的最大城市里,这种改变也花了50年时间。

发明家们常常不得不在没有公众需求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他们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因

为他们的早期样机性能太差,派不了用场。最早的照相机、打字机和电视机同奥托的7

英尺高的内燃发动机一样使人不敢领教。这就使发明者难以预知他们发明的可怕的原型

最终是否可以得到使用,从而是否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来对它进行开发。美国每

年要颁发大约7万份专利证书,但只有少数专利最后达到商业性生产阶段。有一项大发

明最终得到使用,就会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发明得不到使用。甚至有些发明当初本来是为

了满足特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后来可能在满足意外需要方面证明是更有价值的。虽然詹

姆斯·瓦特设计他的蒸汽机是为了从煤矿里抽水,但它很快就为棉纺厂提供动力,接着

又(以大得多的利润)推动着机车和轮船前进。

因此,被用作我们讨论的起始点的关于发明的常识性观点,把发明的通常作用和需

要弄颠倒了。它也夸大了诸如瓦特和爱迪生之类稀有天才的重要性。所谓“发明的英雄

理论”之所以得到专利法的鼓励,是因为申请一项专利必须证明所提交的发明具有新意。

发明者出于财政的动机而贬低或忽视前人的成果。从专利法律师观点看,最佳的发明就

是全无先例的发明。实际上,即使对那些最著名的而且显然具有决定意义的现代发明来

说,就是“某人发明某物”这种不加掩饰的说法背后有着被忽视了的先例的影子。例如,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詹姆斯·瓦特于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据说他是由于看到蒸

汽从水壶嘴冒出来而受到了启发。这个故事实在太妙了,但可惜的是,瓦特打算制造自

己的蒸汽机的想法,实际上是在他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这

种蒸汽机纽科曼在57年前就已发明出来了,到瓦特修理时,英格兰已经制造出100多

台。而纽科曼的蒸汽机又是在英国人托马斯·萨弗里于1698年获得专利权之后才有的,

但在萨弗里获得专利权之前,法国人丹尼·帕庞已于1680年左右设计出这种蒸汽机(但

没有制造),而帕庞的设计思想则来自他的前人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其他

人。所有这些并不是要否认瓦特大大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把一个独立的蒸汽冷凝器

同一个往复式汽缸合并在一起),就像纽科曼曾经大大改进了萨弗里的蒸汽机一样。

(选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需要乃发明之母”观点强调了社会需求对于发明的推动关系,即先有需求,再有超越

现有技术的发明。

B.画横线的“需要”上的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发明者产品后才感觉

到发明的实用性价值。

C.“了解到这一点”的“这一点”指的是包括现代大多数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发明如飞机、汽

车和晶体管等都在寻求使用。

D.虽然瓦特大大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其他,但并不表明他们

在发明上就是稀有天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要怀着特定的目的去发明,因为发明只能是修修补补不断完善后才能运用的。

B.世界上并不缺少发明专利,但能投入生产并获得推广、获得成功的发明并不很多。

C.“某人发明某物”的说法不一定妥当,因为其忽视或贬低了前人在这个发明中所做的努

力和基础。

D.作者认为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人们却普遍把发明的通常作用和需要弄颠倒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弗莱明实验时,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但他没有倒掉培养液,而是发现了青霉素,

通过对青霉素的分离、培养,证实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

B.蔡伦改良纸的生产以后,书写材料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C.1960年5月15日,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如今激光已经应用在

工业,医学领域,人们的生活方面等,而且激光还是一种能量非常强大的武器。

D.1608年,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他制造了第一架望

远镜,后来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投入科学应用。

4.文中加点“相当多的”“其他的”“许多”“大多数”等词语都修饰“发明”,请简析其作用。(4

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夏日书简(节选)

艾青

我们来到这里已一个星期了。我坐在院子里给你们写信。

我是欢喜这山地的。①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

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

峻的,宽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变化的山!映在阳光里的数不清的山!

岩石,茂林,夹谷,峰峦,山与山之间的窄小的平野,沿着山向上延展的梯田,村

舍,零落在各处的村舍……构成了这旷野的粗壮而富丽的画幅。

我就生活在这环境里。每天我起来很早,我起来时月亮还在我的房子里留下最后的

光辉。因为白天太热,我常趁这时候写点东西。但我写的并不多,一到天大亮了就被一

些谁都不容易逃避的日常琐事打断。

上午看一点书。躺在床上看,这是最近才有的坏习惯。到午后一时左右照例是听见

了敌机马达的震响声,等这声音将临近我们的上空了,我们就出去……于是一架、两架、

三架,而一连几天了都是27架。于是眼见它们向北暗与重庆方面消失……不久,就紧

缩着心听着远方的轰炸声……

但我却在一种始终如一的信念里,一种只有出于最高的理智和最强的情感的信念里,

非常宁静地过日子,我非常安宁地相信自己的工作。像一个天文学者信任他由于数字证

明某颗行星在某时间内一定要陨落的工作一样。

于是,我在这种信念里,显得有些庸俗地自满了。

当我戴着麦秆编的宽边的草帽,穿着草绿色的布质的褪色的军裤,和缝补了好多次

的白衬衫,脚上是麻质的草鞋,手上拿了根爬山用的木杖,我常常发现自己有些可笑—

—这些不像那由于狂热而割伤了耳朵,又用狂热画了包扎了绷纱布的脸的自画像的,忘

戴着草帽的凡·高么?那老是用极强烈的黄色去歌赞太阳的庄稼汉?而当我走过了一片

玉蜀黍的林子又走进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闻着被太强烈的阳光所蒸晒的干土的气息,

我岂不像那可怜的朋斯或是那些欢喜向家畜致礼的可怜的田园诗人么?

我将在这里住下去。一天,人们把我最初介绍给小朋友们。我曾说:“我将要向你

们学习,我要向比我年轻的一代学习,因为中国假如不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是没有希望的。”

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但他们经历了多少患难了啊!他们从沦陷了的家乡跑出

来,尝尽了饥饿与流亡之苦……于是他们都变得很坚强。知识与能力都超过了他们的年

龄所能具有的程度。

在我没有到这里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他们里面的一个孩子的诗作,那诗作,比我们

每日所看到的报章杂志上的作品还要显得新鲜一点;同时,我还听说,他们里面有立志

要做鲁迅和高尔基的。而我的那可怜的小诗集《北方》,他们竟每人都手抄了一本。

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他们最富有热烈的探讨的兴趣。他们常

常一群一群地散坐在树木或是岩石上,在谈论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新的问题。我常常担忧:

我的气质和我的习惯会不会妨害他们对于我的接近?但我必须努力使自己和他们生活

得和洽,至少使我成为他们的可以坦白相处的朋友。

每天黄昏时,我们散步。普式庚林我们将会多去走走,因为它离我们住的院子太近

了——不,它是横列在我们住的院子前面的低地上。②改天,我还想找几个小朋友帮忙

搬几块石块做凳子,这样,我们岂不是可以在林子里朗诵诗人的《奥涅金》和其他的诗

作么?……但是,我们不久恐要举行夏令营了,或许我们会在一个小镇的街上出壁报,

贴街头诗……即使要朗诵,恐怕也将在茶馆里举行呢……

六月二十九日,北暗乡间

(原载《现代文艺》第2期,1940年11月25日出版,有删改)

文本二:

重庆一瞥

朱自清

重庆的大,我这两年才知道。从前只知重庆是一个岛,而岛似乎总大不到哪儿去的。

两年前听得一个朋友谈起,才知道不然。他一向也没有把重庆放在心上。但抗战前二年

走进夔门一看,重庆简直跟上海差不多;那时他确实吃了一惊。我去年七月到重庆时,

这一惊倒是幸而免了。却是,住了一礼拜,跑的地方不算少,并且带了地图在手里,而

离开的时候,重庆在我心上还是一座丈八金身,摸不着头脑。重庆到底好大,我现在还

是说不出。

从前许多人,连一些四川人在内,都说重庆热闹,俗气,我一向信为定论。然而不

尽然。热闹,不错,这两年更其是的;俗气,可并不然。我在南岸一座山头上住了几天。

朋友家有一个小廊子,和重庆市面对面儿。清早江上雾的,雾中隐约着重庆市的影子。

重庆市南北够狭的,东西却够长的,展开来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渐渐消

了,轮廓渐渐显了,扇上面着了颜色,但也只淡淡儿的,而且阴天晴天差不了多少似的。

一般所说的俗陋的洋房,隔了一衣带水却出落得这般素雅,谁知道!再说在市内,傍晚

的时候我跟朋友在枣子岚垭,观音岩一带散步,电灯亮了,上上下下,一片一片的是星

的海,光是海。一盏灯一个眼睛,传递着密语,像旁边没有一个人。没有人,还哪儿来

的俗气?

从昆明来,一路上想,重庆经过那么多回轰炸,景象该很惨罢。报上虽不说起,可

是想得到的。可是,想不到的!我坐轿子,坐洋车,坐公共汽车,看了不少的街,炸痕

是有的,瓦砾场是有的,可是,我不得不吃惊了,整个的重庆市还是堂皇富丽的!街上

还是川流不息的车子和步行人,挤着挨着,一个垂头丧气的也没有。有一早上坐在黄家

垭口那家宽敞的豆乳店里,街上开过几辆炮车。店里的人都起身看,沿街也聚着不少的

人。这些人的眼里都充满了安慰和希望。只要有安慰和希望,怎么轰炸重庆市的景象也

不会惨的。我恍然大悟了。——只看去年秋天那回大轰炸以后,曾几何时,我们的陪都

不是又建设起来了吗!

1941年3月14日作

(原载1941年11月10日《抗战文艺》第7卷第4、5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青来到重庆之后,很快被重庆的美景吸引,这美景让他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B.艾青看到了喜欢诗歌的小朋友们经历的苦难,更看到了坚强和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

C.朱自清眼中的雾重庆,是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散后画上只加了点淡色。

D.朱自清从昆明来到重庆,看到了敌机的炸痕,但没有看到行人垂头丧气的神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5段,一连用了三个省略号,描绘了敌机来临时大家在不同阶段的反应,有

层次地展示了人们的心理。

B.文本一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作者在重庆时的穿戴打扮和用具,表现了当时生活的简朴和

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

C.文本二第1段把朋友以前没把重庆放在心上与到了重庆感觉重庆简直跟上海差不多进

行对比,突出了重庆之大。

D.文本二第2段描绘了市内的灯光。虽然重庆经过多次轰炸,但夜晚仍给人一种安静平

和的感觉。

8.艾青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诗人,他的散文同样富有激情,请分别分析文本一中画线的①②

处所蕴含的情感。(4分)

9.同样是以抗战时重庆为题材,文本一和文本二写法明显不同,请从题目、选材和主题

上比较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

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

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

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

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

....

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

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

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

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

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

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

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

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

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

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

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

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

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

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本文标签: 发明 需要 重庆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