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xml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七)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衡水摸底)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

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的共同主题的是( )

A.寻求救国之路

C.进行民主革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

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可知,都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救国”

和“民主”,排除A、C两项;四个事件均不涉及“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

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

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

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02-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

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维新变

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偏概全,B项

错误;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

子”不符,D项错误。

3.(2019·河北邯郸摸底)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

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

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 )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答案 C

解析 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

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

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狭隘的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B.反抗外来侵略

D.推翻清朝统治

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B项错误。

4.(2019·云南玉溪一中月考)到了20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

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

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这反映了当时

的中国( )

A.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

B.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

C.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

D.民族振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

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可知,在当时的中国民族振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故选D项。材

料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在实现民族振兴方面的一致,没有反映各

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排除B项;根据“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

见并不一致”可知,人们没有对清政府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排除C项。

5.(2019·甘肃武威月考)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

呈现“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这是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

业化浪潮的出现都( )

A.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

B.促进了政治体制的转变

C.由国际环境变化决定

D.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抵御列强入侵的自救运动,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也得

益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促进政治体制的转变,

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是自救运动,与国际环境变化关系不大,也未承担民主革命的重

任,故C、D两项错误。

6.(2019·安徽定远中学高二周测)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

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

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

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

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不同的时期,历史学家对洋务运动有不同的认识,这表明时代发展

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故D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

不同,故A项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历史评

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7.(2019·海南高考)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

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

A.降低生产成本

C.加强国防安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

厂”可知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可知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

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故选C项。迁往内地会加大生产

成本,排除A项;材料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排除B项;主要兴建的军事工业不

能缓解区域发展,排除D项。

8.(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

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

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

A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B项错误;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

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C项错误。

9.(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晚清时期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

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

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下列对于该文章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②对西装的作用有夸大之嫌 ③反映了革命党人

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 ④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

A.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

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

往以及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①③④正确;但材料也

夸大了西服的作用,②正确,故选D项。

10.(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

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

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

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

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故A项正确。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

阶级,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C项;马克思主

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

11.(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

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

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

反映了( )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答案 B

解析 当时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排除A项;立宪派和共和派都是

要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二者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和共

和派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强调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帝国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本文标签: 中国 材料 民族 排除 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