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怎么免费下载matlab软件)

第七讲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韦伯:时代背景与人生轨迹

一、时代背景

韦伯的一生始于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终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战败。

二、人生轨迹

1、父亲与母亲的冲突

2、姨妈家对他的影响

3、与父亲的激烈冲突,父亲归西,精神疾患,第一个学术生涯结束(经济史和法律史)

4、1903年进入第二个学术生涯阶段(社会学领域)

5、一战爆发,报名参军

6、长期的内心压抑和新教徒似的忘我工作摧毁了韦伯的健康,1920年病逝

第二节 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一、“理解”概念

- 1 -

❖ 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

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对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来说,理解是一个最为

基本的概念。

❖ 理解的概念最早源于解释学领域,是一种理解和解释问世著作的一种特殊方法,其

目的在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本的基本结构。

❖ 韦伯同意的狄尔泰的观点,认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另一方面,韦伯的理解

的“理解”不同之处在于: 理解与说明并不是对立的,理解是说明的前提,或者说是建立

因果关系的准备阶段;狄的理解对象是精神生活或干脆是作为精神生活的结果的文本,而

韦伯则企图将理解的范围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即理解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

个人类的发展历史。

❖ 在韦伯看来,理解只能以文化科学领域中的事象为限,以社会行动为限。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只需说明,不需理解。理解有两种形式;(1)“对特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直接的

观察性理解”,通过这种直接观察,我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为

什么,就需要凭借另一种理解;即(2)“解释性理解”,我们通过动机,即行动者赋予行

动的意义来获得理解。

❖ 进一步,社会学应该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是如何影响其行动的。社会科学在用

解释性的理解洞悉了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说明这些现象。

❖ 在对待因果关系的态度上,实证论者与历史主义学派迥然不同:前者认为社会科学

应该向自然科学那要,寻求因果法则的建立,或形成普遍的定律;而在后者眼中,社会或

文化科学叙述的是独特而无法重演的历史事件,因此对因果法则的寻求是徒劳无益的。

- 2 -


本文标签: 理解 说明 社会 生活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