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5月4日发(作者:listen and match中文)

总贸易框架增加值五部分例子

随着产品内分工以及贸易的蓬勃兴起,基于传统总量贸易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局限日

趋明显,增加值贸易视角的研究开始兴起,在核算体系及数据库等方面均日渐完善。文章

在回顾全球价值链理论脉络及前沿动态基础上,梳理了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的完善过程,

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融入路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和国

内价值链的融合三个角度总结了新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研究展望。

随着产品内分工及贸易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全球

生产经营活动被逐步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服务网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

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到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的测算问题,其中旨在将传统的

贸易统计引向一个更加合理的贸易统计上来的贸易增加值测算理论与方法成为全球价值链

研究中的热点。中国也是全球价值链的积极参与者及新核算体系的推动者,自2011年起,

商务部牵头组织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并于2014年底《全球

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2016年10月,商务部政研室和研究院共同推出《中

国推进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研究与行动》,11月底,商务部会同其他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鉴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及提升分工

地位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从贸易增加值视角对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研

究进行系统总结及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基础性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脉络及前沿动态

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源于波特1985年的开创性研究,他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价值体系

等概念,分析了企业的价值链构成,并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Porter,1985)。

同年,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科XX(Kogut,1985)在《0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

一书中,使用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Chain)概念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两位先驱人

物之后,Gereffi(1994)在研究美国零售商如何塑造海外生产网络时,将价值链分析法与

产业组织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并将其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

Gereffi(1999)进一步提出了分析全球产业的商品链分析框架。

进入21世纪之后,以Humphrey、Schmitz和Gereffi为代表的学者对全球商品链

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2a)探讨了全球价值链的

治理和产业升级问题;Humphrey(2001)和Gereffi等人(2005)进一步阐述了全球价

值链的治理问题;Humphrey和Schmitz(2002b)、Humphrey(2004)则进一步阐述

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这些研究初步构建了GVC理论体系。另外以Ernst(1999、

2002)、Ernst和Kim(2002)和以Henderson和Coe等人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派

及其合作者(Coe&Yeung,2001;Hendersonetal.,2002;Coeetal.,2004)则采用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和研究框架。事实上,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两个概念,部分学者将全球

生产网络看作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吴XX、刘XX,2007;白XX、刘XX,2014)。

近年来,对全球价值链的拓展性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其中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价值链治理、价值链升级、价值链融合等方面,实证研究则主要围绕最新兴起贸

易增加值核算而展开,具体包括测度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分工地位以及全球价值链

和国内价值链的融合等,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国内价值链及两者的融合成为新的前沿和

趋势。

二、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及数据库的完善

1.较早的核算方法。受数据的限制,较早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具体案例来研究全球价值

链,也有一些研究采用中间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和加工贸易海关数据的统计方法。然而,


本文标签: 价值链 全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