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idea安装及jdk环境配置)

科学之友

2022-11

 

08

探索世界

 永不止步

领域充满兴趣。这可能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人类的探索永远不会止步。

——202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解读

文|叶雨婷 张渺 张茜

  从人类起源,到量子奥秘,再到分子结构,即使从事的工作与科学研究毫无关联,人们仍然对这些前沿

  我们思考自身命运,好奇人类来自何方,是什么让人类与众不同;我们将视线投向微观世界,好奇粒子

之间奇妙的超距纠缠;我们好奇分子构建块是如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庞大而充满未知的世界里,

探索人类起源:揭示演化之谜

10月3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揭晓,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奖,以表彰他“在

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帕博发现,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

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

身上。这种古老的基因流向现代人类,在今天具

有生理相关性,比如影响人们免疫系统对感染的

反应。

不仅如此,帕博还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

科——古基因组学。他通过揭示现存人类与灭绝

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

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来自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相关资料指出,现

代智人大约起源于30万年前的非洲,人类的近

亲尼安德特人大约40万年前到3万年前在非洲

以外的欧洲和西亚居住,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欧

亚大陆共存了数万年。

对于人类与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人

尼安德特人头骨和斯万特·帕博教授

们长期以来了解甚少。关键的线索来自基因组信

息。到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整个人类基因组

都已得到测序。然而,研究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

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从远古样本中收集的基因组

DNA进行测序。

帕博意识到了技术上的难度。随着时间推移,

DNA会被化学修饰、降解成片段。数千年后只

剩下微量的DNA,并且残留的DNA会被细菌和

当代人类的DNA污染。帕博开始开发研究尼安

德特人DNA的方法,这项工作持续了几十年。

09

专题

Feature

2010年,帕博发表了首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

序列: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

大约80万年前。帕博和团队分析尼安德特人和

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对比分

析表明,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起源于欧洲

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而不是

非洲。

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共存中进行

了杂交。在现代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人类中,

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

2008年,帕博教授的团队对西伯利亚南部

一块距今4万年前的指骨碎片进行DNA测序。

结果引起了轰动:帕博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

的古人类,命名为“丹尼索瓦人”。与来自世界

不同地区的同时代人类的基因序列比较表明,丹

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也发生过基因流动。这种关

系首先在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群中

被发现,那里的个体携带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

DNA。

如今,因为帕博的发现,人们终于可以了解

到,这些已经灭绝的“亲属”们的古老基因序列

仍影响着当今人类。

安东·塞林格。他们用光子纠缠实验确认贝尔不

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三位科学家都使用纠缠量子态进行了突破

性的实验。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即使在分离

时,也像整体一样。他们的成果为基于量子信息

的新技术扫清了道路。”这是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对三位科学家科研成果的描述。

事情可以从1935年说起。当时,爱因斯坦、

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量

子力学还不完备,应该还有尚未发现的理论,即

某种隐变量,可以完整解释物理系统所有可观测

量的演化行为,以避免任何不确定性或随机性。

三位物理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关量子纠缠的思想实

验来论证这一观点,这篇论文的论述后来被称为

“EPR佯谬”(EPR为三人姓名首字母缩写)。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基于

“EPR佯谬”提出了贝尔不等式,并设计了一个

思想实验,使“EPR佯谬”具备了被实验验证的

可能性。论文发表之后的几十年,物理学者想出

很多种实验来检试贝尔不等式,其中就包括如今

的三位获奖者。

想要验证贝尔不等式需要很高的实验条件,

直到20世纪70年代,验证工作才陆续开始。约

探索微观世界:“纠缠”也很美丽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世界上没有人真的

懂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描述的一些现象看上去有

些“反常识”,不仅让普通人头疼,也让很多物

理学家头疼。

10月4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公布,20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

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

纠缠示意图

科学之友

2022-11

 

10

翰·克劳泽首先进行了尝试,然而他的实验仍然

存在一些漏洞。1982年,阿兰·阿斯佩第一次真

正意义上验证了贝尔不等式。实验结果违背贝尔

不等式,这说明隐变量不存在,量子力学是“非

定域性”的。

1997年,由安东·塞林格所领导的因斯布鲁

克大学研究组首次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性

实验验证。次年,他们让光子飞出相距400米,

这一实验使得“将量子态从一个粒子转移到远处

的一个粒子”成为可能。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量子力学充满

了难以言喻的美丽。

如今,许多基于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都已经

在应用领域发挥一定作用,比如正在快速发展的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加密通信技术。

发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

三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一个“简化困难”

的过程。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和摩顿·梅尔

达尔为化学的一种功能形式——点击化学奠定

了基础。在这种化学中,分子构建块快速有效

地结合在一起。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将点

击化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并开始将其应用

于生物体。

事实上,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是第二次获

得诺贝尔奖。2000年前后,他提出了点击化学的

概念,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化学形式。

不久之后,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

普莱斯相互独立地发现了点击化学王冠上的明

珠——铜催化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这是一

种优雅而高效的化学反应,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比如被用于开发药物、绘制DNA图谱和创建更

能满足需求的材料。

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则将点击化学提升

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在细胞表面绘制重要但

难以捉摸的生物分子——聚糖,她开发了在生物

体内起作用的点击反应,即生物正交反应。生物

正交反应不会破坏细胞的正常化学反应,被用于

探索细胞和追踪生物过程。

贝尔托西关注的一个领域是肿瘤细胞表面的

聚糖。她的研究揭示了一些聚糖似乎可以保护肿

瘤免受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因为它们会使免疫

细胞无法发挥作用。为了阻断这种保护机制,她

和同事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生物药物。这种药物目

前正在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新疗法是否有

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

学的巨大潜力才刚刚开始显现。

探索化学王国:让复杂变简单

有时候,简单的答案才是最好的。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

琳·露丝·贝尔托西、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

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开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


本文标签: 人类 量子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