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java数组元素逆序 (就是把元素对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11月
Nov.2008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第4期
No.4,2008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文章编号:1000—5463(2008)04—0074—07
[Fe(co)3(MePhPpy)2(ME12)](M=Zn,Cd,ng)的
Fe—M相互作用及其对3 P化学位移影响的研究
黄小璇,许旋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高校电化学储能与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应用密度泛函DFT理论PBEO方法对单核配合物[Fe(c0)3(MePhPpy)2]1、双核配合物[Fe
(CO)3(MePhPpy)2(MC12) (2:M=Zn,3:M=Cd,4:M=Hg)和[Fe(CO)3(MePhPpy)2(HgC12)2]5
的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了双核配合物中金属一金属间相互作用及其对 P化学位移的影响.结
果表明:(1)配合物2—4的稳定性为2>4>3.(2)Fe—M相互作用的强弱顺序为2 3<4.(3)NBO
分析得到Fe—M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 一n 和 一nM的电荷转移作用,而N—M的相互作
用以n 一n 离域作用为主.(4)用DFT—PBE0一GIAO方法计算1,3,5的”P化学位移值与实验值
较接近,并预测了2和4的 P化学位移分别为61.66和56.49.(5)形成双核配合物后,叮 一 一盯之一
离域增大,而O'Fe_p一叮之一 减小,使得P原子核所受的屏蔽作用比1的大,故双核配合物的”P化学
位移比单核配合物的小.
关键词:DFT(PBE0);GIAO;金属一金属相互作用;”P NMR
中图分类号:0641.12+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Fe—M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P NMR IN[Fe(CO)3(MePhPpy)2(MCI2)](M=Zn,Cd,Hg)
HUANG Xiao—xuan,XU Xua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Key Lab of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y on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Generation in
Guangdong Universities,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P NMR,the struc—
tures of mononuclear complex[Fe(CO)3(MePhPpy)2]1,binuclear complexes[Fe(CO)3
(MePhPpy)2(MC12)](2:M=Zn,3:M=Cd,4:M=Hg)and[Fe(CO)3(MePhPpy)2
(HgC1)2 j 5 are calcul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F)PBEO method.The conclu—
sioII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1)The stability of complexes is 2>4>3.(2)The Fe—M
interactions are 2≈3<4.(3)The Fe—M interactions mainly act as F 一P_nM and盯F。一c
_nM charge—transfer interactions,and the N—M interactions mainly act as nN—'nM.(4)
The P NMR chemical shilts in 1,3 and 5,calculated by PBEO—GIAO method,are in
收稿日期:2007—09—12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5938)
作者简介:黄小璇(1980一),女,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Email:Huangxx06@126.tom;许旋
(1964一),女,广东普宁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量子化学,Email:XUXLiRrt@8ClU1.edu.cn.
通讯作者
第4期
黄小璇等:[Fe(CO)3(MePhPpy) (MCh)](M=Zn,Cd,Hg)
的Fe—M相互作用及其对 P化学位移影响的研究 75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At PBEO—GIAO leve1.the儿P chemical
shifts are 6 1.66 and 56.49 in designed complexes 2 and 4.(5)Compared with the mono—
nuc]ear complex,the stronger Fe
c_ 之一P delocalization and weaker
—
一P_+ 乏一c inter—
acti。n increase the electron density 0f P nuc1eus in c。m ̄lexes 2~4.As a resuh.the P
’
chemical shifts in binuclear complexes show some reduction.
Key words:DFT(PBE0);GIAO;metal—metal interaction; P chemical shifts
含金属~金属(M—M)弱相互作用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在发光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已成为有机金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大多数含膦配体的配合物都具有催化
性,由于金属一金属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双金属催化剂常常表现出比单金属催化剂更好的催
化性能,部分还有发光性质,因此对此类材料的探索和设计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甲基苯基吡啶膦MePhPpy可作为桥联配体与2个金属结合成双核配合物.ZHANG等 』
用MePhPpy作为配体合成单核配合物[Fe(CO),(MePhPpy):]1、双核配合物[Fe(CO)
(MePhPpy) (CdC12)]3和[Fe(CO) (MePhPpy)2(HgC12):]5,并通过IR、孔P的NMR、元素分
析等方法对配合物1、3、5进行结构和性质的表征,还用x一射线衍射测定了5的晶体结构.实
验发现双核配合物3和5的 P化学位移都比单核配合物1的小.那么,与cd同族的zn能否
形成[Fe(CO),(MePhPpy) (ZnC12)]27实验得到配合物5,那么[Fe(CO)3(MePhPpy)
(HgC12)]4能否稳定存在?各配合物中Fe—M相互作用的规律如何?对此尚未有理论研究
的报道,只有本研究组 用量子化学方法对相似体系[Ru(CO)。(Ph:Ppy) (MC1:)](M=Zn、
Cd、Hg)进行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应用量子化学方法对配合物1—5进行计算,探讨配合物的稳
定性、Fe—M相互作用的实质及其对 P化学位移的影响.
1计算方法
本研究组 曾用不同的密度泛涵及基组对相似配合物[Ru(CO),(Ph Ppy):(MC1 )](M
=
Zn,Cd,Hg)进行计算,发现采用PBE0方法比B3LYP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更接近,且金
属原子采用SDD基组比LAN12DZ基组计算的结果更准确.因此本研究中采用PBE0方法,对
c、N、O、H采用6—31 G 基组,P及cl用6—311G 基组,金属原子用SDD基组优化配合物1
—
5的几何构型,并对2—5采用counterpoise方法进行BSSE 3 完全均衡校正计算其相互作用
能,应用DFF—PBEO—GIAO方法 计算体系I一5的 P的化学位移值,并进行了NBO分
析 .所有计算均采用Gaussian03 程序包.
2结果与讨论
2.1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对配合物1—5进行优化的几何结构如图1,结构参数见表1.由表1可知,5优化的键长键
角与其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值…较接近,说明所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对本系列配合物是可靠
的.从图1可见,单核配合物1中Fe为三角双锥构型,形成双核配合物2~4后,Fe的构型变为
7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
八面体.2—4的Fe—M键长在0.2633~0.2765 nm之间,均大于其共价半径和而小于范德华
半径之和,表明双核配合物中均存在着Fe—M相互作用.配合物中2个羰基间的夹角cl—Fe
—
c3由单核配合物的120.8o增大到双核配合物2—4的152.9—156.9。,说明Fe—M相互作
表1配合物1—5优化的几何参数
用改变了Fe原子的杂化方式.
2 3
4
图1配合物1—5的优化构型
第4期
黄小璇等:[Fe(CO)3(MePhPpy) (MC1:)](M=Zn,Cd,Hg)
的Fe—M相互作用及其对 P化学位移影响的研究 77
取Fe—M距离与其共价半径之和的差值△r(表2),讨论Fe—M相互作用的强弱,△r越
小,Fe—M相互作用越强;Ar越大,Fe—M相互作用越弱.从表2可见,体系2、3、4中Fe—zn、
Fe—Cd、Fe—Hg的△r分别为0.021 8、0.019 0、
0.O08 1 nlTl,其△r大小顺序为2 3>4,表明2和
3中的Fe—M相互作用强度较接近,而Fe—Hg相
互作用比Fe—zn、Fe—cd的强,这与[Ru(CO)
(Ph:PPy):(MC1:)](M=Zn,Cd,Hg)[2j系列配合
物的规律一致.
2.2配合物的稳定性和Fe—M相互作用
Ar:Diference between the Fe—M distance and
their sum of COWalent ridii.
表2 Fe—M键长及其Ar
为研究双核配合物2—4的稳定性,采用counterpoise方法进行BSSE完全均衡校正,按式
(1)计算MC1 与[re(CO),(MePhPpy) ]2分子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能AE,结果见表3.相互作
用能AE中,不仅包括Fe—M相互作用,还包括了N—M—N的相互作用.为了估算Fe—M相
互作用能的大小,设计了用H原子代替吡啶的简化分子模型[Fe(co),(MePhPH)。(MC12)],
根据式(1)的定义计算MC1:与[Fe(CO) (MePhPH):]2分子片的相互作用能△ ,AE 主要
反映了Fe—M相互作用的大小.
[Fe(CO)3(MePhPpy)2]+MC12
[Fe(CO)3(MePhPpy) MC12]
=
a b ab
AE=(E;+E;)一E , (1)
从表3可见配合物2~4的相互作用能AE 表3
采用BSSE校正的配合物2—5的相互
在273.0—322.8 kJ/mol之间,其大小顺序为2>
作用能 kJ/mol
4>3,即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2>4>3,2和
Complex
AE
2 3 4 5
4的稳定性比实验已合成的配合物3还大,表明2
和4理论上也能稳定存在,如果寻找适当实验条
件,也可能合成2和4.
配合物2—4中Fe—M相互作用能AE 在
201.4~245.2 H/mol之间,略小于[Ru(CO)
322.8 273.0 283.3 423.5
A醴 205.7 201.4 245.2 335.1
a:interaction energies between 1 and MC12.b:in—
teraction energies like AEH in which the PY groups
Wel-e replaced with H atoms.C:[Fe(CO)3(MePhP—
PY)2(HgCl2)2]were employed to analyse the sta—
bility contrasted to 4.
(Ph Ppy)2(MCt2)](M=Zn、Cd、tig)中的Ru—M
相互作用能(233.1~257.3 kJ/mo1)[2j.2~4中
强度顺序为:4>2 3,这与表4中的NBO键级一
AEH的大小顺序为:2 3<4,即Fe—M相互作用
表4配合物2—5中的Fe—M和M—N
的Wiberg键级
致,也与表2的△r得出的Fe—M相互作用强度
规律一致.
从表4可见,配合物2和3的M—N键级略
小于Fe—M键级,表明毗啶对Fe—Zn、Fe—Cd配
合物稳定性的贡献不能忽视.而配合物4,M—N
的键级小于Fe—M键级的1/3,表明吡啶对Fe—Hg配合物稳定性的贡献很小.
为了比较4和5的稳定性,计算了[Fe(CO),(MePhPpy) ]和[(HgC1:) ]2分子片的相互
作用能AE.由表3、表4可见,5的AE(423.5 kJ/mo1)比4(283.3 kJ/mo1)的更大;且5的Fe—
78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
Hg,N—Hg键级也大于4,即5中的Fe—Hg,N—Hg相互作用比4强,所以5比4更稳定,因
此,实验合成 得到5是容易理解的.
为进一步了解Fe—M、M—N相互作用的实质,可用NBO分析中的二级微扰稳定化能E(2)
来分析.由占据轨道(donor)的电荷向非占据轨道(acceptor)迁移产生的离域效应的稳定化能
由二级微扰理论计算,见下式:
)=Eij=qi去, (2)
其中,q 为给体轨道占据电子数,占 、 分别是NBO的Fock对角元(轨道能),F 为NBO的Fo—
ck非对角元.二级微扰稳定化能E(2)已较好地解释相邻原子间电荷转移、弱相互作用及其对
NMR化学位移的影响 .由表5可见,Fe—M相互作用包括nF 一n 盯 P—nM和盯 c一+nM
的电荷转移作用,而以13" 一n 和盯 一n 式为主.N—M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n 一n .
配合物2~4中的Fe—M、N—M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致,故取实验已合成的3为例进行分析,
由表5可知,电子由Fe—P、F。 表5配合物2 4中的Fe
M和N—M作用的二级微扰稳定化能
C的O-轨道向Cd的5s轨道
—
一
离域,相应的二级微扰稳定化能
E(2)分别为66.19 kJ/tool和
157.7 kJ/mol,总和为223.9 kJ/
oto1.而n 一n 的电荷转移作用
的E(2)值为67.07 kJ/tool,小
于Fe—cd相互作用.这说明了
Fe—Cd相互作用对双核配合物
稳定作用的影响比N—Cd相互作
用更显著,也与表4中配合物3
的Wiberg键级Fe—Cd(O.080 6)
和N—Cd(0.066 0)得到的结论
一
致.
2.3 Fe—M相互作用对 P化学位移的影响
随着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发展,近年应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相互作用体系的NMR参数越
来越普遍.而密度泛函方法的发展使有机大分子和金属配合物中NMR的计算成为可能 .
本文以l1 P0 为参照物,根据优化的分子构表6配合物1-5中 P化学位移的计算值6
型,应用D 一PBEO—GIA0方法计算配合物1一 和实验值6 及P原子的NPA电荷
5的 P的屏蔽常数盯,按8=O-H3Po4一(Tcomplex定义
计算 P的化学位移8, P化学位移的计算结果
见表6.参照物H,P0 的 P核屏蔽常数计算值为
306.82,与ZIEGLER等 m 计算的结果315.5接
近.从表6中可见,配合物1、3、5计算的 P的化
学位移值与实验值较接近_】 ,与实验值的误差在
0.17~3.70范围,说明计算方法较可靠.因此,用
第4期
黄小璇等:[Fe(CO)3(MePhPpy)2(MC12)](M=Zn,Cd,Hg)
的Fe—M相互作用及其对 P化学位移影响的研究 79
相同的方法预测设计的配合物2和4的 P的NMR化学位移分别为61.66和56.49.
根据核磁共振原理,P核受到的屏蔽效应随着P核周围的电子密度减小而减小,其化学位
移随着增大;反之,化学位移减小.金属一金属相互作用对相邻P原子的NMR化学位移有显
著影响¨¨.因所研究的配合物2—5都具有Fe—M相互作用,必然影响相邻的P原子的化学位
移.从计算结果和实验均表明Fe的双核配合物2—4的。 P化学位移都略小于单核配合物1,且
配合物1—4中 P化学位移大小顺序是1>2>3>4.
由表7可知,Fe—M相互作用形成后,一方面,双核配合物2—4中电荷由Fe—P的成键轨
道向zn,cd,Hg的4 S,5 S,6 S轨道转移,使得P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减少;另一方面,由于Fe—
M的作用,Fe的杂化方式发生变化.从NBO分析中发现,形成双核配合物2—4后,Fe—c键中
Fe的d轨道成份显著增大,由单核配合物的44.83%增大到69.71%、69.00%、69.79%.Fe—
C键中Fe的d轨道成份的增大使Fe—C键的电荷容易离域,双核配合物的Fe—C成键轨道与
Fe—P反键轨道能级差减小,由1的0.97 a.u.分别减小为2—4的0.57、0.60和0.65 a.u.,使
Fe—c键的盯电子容易向Fe—P键的反键盯轨道离域.其中,双核配合物中Fe—C的叮电子
向Fe—P的反键盯轨道转移(13" 一 一 一 )产生了比单核配合物1大得多的二级微扰稳定化
能,如3中盯 —c一叮乏一 产生了718.4 kJ/mol的二级微扰稳定化能,而1只有134.3 kJ/mol;而
且双核配合物中电子由盯 向盯乏一 的离域比单核配合物小,如3中盯 一 一盯 一 只有149.7
kJ/mol,而1的为271.7 kJ/mol,总体上使得双核配合物中 P所受的屏蔽比单核配合物的大,
因此双核配合物的 P化学位移比单核配合物的小.
表7配合物1—4中的C—Fe—P—Fe、P—Fe—c—Fe和P—Fe—M离域的二级微扰稳定化能
q— :Diference between the energy of donor orbital and aceeptor orbita1.
3 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80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
(1) [Fe(c0) (MePhPpy)2(MC1 )](2:M=Zn,3:M=Cd,4:M=Cd)的稳定顺序为:2>
4>3:
(2)Fe—M相互作用顺序为2 3<4;
(3) Fe—M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
相互作用以n 一n 为主;
一n 和盯 一n 的电荷转移作用,而N—M的
(4) 配合物1,3,5的 P化学位移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较接近,预测2和4的化学位移分
别为61.66和56.49;
(5) 形成双核配合物后17" 一 乏一 离域增大,而盯 一盯乏一 减小,使双核配合物中P
原子的屏蔽作用比单核配合物的大,故双核配合物的 P化学位移比单核配合物的小.
参考文献:
[1]KUANG S M,CHENG H,SUN L J,et a1.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organometlalic polydentate ligands.Syn-
theses of Fe—M complexes using Fe(CO)4(Ph2Ppy)[P ̄Ppy=2一(diphenylphosphino)pyridine]and trans
~
Fe(PhPMepy)2(CO)[PhPMepy=2一(phenylmethylphosphino)pyridine]as a neutral bi—or tridentate
ligand[J].Polyhedron,1996,15(19):3417~3426.
[2]xu X,FANG L,CHEN Z X,et a1.Quantum chemistry studies on the Ru—M interactions and the P NMR
in[Ru(CO)3(Ph2Ppy)2(MC12)j(M=Zn,Cd,Cd)[Jj.J Organomet Chem,2006,691:1927—1933.
[3] ST ̄TZER A,BISSINGER P,SCHMIDBAUR H,et a1.Trichloro— 3一 tris一(diphenylphosphany1)meth—
ane —trigold(I):Auriophilicity in a tringlae of gold atoms[J].Chem Ber,1992,125(2):367—372.
[4]LONDON F.Quantum theory of interatomic currents in aromatic compounds[J].J Phys Radium,1937,8:
397—409.
[5 j GLENDENING E D,REED A E,CARPENTER J E,et a1.NBO Version 3.1 Theoretical Chemistyr Institute
[CPj.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5.
[6]FRISCH M J,TRUCKS G W,SCHLEGEL H B,et a1.Gaussian 03[CP],Revision B.03.Pittsburgh,PA:
Gaussian,Inc,2003.
[7] CARPENTER J E,WEINHOLD F.Theoreticla studies of tirquinacene and diademane[J].J Mol Struct
(Theochem),1988,169:41—62.
[8] IWAOKA M,KOMATSU H,KATSUDA T,et a1.Nature of nonbonded Se…O interactions characteirzed by
170 NMR spectroscopy and NBO and AIM naalyses ̄J].J Am Chem Soc,2004,126(16):5309—5317.
[9] SASSMANNSHAUSEN J,GREEN J C,STELZER F,et a1.Models for solvation of zirconoeene cations:syn-
thesis,reactivity,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phenylsilyl—substituted cationic and dicationic zirconocene
compounds[J .Organometallics,2006,25(11):2796—2805.
lO RUIZ—MORALES Y.ZIEGLER T.A theoretical study of。‘P and Mo NMR chemical shifts in M
(CO)5PR3(M=Cr,Mo;R=tt,Ctt3,C6H5,F,and C1)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gauge
—
including atomic orbitlas J].J Phys Chem A,1998,102(22):3970—3976.
[1 1 EICItELE K,WASYLISHEN R E,COR ̄GAN J F,et a1.Phosphorus chemical shift tensors of phosphido
ligands in ruthenium carbonyl compounds: P NMR spectroscopy of single—crystal and powder samples and
ab initio calculations J .J Am Chem Soc,2002,124(7):1541—1552.
【责任编辑成文】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Fe(CO)3(MePhPpy)2(MCl2)](M=Zn,Cd,ng)的Fe-M相互作用及其对 31P化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13923838a65793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