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linux入门很简单pdf下载)
第33卷第8期
2 O 1 3年8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3,No.8
Aug.2013
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8—0034-02
解析《最后一个人》中的反乌托邦思想
张姗姗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从《最后一个人》入手,从帝国主义带来战争和瘟疫、慈善家无法拯救全人类两个层面,分析玛丽・雪
菜对于丈夫玻西・雪莱慈善家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好友乔治・拜伦拿破仑式的理想主义鸟托邦思想的怀疑和否
定,指出玛丽・雪莱个人独特的中产阶级保守主义思想。
关键词:反鸟托邦;帝国主义;慈善家;保守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
《最后一个人》是玛丽・雪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
部半自传体的小说。《最后一个人》写于1826年,这时其夫
玻西・雪莱与好友拜伦已相继去世。这部小说既寄托了作
者对于二人的思念,也对二人的政治思想进行了评述。
拜伦拿破仑式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思想的怀疑和否定,指
一
出玛丽・雪莱个人独特的中产阶级保守主义思想。
、
帝国主义带来战争和瘟疫
《最后一个人》的故事发生在2l世纪末,玛丽・雪莱
假想那时英国的国王退位,共和制度初步建立,英国人民对
新政府充满期待,急需新的领导人和新的政权形式来带领
国内目前并没有对这部小说进行系统研究,但国外的
文学批评家对该小说却十分重视。批评家李・史特伦伯
(Lee Sterrengburg)也指出,“《最后一个人》所提及的政论文
和政治事件或许是小说中最多的。”批评家安・米勒(Anne
Mellor)指出《最后一个人》“全盘否定了19世纪早期主流
人民实现幸福生活。两个年轻人的表现出类拔萃。一个是
雷蒙德勋爵,一个是艾德里安,卸任国王的独子。两人才华
横溢,但个性迥异,雷蒙德勋爵潇洒俊逸,豪迈奔放,而艾德
里安热情浪漫,平易随和。小说开篇时,雷蒙德从希腊的战
场上凯旋,成为风靡一时的英雄。在竞选护国主时,凭借个
人魅力,他成功当选。
玛丽・雪莱将雷蒙德塑造成了一位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形象。他急切的追逐权力,但又厌恶专政,渴望自由和平
等。他雄心勃勃,在得到最高权利后,他制定出了上千个改
革计划,希望能够促进英国的社会发展,并最终实现全人类
的自由平等。他希望“贫困得以消除,处处交通便利,”“人
们的外貌不再决定于天使的赐福;疾病消除,人们不再承担
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自信通过自己的规划,可以迅速实现
他心中的乌托邦。但是日复一日,当发现自己被繁琐的El
的政治思想,指出所有的文化意识形态都只是毫无意义的
假想。”本文的研究受到这些观点的启发,并进一步从反乌
托邦这一侧面来探讨玛丽・雪莱对于玻西・雪莱和拜伦爵
士二人乌托邦式的政治思想的否定。
乌托邦(utopia)一词来源于莫尔的小说《乌托邦》,之
后成为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表达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fic Jameson)指出,乌托邦
在第一世界的后现代社会中已经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词
语。
从乌托邦思想降世起,反乌托邦思想就如其影子般形
影不离。反乌托邦思想包罗万象,包含所有反对乌托邦的
思想与观念。克里山・库玛(Krishan Kumar)在《近代的乌
托邦与反乌托邦》一书中曾经总结出几种反乌托邦思想。
反乌托邦主义者可能信仰宗教,认为人性本恶,怀疑人类社
会无法实现永久的和谐;他们也可能对政治变革持保守态
度,认为理性社会应当拒绝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现有
社会的统治。玛丽-雪莱就是后者,她虽然出身于典型的
激进主义家庭,她的父亲是英国著名激进政论家威廉・葛
德文(William Godwin),母亲是女权主义作家玛丽・沃斯通
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但她的亲身经历及她独立
的思考使她倾向于保守主义。
本文试从《最后一个人》入手,试从帝国主义带来战争
和瘟疫、慈善家无法拯救全人类两个层面,分析玛丽・雪莱
对于丈夫玻西・雪莱慈善家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好友乔治
常事务所累,却又无法根本革除政治制度的腐朽时,他开始
抱怨政治制度暴虐的本质和对人性的压抑。雷蒙德于是再
次来到希腊,投入到战争中。
根本来讲,雷蒙德则是一位帝国主义者,他一厢情愿地
认为自己设想的政治模式是最优越的,可以使得世界上人
人所得其所。为了实现他的帝国梦、他的乌托邦,他唯有通
过强权、暴力、战争的手段。玛丽・雪莱笔下的雷蒙德勋爵
是拜伦与拿破仑的结合体。玛丽・雪莱清醒的认识到即使
拜伦掌握了政治权力,像拿破仑一样拥有高超的军事指挥
才能,也无法实现他的乌托邦。相反,他发动的战争只会带
来暴力、血腥、瘟疫。
拜伦希望能够通过武力斗争实现全世界的大一统。他
支持民族解放,但将异教徒的奥斯曼帝国假想成落后、野蛮
收稿日期:2013—04—17
第8期 张姗姗解析《最后一个人》中的反鸟托邦思想 35
和极权的专制封建帝国,本就带有一种西方帝国主义者的
优越感和统治世界的霸权心态。他渴望在全世界范围内进
行“政治领域的重建”,用西方的政治理想改造东方政治传
统,这种思想实质上同样是一种极权主义。正是因为雷蒙
德要实现征服东方的野心,他开启了君士坦丁堡了大门,同
时他也为肆虐的瘟疫病毒打开了进入欧洲的大门。也正因
为这场瘟疫,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毁灭。而面对着死亡之城,
雷蒙德也心灰意冷,深感自己罪孽深重,最终在愧疚中死
去。
国中存在的乌托邦世界的哲学家”xi。玻西・雪莱相信实
现乌托邦的重要手段则是人类自觉的慈善行为,理性与道
德是实现美好社会的基础。雪莱曾经发表《关于成立慈善
家协会的倡议》一文,倡导中上阶级人士要为普通大众谋福
利。小说中,艾德里安试图帮助他知道的每一个穷人,并鼓
励人与人的互相帮助。他不希望通过政府强制或者暴力革
命的手段来达到财富的平均分配。玻西・雪莱对博爱的信
仰和慈善家式的政治思想恰恰与l9世纪中期圣西门的空
想社会主义构想一致,圣西门预想,“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
我们背后,而在我们眼前;-lf就在社会秩序的完善之中。我 对于大同社会和民主制度的执迷在19世纪初的欧洲
成为人们思想上的瘟疫,拿破仑成为欧洲民众的精神偶像,
欧洲各国的殖民活动和势力争夺也风起云涌,他们在用枪
炮打开那些古老国家的大门的同时,也企图将欧洲的政治
制度和宗教信仰一并输出,同化奴役这些国家。玛丽?雪
莱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看似是造福全人类的乌托邦思想实
则是企图通过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来获得政治和经济的霸
权的帝国主义野心。帝国主义带给当地民众不是乌托邦,
而是战争,贫困、瘟疫和死亡。通过雷蒙德这一人物的塑
造,玛丽・雪莱提出,拜伦所描绘出的自由乌托邦最后只能
通过帝国主义的军事征服才能实现,而硝烟弥漫的世界非
但不是乌托邦,反而成为了屠宰场,最终带来的是毁灭和灾
难。正如波普尔所说,“无论他的目的如何慈善,它并不给
人带来幸福,而只是带来那种生活在专制政府之下的诅咒
的常见的灾难。”
二、慈善家无法拯救全人类
小说中,最后一位护国主艾德里安是以玻西・雪莱为
写作原型。与玻西・雪莱一样,艾德里安谦逊热情,与人为
善,慷慨豪爽,充满诗人的浪漫幻想。他安身为王子,却蔑
视权势,自动放弃王位,支持国家采取共和体制。他希望能
够“削弱贵族的权力,尽可能地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平均化,
并在英国采用一种完善的共和制度。”,他沉浸于对未来和
宇宙世界的幻想之中,对人类未来的估计非常乐观,相信终
有一天人类将步人大同社会。
玻西・雪莱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他反对暴政、压
迫,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均;信奉平等主义,追求正
义、自由、平等、博爱和人类的全面解放;渴望人类未来会进
入一种类似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同社会。马克思曾经设想,
如果雪莱活得再久一些,定会称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小说
艾德里安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是乐观的,他相信世界
最终会称为人间乐土,称为“上帝专门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宫
殿”,而人类“值得拥有这一的殿堂”。
同时,玻西・雪莱也是一个“追求在柏拉图式的理想王
们的祖先从未得见,我们的子孙有一天却会抵达那里;我们
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清除道路。
然而最后,瘟疫扩散到英格兰后,人口锐减,病痛、贫困
和暴力威胁着每一个人,人类似已走到了灭绝的边缘。艾
德里安初期仍然坚信苦难是短暂的,他不顾个人安危,主动
担当起护国主的职责,尽力控制瘟疫的蔓延。但是,他很快
发现在死亡面前,人类的理智已被罪恶和狂躁完全吞噬,种
种犯罪势力盘结,社会秩序已不复存在。虽然手握权柄,但
他对于人性的信仰和慈善家式的政治理想使他不愿采取强
硬措施。在人性的罪恶与残酷的现实面前,艾德里安感到
无比失望。他对人性之善的信仰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
也最终化为泡影。他的乌托邦设想最终幻灭了,他痛苦的
呼喊“上帝造人,难道只是让他最后成为自然界生机勃勃的
植物根下的一坏黄土吗(……)我们引以为傲的璀璨梦想
就此褪色了吗?”艾德里安对人性于未来的信心最终被现实
击碎。他最终因过度劳累,身染瘟疫而死。
玛丽・雪莱发现,玻西・雪莱从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
的有效途径和现实支持,而只寄希望于人类之间的互帮互
助,尤其依靠贵族、富人对于穷人的资助,实现天下大同,而
这一手段是不现实的。个人的慈善行为既无法解决社会存
在的种种制度问题,也无法引领人性逐渐完善。玛丽・雪
莱清醒地认识到玻西的慈善家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法
拯救全人类的苦难,这一思想是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的。
三、结论
《最后一个人》是在玛丽・雪莱孀居期间写就的,表达
了她对拜伦和雪莱真切的怀念。她歌颂了二人非凡的天赋
与才能及对于变革社会的责任感,同时此时的玛丽・雪莱
在政治上逐渐趋于保守,她更看重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
业的基础上进行实用的、切实有效的社会改革,而并不好高
骛远,追求遥远未来的乌托邦。《最后一个人》体现出玛丽
・
雪莱对于其熟悉的激进主义思想的质疑与否定。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解析《最后一个人》中的反乌托邦思想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13181860a62282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