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springboot包含ssm吗)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召南 执行合并操作(2009-07-04)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
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
骨,这些墓葬中少则
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根据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一文统计,已发
掘的商代墓中,共殉近四千余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
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
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良臣之子奄息、仲行、针虎
也在其列,秦国百姓为之哀恸,作《黄鸟》之诗。
至战国末年,由于铁器工具的发现,农耕技术的改进,生产力逐渐发展,于是作为劳动
者的“人”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同时由于人本思想萌芽,人殉逐渐受到非议,开始多以陶
俑、木俑来代替。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止人殉。但这一禁令即使其子孙也没有遵守,
秦始皇死后,“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西汉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废除。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
遭到了撤消封国的处罚。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跟随太宗多年的两个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
尔和契何力铭感于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请殉葬,被刚继位的高宗皇帝李治所禁止。
但在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人殉这一丑陋现象却一直没有禁绝。唐武宗病危,他
平日宠信的王才人对武宗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自经于幄下。《宋史》中也看出宋
代亦有妃嫔殉葬之事。宋高宗宠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驾崩后,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
让她们自便,实际就是胁迫她们自杀,殉高宗之葬。从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中亦可看到元代的人殉现象。书中说:“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
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历代人殉之不绝。1971年在洛阳东关发掘到东汉晚期的墓葬,内殉
有10人,男女各5。近年来凤翔县境内抢救出土一座唐代古墓,其中亦有两具殉人朽骨。
汉代以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殉现象虽不乏记载,但终究属于零星发生,那种制
度性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杀殉毕竟已不复见。但人殉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在时隔千年之后,
在明代却又死灰复燃。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
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明史·后
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
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在以
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为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所效仿,重新成为一种制度,制造了
大量人间悲剧。
其后,成祖朱棣的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
仁宗朱高炽献陵有5名妃嫔陪葬。据《明宣宗实录》,计有:贵妃郭氏,谥恭肃;淑妃
王氏,谥贞惠;丽妃王氏,谥惠安;顺妃谭氏,谥恭僖;充妃黄氏,谥恭靖。其中贵妃郭氏
身份特殊,在所见明代皇帝殉葬宫人中未见地位如此之高者。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载:“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
耶!”说明郭贵妃是自愿殉葬,但也不能排除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仁宗在位仅一年,临死前
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就是这样,却还殉
葬了5名妃嫔。
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则有10名妃嫔殉葬。《明史·后妃传》载:“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
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
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
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盖宣宗殉葬宫妃也。”这十名妃
嫔比起许多同样殉葬却连姓氏都没留下来的那些妃嫔,多少也算是幸运了。
殉葬的妃嫔、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然后再装敛入棺从葬。殉死时,其状甚惨,朝鲜
《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
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
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宫女们被吊死之前,
嗣皇帝朱高炽还假惺惺地接见她们,以示褒扬。《李朝世宗实录》中还特别记载了有个朝鲜
选献的韩氏宫人,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
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十年后金黑等朝鲜婢女回到朝鲜,朝鲜史官记下她们的亲眼
所见,即是《实录》中的这段记载。
殉葬的妃嫔,往往都是宫廷中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
一名叫郭爱的宫人,进宫不到一月,连宣宗的面都没见过,就被迫作了殉葬人。《明史·后
妃传》中载:“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
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
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才华横溢的郭爱临死前给世人留下了一首楚辞,
字字血泪,嗟叹命运的捉弄,更声讨了吃人的人殉制度,揭下了封建帝王伪善的面具。
当时人殉不仅出现在皇帝的葬礼中,诸王的葬礼中人殉也屡见不鲜,在正史的记载中就
可窥一斑。《明史·诸王传》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愍王朱薨,“王妃殉”。
永乐十二年郢靖王栋薨,“王妃郭氏,„„遂自经”。
宣德元年(1426年),唐靖王朱琼烃薨,“妃高氏未册,自经以殉,诏封靖王妃”。
宣德五年(1430年),蜀靖王朱友薨,“妃李、侍姬黄皆自经以殉”。
正统三年(1438年),卫恭王朱瞻埏薨,“妃杨氏殉,赐谥贞烈”。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p/1713915442a65752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