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关于fifo描述正确的是)

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的闪光点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

念所提出的要求。科学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美育 闪光点

科学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为了解决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美

育实施问题,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写出真情实感,不受传统写作教学

中写作模式的束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毋庸置疑,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中非

常重要的一种素养,是学生实现终生发展的必备能力。

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领域实施美育,

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学生写作的训练大都重在技法、规

范,写作教学也重在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而缺少必要的审美能力的

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

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与当前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

密切相关的,是时代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才能

寻找到美育的闪光点,让美育不再是纸上谈兵呢?经过一段时间的

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写作教学中,大众传媒可以成为提高美育效

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正处于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感觉敏锐、表现欲望强烈这—

特殊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渴望交流、倾诉是他们的愿望;模仿能力强

是他们的特质;生命籽个性张扬、生机勃勃赋予了这些孩子,在这个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领略生命之美、丰

富生活经历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这为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的闪光

点奠定了心理基础,提供了一块可供耕耘的心灵沃土。

(一)利用大众传媒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增强美育的形

象性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

位”。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他们对于“美是什么?”是缺乏理性判断力的。但是“事物的美总

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美在什么地

方。”大众传媒正是化抽象为形象,传达美的讯息的重要手段。例如:

笔者在一堂名为“让爱充满世界”的作文课上,为学生播放了电影

《生死速递》,影片中母子之情、人与人之间的爱心这些抽象的美

的概念都在电影中通过人物表演具体地体现出来。

(二)利用大众传媒可刺激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进行美育,增强美

育的实效性

美国著名的佩斯基金会在关于情绪支配的儿童自传研究表明,电

影可以激发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到极限”。例如:在一堂名为“呼唤

情感。的作文课上,笔者播放了一部动画片ⅸ冰河世纪》。动画片是

最受青少年欢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优美的想象画面、夸张的拟

人式造型,加上幽默的对话和感人的情节,使得学生面对接近自己

知识层次的对象时,在浓厚的兴趣和放松的情绪氛围中进行了审美

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的习作。

硬币

偶然,一个年轻人在街上走着,无意间遗失了一枚硬币,年轻人不

以为然,大步迈过了硬币。一个男孩看见了,拾着硬币,气喘吁吁地

向年轻人追去,追上了以后,才把硬币满意地交回年轻人,一蹦一跳

地走了。

年轻人错愕了一下,然后会心地笑了。

当我在看到了这个画面后,我的心震撼了,我的心也纯真了,原来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冰川,这么容易融化,一枚硬币,一个男孩,一个

动作就把冰川缩短为零距离的接触,只是小小的一个男孩让人们看

到真正的纯真。

人与人的距离只在一念之差,充满了纯真的心,会将距离变成温

暖。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好缩短,虽然在某些人认为这是很愚

蠢,但在我心中,却是无价的。

(三)利用大众传媒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理性思

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美育的人文性

情感是生命的承载体,情感总是反映和体现生命状态,与生命是

密切相关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真、

善、美,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优秀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往往蕴含了

许多情感元素,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

(四)利用大众传媒可以更好的搭建学生发挥独特体验的平台,增

强美育的创造性

美的东西其实有着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因此,美需要不拘一格的

发现者。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张扬他们的个性是

美育的重要目标。大众f传媒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条件,因为大众

传媒“具有很强的想象创造性,电视、电影是用形、色、声传情达

意的,画面内容较为丰富,使学生产生联想的线索较多”。

(五)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与德育的结合点,增强美育的实用性

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其情感价值观逐步

形成。通过美育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德育完成“育人”目标。大

众传媒为找到美育和德育的结合点提供了空间。如笔者布置学生每

天进行新闻记录,并且写新闻简评。学生在每天的记录过程中,拓展

了知识面,情感和价值观也受到了舆论的正确导向。我们不妨来看

看学生的一则新闻简评。

新闻记录:2003年8月8日北京召开抗击非典表彰大会

简评:中国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全国人民的血脉相连在一起,我们用自己沸腾的血,输入他坚

实的血脏,我们时刻准备,准备着与病魔做斗争,生命是胜利的代言

人,我们将为此宣誓:我们时候准备着。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面对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尚不

成熟,极易受外界影响的中学生实施美育的时候,如何正确使用大

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中的积极因

素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此,教师在选择传媒手段,作品,授课方式的时候,都必须对媒

介的审美性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从各方面充分考虑其可能产

生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此的可能反应,这对教师本身审美能力和综

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2]姚全兴《生命美育》.

[3]曹卫真,曹玲《电视媒体与美育》.


本文标签: 学生 美育 写作 教学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