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5月11日发(作者:数据库2000)

【作业表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基本信息

年级 八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依据

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

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

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

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

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

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

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内容依据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

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

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

律制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了解违法与犯

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本课所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

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

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民事法

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

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

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

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

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

护权利的意识”

做守法的公民

人教版第五课(共三框)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3)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4)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4)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2. 民事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行为?,民事责任包括你哪些内容

3.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哪些内容

4. 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6. 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共三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每框一课时。

第一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违法行为,学会判定各种违法行为;属于法律知识的概况性了解;第二框涉

及的内容主要为犯罪(严重违法行为),了解犯罪含义、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预防犯罪的方

法。最后一框善用法律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贯穿生活之中,做到知法、学法、

守法、用法。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法不可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课型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第一课时,核心内容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

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薄弱,对一些违法行为界定不清晰。

3. 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规范自身行

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违法行为。

4.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辨别各种违法行为

5. 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

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

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

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预习:学生能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完成预习卡,且正确率较高.(3分)

学生能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完成预习卡.(2分)

学生能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完成部分预习卡(1分)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气

氛较为热烈,完成全部讨论任务(3分)

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有组员发表看法,其余成员做到认真倾听,基本完成讨论

任务(2分)


本文标签: 法律 学习 学生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