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3月7日发(作者:win11自定义鼠标样式)
第9卷第11期 2018年06月Vol.9 No.11June 2018体育赛事记者现场采访失范原因探析申 颖(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摘 要:“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思考是记者的本分。”体育记者在采访中不断提一些“雷人”的问题不仅会让运动员尴尬,让体育迷们不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中国体育记者的形象。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效果是由其他四个环节或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体育记者惹众议,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采访准备不足,更是记者的专业素养不够所致,是固化思维方式和先入为主的宣传引导式的采访手法、角色失范以及缺乏人文精神,加之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的缺乏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体育新闻;现场采访;角色失范;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1-0077-01央视体育记者冬日那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的赛后采访遭到无数网友的诟病。2010年南非世界杯,央视体育记者陆幽问C罗:“梅西已经进球了,现在是否轮到你了?”让没有进球的C罗陷入尴尬。网易甚至曾制作专题“拿什么来‘拯救’你,央视体育记者”专题。学者拉斯韦尔曾提出著名的5W模式,看似简单的体育赛事采访却令观众反感,其原因我们可以从相关的传播环节去思考和分析,采访的问题有什么不对,记者需要提升哪方面的素质,传播渠道是如何作用于传播效果的,以及受传者和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采访内容失范(一)频繁事实失误在采访运动员王佳丽的时候,冬日那提问:“今天在场的36名运动员中,你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王佳丽回应:“没有吧,我不是年龄最大的。”2017年,伦敦世锦赛采访谢震业:“第一次在世锦赛跑百米什么感觉?”谢震业说:“应该也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北京世锦赛就跑过百米的比赛。”由于体育赛事采访的特殊性和赛场状况与结果的多变性,要求记者在赛前做足大量的准备工作方能在赛场上不犯低级错误。(二)采访问题多刻板印象例如,2014年仁川亚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赛后一名记者采访司雅杰“同场竞技的对手都比你个子矮,比你瘦,你会因此胆怯吗?”司雅杰愣了一下,回答:“不会啊,又不是长得矮就能跳得好。”冬日那采访C罗时提问:“小罗,你看好梅西成为新球王吗?毕竟你已经没有希望了。”(三)问题无厘头或者过界2014年,斯诺克大师赛首轮特鲁姆普首战被淘汰,在赛后的发布会上一名中国记者毫不留情地发问:“今天比赛你有尽全力吗?”被特鲁姆普嘲笑:“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2015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后,一名记者问张继科如何看待昨晚宁泽涛游泳的突破时,张继科回应“跟我有啥关系”。二、记者角色失范(一)个人倾向过多,以个人角色代替媒体角色英国的报刊投诉委员会(PCC)在《新闻编辑职业守则》规定:在自由地发表评论和宣传呼吁的时候,[1]也应当注意评价、猜测和事实的区别。在体育田径赛事新闻界,众所周知冬日那与刘翔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是在采访中不顾其他参赛运动员的感受,狂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就是一种角色越位。例如,冬日那提问史冬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反正冠军是刘翔的。”“史冬鹏,你觉得和刘翔一个时代是不是很悲哀?”(二)问题设定好框架和情绪2013年,李娜法网第二轮意外出局,有记者提问:“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的最差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李娜回应:“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这样的答案让不少球迷觉得大快人心。媒体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设定好既有的框架:你赢了,一定是国家、教练培养得好;比赛输了,就应该自责与道歉。运动员的父母一定是牺牲、奉献、伟大的,运动员一定是谦虚的,没拿奖牌就应该自责,这其实还[2]是体育宣传思路没有改变。(三)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就是对人性的肯定和挖掘,因此彰显人文精神必然是体育新闻的主题之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集[3]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与尊重。2017年,伦敦田径世锦赛葛曼棋的交接棒失误后一直在向队友和观众道歉,冬日那拿着话筒问怎么就失误了、是什么原因、赛前你有没有注意等,葛曼棋在镜头前痛哭。许多网友认为此举伤害了运动员和观众的感情,无疑是在伤口撒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记者应谨记:记者是质疑者,但不[4]是质问者;记者是记录者,但不是审判者。三、体育新闻的特殊性与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体育赛事采访现场的状况瞬息万变,体育电视新闻采访对记者有着更高的要求,记者的提问技巧是影[5]响电视新闻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一代的受众更多地选择在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观看直播,其优点之一是可以实时地与体育迷和网友交流,各种意见的流动也更加频繁,对体育新闻记者的评价容易引起共鸣,形成舆论。这就要求体育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四、受众口味已经变化对比傅园慧的金句“洪荒之力”的流行与她本人的受欢迎,不难看出新一代的受众更喜欢坦诚、敢说真话、有个性的运动员。因此,当记者提一些大而空、无厘头或伤害感情的问题的时候会遭到观众的反感。新一代运动员的思维已经改变,身上的那种为国争光的压力相比较上一个时代的运动员已经减少,体育竞赛精神正在回归。这也告诫新闻从业者,(下转第79页)77
第9卷第11期 2018年06月Vol.9 No.11June 2018存在,人们对它的消费属于一种精神体验。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爆款文章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导致头部效应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长尾理论出发,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离不开PGC、UGC和OGC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PGC贡献内容深度,挖掘用户消费需求;UGC贡献内容广度,提高用户黏性;OGC贡献专业的原创内容,增强用户信赖。(二)“把关人”理论“把关人”最早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有学者研究过新媒体去中心化把关对于卢因的传统“新闻把关人”概念的挑战,总结出新媒体“个人[4]把关—协同把关—网站把关”的三级把关模式。即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把关完全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编辑把关。在三级把关中,网站把关是最终环节,也就是网络编辑把关。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必须通过把关保证其内容的质量和价值。正如公众号中出现的照片征集活动,以前都是评审专家进行拍板定案,决定获奖或公开发布的照片。但在受众主动性很强的今天,照片征集、文章征集等活动都是采取观众投票的形式,以专家评论作为参考意见,观众的喜好程度占较大比重。但经过这些程序后,最终结果还是由网络编辑进行内容编写,最后向受众传递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OGC聚合UGC和PGC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微信内容运营过程中,内容生产离不开3C的相互补充,也证实了OGC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被淘汰,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四、回归OGC,让3C在内容运营领域并驾齐驱(上接第77页)时代在变,观众的新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了信息提供者,而不再是布道者,观众需要的是更接地气、更真实的新闻采访。
五、行业自律和问责机制缺失出现失范行为后,没有及时纠正与自我批评是许多体育记者长期以来遭到观众诟病的原因之一。张志安教授在谈到媒介自律和行业监督时表示单靠媒体的[6]自律还不够,应该倡导行业监督。例如,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在职业伦理规范中就写道:“要做好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潜在的伤害与令人不悦的体验之间的平衡,对新闻信息的追求不是狂妄自大和不[7]恰当地干涉的通行证。”我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因为条目过于宽泛,常常出现无人监督和无法执行的情况。郑保卫教授认为,引进西方的媒体评议会就是一种好方法。媒体评议会是新闻行业自律监督和仲裁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媒体评议会恰恰能弥补这一空白,有利于形成行业自律和监督。六、结语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说:“不让人反感的传播应当是一种准人际传播。”新媒体的转型与改革不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内容来源不仅有UGC和PGC,OGC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过往的OGC概念,我们应该将其置入时代背景中重新考量,它具有原创和聚合的双重功能。UGC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受众与媒体间的黏性;PGC保证了UGC信息的优化与完善,重视内容挖掘的深度和质量;OGC保证了PGC和UGC的专业化,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和强大的宣传力量。注释:①何小鹏认为,内容可以分为大内容(比如影视、游戏)、微内容(比如微信、微博)和小内容。微内容是个人间沟通的信息,微内容本身脱离了人和人之间的关注关系。但小内容非常不同,小内容有沉淀价值和媒体价值,其商业价值也会比微内容更高。②马东所强调的“垂直生态系统”是指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开发、生产和IP经营,通过与互联网视频平台深度合作,创作出更有趣、更能打动受众的产品,力图构建起互联网时代的优质视频内容。参考文献:[1] 顾洁.“受众参与”:一种超越“用户生产”的新闻实践——从BBC的实践看一种发展中的新闻样态和类型
[J]. 新闻与写作,2013(09):80-82.[2] 2015微信公众号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报告[DB/OL].中商情报网,2016-01-11.[3] 胡泳,张月朦.互联网内容走向何方?——从UGC、PGC到业余的专业化[J].新闻记者,2016(08):21-25.[4] 周荣庭,唐树宏.掘客的把关模式及其特性——以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5(06):81-85+96.作者简介:巴桂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学术)二年级,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仅要从技术、设备、制度入手,更要从媒体人的观念改起。新时代的受众不再是信息和观点的完全接受者,他们与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媒体人提升专业素养、转变观念,重拾人文精神,把被采访者和受众当作平等的群体,做好信息传播工作,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督制度的建设,这样才不会出现下一个体育新闻界的“尬聊之王”。参考文献:[1] Editors’Code of Practice[DB/OL]. https:///editors-code-of-practice/,2017-09-10.[2] 谷鹏,陶玉流. 1949年以来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视角的变化[J].体育学刊,2011,18(2):41-49.[3] 马得平.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2):40-45.[4] 刘畅.记者的角色——对采访中媒体角色失范的再思考[J].科技传播(上),2013(1):5-6.[5] 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下),2012(10):182-183.[6] SPJ Code of Ethics[DB/OL]. http:///,2017-09-10.[7] 郑保卫.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状况和对策[J].新闻传播,2005(1):9-12.79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体育赛事记者现场采访失范原因探析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09769631a54590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