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webservice地址格式)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心指数(cardiac index)
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搏功(stroke work)
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可用搏出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 能来表示。
8.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 速度)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
9.异长调节
Starling机制是指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10.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1.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
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2.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
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13.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14.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的-60mV~-80mV这段时间内,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15.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的-80mV~-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这段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16.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7.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8.If
If电流是在膜电位向复极化或超极化方向变化时激活的一种内向离子流,主要负载的是Na+流,可被铯(Cs)阻断,是造成心肌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重要离子流。
19.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心脏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导,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这种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20.异位起搏点(ectopic pacemaker)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兴奋传导受阻或其它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升高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也会表现出来,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21.最大复极电位
心肌自律细胞3期复极时膜内电位下降到最低点,此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也称为最大舒张电位。该电位不能稳定维持,之后,立即进入4期自动除极阶段。
22.心房优势传导通路(atrial perferential pathway)
是指由心房肌纤维构成的功能上的优势传导通路,即某些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而并无组织结构上的明显改变,但其传导速度较其他心房肌快,分别构成了前、中、后结间束。
23.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惟一通路。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缓慢,兴奋需要延搁0.1秒的时间才能传向心室,故称房-室延搁。
24.血压(blood pressure)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亦即压强。
25.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erssure)
当心跳停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6.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27.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8.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9.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30.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31.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2.血管运动(vasomotion)
血管运动是指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变化,使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关闭和开放。
33.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4.交感缩血管紧张(sympathet ic vasomotor tone)
交感缩血管紧张:是指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低频冲动,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35.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36.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窦区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并将其转化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压力感受器的本质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37.缓冲神经(buffer nerves)
缓冲神经是指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这是因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有“缓冲”血压的作用。
38.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 receptor)
心肺感受器:是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上的感受器。可感受机械牵张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的效应是:心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39.滤过(filtration)与重吸收(reabsorption)
在血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下产生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移动的过程称为滤过;液体向相反方向的移动称为重吸收。
40.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oclinux.cn/b/1708307931a51915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