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1086019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java商城项目)

名词解释

1.碘值:是指在油脂的卤化作用中,100g油脂与碘作用所需碘的g数。

2.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氢氧化钾的mg数。

3.脂质体:指一种脂质双分子层包围一些水溶液所得的脂质微球体。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

多肽链的线状结构。

5.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在生物体内,当某种物质特异地与蛋白质分子的某个部位结合,

触发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导致其功能活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

变构效应。

6.蛋白质的变性:指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严格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不包括肽键的断裂),从而引起蛋白质若干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改变,称为蛋白质的

变性。

的变性温度(Tm):指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

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

8.酶原激活:某些酶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合成及分泌,然后在到达作用部位时由另

外的物质作用,使其失去部分肽段从而形成或暴露活性中心形成有活性的酶分子的过程。

9.共价修饰:酶蛋白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可以在一些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发生结构和性质

的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改变,称为共价修饰。

10.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上必需基团比较集中并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部位,该部位

与酶的活性直接相关,也是直接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11.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因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所以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

中心,与酶形成可逆的EI复合物,而使EI不能与S结合,从而降低酶反应速度的可逆抑

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

12.呼吸链:在线粒体中,由若干供氢体、传递体、受氢体(O2)以及相应的酶系统

组成的生物氧化还原链,称为呼吸链。

13.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

能量能够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14.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分解代谢中,底物因脱氢等作用使分子内部的能量重新分布,

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为底物水平磷酸

化。

15.P/O:指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的分子数)

称为磷氧化值(P/O)。

16.糖酵解(EMP):指葡萄糖或糖原在缺氧情况下(或氧气不足)分解为乳酸和少量ATP

的过程。

17.三羧酸循环(TCA):是指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

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最终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由于该循环的

第一个产物是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18.磷酸己糖途径(HMS):指从G-6-P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

糖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

19.糖异生:指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

的过程。机体内只有肝、肾能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

20.乳酸循环:指肌肉收缩时(尤其缺氧)产生大量乳酸,部分乳酸随尿排出,大部分经

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

样形成的循环(肌肉一肝一肌肉)称乳酸循环。

21.脂肪酸的β-氧化:指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脂肪酸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

在脂肪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催化下,依次进行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释

放出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由于反应均在脂酰CoA

的α碳原子与β碳原子之间进行,最后β碳原子被氧化为酰基,所以称为β氧化。

22.必须氨基酸:指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而需要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23.非必须氨基酸:指人和动物机体自身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24.联合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

氨酸,谷氨酸再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而生成α-酮戊二酸的过程。是转氨基作

用和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反应。

25.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指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


本文标签: 作用 氧化 蛋白质 分子 生成